小麦有哪些常见病虫害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种植管理不当等原因,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大幅下降。了解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1.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会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药剂等。
2.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会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药剂等。
3.小麦赤链格孢病
小麦赤链格孢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会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药剂等。
4.小麦秆锈病
小麦秆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茎秆上,会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药剂等。
5.小麦叶斑病
小麦叶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会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药剂等。
二、小麦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1.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害虫,会通过吸取小麦的汁液来繁殖和生长,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药剂等。
2.小麦蓟马
小麦蓟马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害虫,会通过吸取小麦的汁液来繁殖和生长,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药剂等。
3.小麦螟虫
小麦螟虫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害虫,会通过吸取小麦的汁液来繁殖和生长,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药剂等。
4.小麦叶蝉
小麦叶蝉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害虫,会通过吸取小麦的汁液来繁殖和生长,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药剂等。
三、用户关心的问题1.小麦病虫害防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麦病虫害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及时发现病虫害,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药剂等。
2.小麦病虫害防治药剂有哪些?
小麦病虫害防治药剂有杀菌剂、杀虫剂等。
3.小麦病虫害防治药剂使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麦病虫害防治药剂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正确选用药剂,按照药剂说明书使用,避免过量使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污染。
四、小麦病虫害防治相关知识杀菌剂:杀菌剂是一种用来杀死真菌的药剂,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病害防治。
杀虫剂:杀虫剂是一种用来杀死害虫的药剂,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害虫防治。
抗病性强的品种:抗病性强的品种是指具有较强的病害抵抗力的植物品种。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指在农田中对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1.《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
2.《小麦病虫害防治指南》
3.《农业生产技术大全》
问答拓展:小麦播种期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如何做好病虫防控
目前已经猛丛洞进入了小麦的播种时期,这个时期做好病害防治工作非常关键。那么小麦播种期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呢?如何做好病虫防控呢?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麦播种期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小麦播种期,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是: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小麦吸浆虫,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病毒病、黄矮病、丛矮病、黑穗病等。
如何做好病虫防控?1、农业措施(1)适期晚播。
对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等发生重的田块,推行小麦适期晚播,可有效减轻病害的侵染和发生。
(2)轮作倒茬。
全蚀病、纹枯病等发生重的地块,有条件的郑旦地方可与棉花、蔬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2~3年,能有效控制其发生。
(3)选用良种。
合理布局推广抗性品种,可有效预防流行***虫害的发生。
2、化学防治(1)小麦全蚀病。
选用二氯异氰尿酸进行土壤消毒,每亩500克药剂拌20公斤细土均匀撒施,再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0~300毫升对水1000毫升,拌麦种100公斤,搅拌均匀堆闷3小时。
(2)小麦黑穗病、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
主要选用100亿枯草芽胞杆菌50克或1000亿枯草芽胞杆菌20~30克拌麦种15公斤,实施绿色防控,有效解决纹枯病、根腐病危害。
(枝枯3)病虫混发区。
病虫害混发区,可根据病虫种类选用以上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达到“一拌多防”的效果。
问答拓展:小麦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是什么?
小麦的主要虫害有烂销:麦蚜、麦蜘蛛、小麦吸浆虫、麦叶蜂、黏虫和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1.麦蚜麦蚜可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从小麦苗期到乳熟期都可危害,刺吸小麦汁液,造成严重减产。麦蚜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病。
麦蚜在温暖地区可全年发生孤雌生殖。危害小麦的蚜虫有很多种,但主要是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及玉米蚜三种。这三种蚜虫均以成虫或若虫刺吸叶、茎秆、嫩穗中的汁液,影响小麦的正常发育。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终年在麦田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玉米蚜冬季以卵在苹果属的果树上越冬,早春繁殖危害麦田或禾本科杂草。小麦苗期,一般麦二叉蚜发生最多,灌浆后即迁飞到杂草上寄生,因麦二叉蚜怕光,一般分布在叶片背面;长管蚜不怕光,一般分布在叶片正面,抽穗灌浆后往往群集于穗上危害。玉米蚜也怕光,喜潮湿,多集中在植株下部及叶鞘中间,危害茎秆。
防治方法:适期冬灌和早春划锄镇压,减少冬春季麦蚜的繁殖基数;保护利用天敌,实行小麦油菜、小麦绿肥间作种植,增加天敌数量,并诱集天敌向麦株转移;返青期肥水要避开瓢虫产卵盛期,保护瓢虫卵和幼虫;严格掌握害虫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减轻对天敌的杀伤。纳搏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防治麦蚜的关键时期。可用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加3%天达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作植株喷雾,防效可达95%以上;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12克,对水15~30千克喷雾,防效达90%以上,对天敌基本无害。尿洗合剂(尿素洗衣粉和水之比为1∶1∶300~500)喷雾,具有较好的灭蚜效果。抗蚜威(群蚜威)对蚜虫有特效,防治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的蚜虫有良好的效果,且对叶片背面的麦二叉蚜也有防治效果。使用方法是:亩用50%可湿性粉剂4~8克,兑水20~50千克均匀喷雾,残效期7~10天。对瓢虫、草蛉等主要天敌安全无害。
2.地下害虫对小麦危害较大的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防治方法:
①播种期药剂拌种防治: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0.4千克,或20%毒·辛乳油0.5千克,或50%辛硫磷0.5千克,拌小麦种250~500千克,堆闷3~4个小时后播种,可有效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③撒施毒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0.1千克,拌细沙或细土25~30千克施入土中,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
④诱杀成虫:于成虫盛发期置黑光灯进行诱杀;用1千克40%乐果乳油或90%敌百虫,对水适量,拌100千克炒香的麦麸或豆饼等饵料,每亩1~1.5千克。
3.小麦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小麦红蜘蛛,也称麦蜘蛛、火龙、红旱、麦虱子等,主要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两种。
(1)分布区域麦圆蜘蛛多发生在北纬37度以南各省,如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等地。麦长腿蜘蛛主要发生于黄河以北至长城以南地区,如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
(2)形态特征麦圆蜘蛛:
①成虫:雌成虫体卵圆形,体长0.6~0.98毫米,体宽0.43~0.65毫米,体黑褐色,体背有横刻纹8条,在体背后部有隆起的***门。足4对,第1对足最长。
②卵:麦粒状,长约0.2毫米,宽约0.1~0.14毫米,初产暗红色,以后渐变淡红色,上有五角形网纹。
③幼虫和若虫:初孵幼螨足3对,等长,身体、口器及足均为红褐色,取食后渐变为暗绿色。幼虫蜕皮后即进入若虫期,足4对,体形与成虫大体相似。
麦长腿蜘蛛:
①成虫:雌成虫形似葫芦状,黑褐色,体长0.6毫米,宽约0.45毫米。体背有不太明显的指纹状斑。背刚毛短,共13对,纺锤形,足4对,红或橙***,均细长。第1对足特别发达。中垫爪状,具2列黏毛。
②卵:越夏卵呈圆柱形,橙红色,直径0.18毫米,卵壳表面被有白色蜡质,卵的顶部覆盖白色蜡质物,形似草帽状。卵顶有放射形饥茄游条纹。非越夏卵呈球形,红色,直径约0.15毫米。初孵时为鲜红色,取食后变为黑褐色,若虫期足4对,体较长。
(3)危害作物小麦、大麦、豌豆、苜蓿、杂草。
(4)危害症状麦蜘蛛春秋两季危害麦苗,成、若虫都可危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
(5)发生特点麦长腿蜘蛛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和卵越冬,翌年3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卵也陆续孵化,4~5月进入繁殖及危害盛期。5月中下旬成虫大量产卵越夏。10月上中旬越夏卵陆续孵化危害麦苗,完成一世代需24~26天。麦圆蜘蛛1年发生2~3代,以成、若虫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虫量大,危害重,4月下旬虫口消退。越夏卵10月开始孵化危害秋苗。每雌平均可产卵20余粒,完成1代需46~80天。两种麦蜘蛛均以孤雌生殖为主。
麦长腿蜘蛛喜干旱,生存适温为15~20℃,最适相对湿度在50%以下。麦圆蜘蛛多在早8、9点以前和下午4、5点以后活动。不耐干旱,生活适温8~15℃,适宜湿度在80%以上。遇大风多隐藏在麦丛下部。
(6)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采用轮作倒茬,合理灌溉,麦收后浅耕灭茬等降低虫源。
②化学防治:2.0%天达阿维菌素或15%哒螨灵乳油20毫升/亩;15%扫螨净乳油15~20毫升/亩,任选一种兑水30~45千克常规喷雾。
4.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小麦吸浆虫又称麦蛆,有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两种,分布区域广泛,几乎遍布整个小麦产区,其发生轻重与小麦品种、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天敌等因素有关,其中与小麦品种、气候条件、防治适期最为密切。
(1)形态特征红吸浆虫:
①成虫:体长2~2.5毫米,翅展约5毫米,体橘红色。雄虫触角14节,因每节有2等长的结,每个结上有1圈长环状毛,看似26节;抱雌器基节有齿,端节细,腹瓣狭,比背瓣长,前端有浅刻。雌虫触角每节只1结,环状毛极短。产卵器不长,伸出时不超过腹长之半,末端有2瓣。
②卵:大小约0.32毫米×0.08毫米,长卵形,末端无附属物。
③幼虫:体长3~3.5毫米,橙***,体表有鳞状突起,前胸腹面有Y形剑骨片,前端有锐角深陷,末节末端有4个突起。
④蛹:体橘红色,头部前1对毛较短。
黄吸浆虫:
①成虫:与红吸浆虫相似,主要区别为体鲜***,雄虫抱雌器基节无齿;雌虫产卵器很长,伸出时同身体一样长。
②卵:大小为0.25毫米×0.068毫米,末端有透明带状附属物,约与卵等长。
③幼虫:体长2~2.5毫米,黄绿色,入土后为鲜***,体表光滑,剑骨片前端有弧形浅裂,末节末端有2个突起。
④蛹:体鲜***,头部前1对毛较长。
(2)危害作物小麦、大麦、黑麦、鹅冠草。
(3)危害症状两种吸浆虫均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大发生年可形成全田毁灭。颗粒无收。
(4)发生特点两种吸浆虫基本上都是1年发生1代,以成长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和越冬,翌年春季小麦拔节前后,有足够的雨水时越冬幼虫开始移向土表,小麦孕穗期,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并产卵于麦穗上。
(5)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
A.选用抗虫品种。要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
B.轮作倒茬。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大蒜、圆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可减轻危害。
②化学防治A.土壤处理:
时间:第一次在小麦播种前,最后一次浅耕时;第二次在小麦拔节期;第三次在小麦孕穗期。
药剂: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或20%毒·辛乳油150毫升,加水5千克喷在20~25千克的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翻入土中。
B.成株期药剂防治:在小麦抽穗至开花前,用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或用2%天达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或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1000倍液,或用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3%天达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加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等喷雾。
5.麦叶蜂的发生与防治麦叶蜂又称齐头虫、小黏虫、青布袋虫,主要有小麦叶蜂和大麦叶蜂两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麦区。
(1)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8~9.8毫米,雄体略小,黑色,微带蓝光,后胸两侧各有1白斑。翅透明膜质。
②卵:肾形,扁平,淡***,表面光滑。
③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8毫米,圆筒形,***粗,腹部较细,胸腹各节均有横皱纹。
④蛹:长9.8毫米,雄蛹略小,淡黄到棕黑色。腹部细小,末端分叉。
大麦叶蜂,各虫态基本与小麦叶蜂相似,只成虫中胸黑色,盾板两侧赤褐色。
(2)危害作物大麦、小麦。
(3)危害症状麦叶蜂以幼虫危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成缺刻,重者可将叶尖全部吃光。
(4)发生规律麦叶蜂在北方麦区1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20厘米深处越冬,翌年3月气温回升后开始羽化,成虫用锯状产卵器将卵产在叶片主脉旁边的组织中,成串产下。叶面上出现长2厘米、宽1厘米突起。每叶产卵1~2粒或6粒。卵期10天。幼虫有假死性,1~2龄期危害叶片,3龄后怕光,白天伏在麦丛中,傍晚后危害,4龄幼虫食量增大,虫口密度大时,可将麦叶吃光,一般4月中旬进入危害盛期。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作茧休眠至9、10月才蜕皮化蛹越冬。麦叶蜂在冬季气温偏高,土壤水分充足,春季气温温度、土壤湿度大,适其发生,危害重。沙质土壤麦田比黏性土受害重。
(5)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在种麦前深耕时,可把土中休眠的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以致死亡,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进行稻麦倒茬,可消灭危害。
②药剂防治:每亩用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每亩20毫升加水30千克做地上部均匀喷雾,或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早、晚进行喷洒。
③人工捕打:利用麦叶蜂幼虫的假死习性,傍晚时进行捕打。
6.小麦黏虫的防治黏虫又名东方黏虫,俗称剃枝虫、行军虫、五色虫。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我国有黏虫类害虫60余种,较常见的还有劳氏黏虫、白脉黏虫等,在南方与黏虫混合发生,但数量、危害一般不及黏虫,在北方各地虽有分布,但较少见。
(1)危害对象有34科89种植物之多。在南方稻区,秋季主要危害晚稻,冬春季危害小麦;北方则主要危害小麦、玉米、谷子、高粱、青稞等,亦危害禾本科牧草。
(2)危害特点低龄时咬食叶肉,使叶片形成透明条纹状斑纹,3龄后沿叶缘啃食小麦叶片成缺刻,严重时将小麦吃成光秆,穗期可咬断穗子或咬食小枝梗,引起大量落粒。大发生时可在1~2天内吃光成片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3)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前缘各有2个淡***圆斑,外侧圆斑后方有1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顶角具1条伸向后缘的黑色斜纹。卵馒头形,单层成行排成卵块。幼虫6龄,体色变异大,腹足4对。高龄幼虫头部沿蜕裂线有棕黑色八字纹,体背具各色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两边为黑细线,亚背线红褐色,上下镶灰白色细条,气门线***,上下具白色带纹。蛹长19~23毫米,红褐色。
(4)发生规律黏虫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每年3月份至8月中旬顺气流由南往偏北方向迁飞,8月下旬至9月份又随偏北气流南迁。国内由南到北每年依次发生8~2代。在我国东半部,北纬27度以南1年发生6~8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和冬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27~33度地区1年发生5~6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3~36度地区1年发生4~5代,以春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6~39度地区1年发生3~4代,以秋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玉米、粟、稻等;北纬39度以北1年发生2~3代,以夏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粟、玉米、高粱及牧草等。在1月等温线0℃(北纬33度以北地区)不能越冬,每年由南方迁入;1月等温线0~8℃(北纬33~27度北半部)多以幼虫或蛹在稻茬、稻田埂、稻草堆、菰丛、莲台、杂草等处越冬,南半部多以幼虫在麦田杂草地越冬,但数量较少;1月等温线8℃(约北纬27度以南)可终年繁殖,主要在小麦田越冬危害。
(5)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前选叶片完整、不霉烂的稻草8~10根扎成一小把,每亩30~50把,每隔5~7天更换一次(若草把经用药剂浸泡可减少换把次数),可显著减少田间虫口密度。幼虫发生期间放鸭啄食。
②物理防治: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效果非常好。
③药物防治:重发麦田,幼虫低龄期(2龄、3龄高峰期),选用25%天达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或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的杀虫双水剂200~400倍液,按每亩加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
问答拓展:当前小麦田间常见病害的防治(小麦田常发生的病害有哪些)
当前小麦生长正处于其一生中的关键期,必须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本文介绍一下当前小麦田间常见病害的防治工作要点,供广大农民朋友们参考。
一、小麦土传病毒花叶病
1、症状表现
病苗基部叶片呈现桔***斑驳,中上部叶片呈紫红色,心叶褪绿变成淡***,有的扭曲皱缩甚至枯死。重病田麦苗显著矮缩,叶片变宽,株形松散匍匐,分叶减少,根系发育不良。
2、发病原因
主要是小麦播种偏早和连作麦田土壤带毒源,不同小麦品种发病程度也有差异。
3、防治方法
每亩用病毒酰胺或病毒灵50克等抗病毒农药,再加黄叶一喷绿或绿叶金刚100克或春雨一号、回生灵等营养性微肥和氮素肥料喷雾,以补充营养,减轻危害。
二、小麦茎基腐病
1、症状表现
小麦茎基部叶鞘呈现黑褐色,叶谨宽片淡黄,有条形失绿的斑驳,重病田块麦苗整株枯死。
2、防治方法
亩用敌克松100克或禾枯灵75克或井岗霉素50克,再加磷酸二氢钾等营养微肥对水45千克喷纤漏雾。
三、小麦条锈病
1、症状特征
小麦叶片上呈现铁锈色条状疮斑(即锈菌孢子堆)条锈病菌孢子堆排列整齐成行,用手触模病叶就会在手上留***锈粉。
2、防治指标
检查发现条锈病叶率达2%或出现发病中心时,就要立即防治。
3、防治药剂
亩用l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50千克,再加入一些祥竖亮营养肥料均匀喷施在叶片上,效果更佳。
目前还有一些麦田,小麦因脱肥和湿浸引起的发黄现象,因此要详细调查小麦叶片发黄的病害类型,以便对症施药,千万不要一见到小麦叶子发黄,就误认为是小麦条锈病。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