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锈病菌形态结构特征 锈病菌形态结构特征有哪些

2024-06-03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036 次

锈病菌形态结构特征

锈病是植物病害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锈病菌是锈菌科中的一种真菌,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

锈病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锈病菌的体型较小,通常为单细胞或双细胞,直径在2-5微米之间。锈菌子囊孢子的形态多样,有单囊、双囊、多囊等形态,大小也有所不同,一般在20-70微米之间。锈菌子囊壁较厚,通常为2-3微米,色素颗粒分布在子囊壁上,使囊壁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锈菌子囊孢子的形态和颜色差异明显,可用于鉴定不同种类的锈菌。

锈病菌的寄主范围

锈病菌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上,可感染包括农作物、果树、蔬菜等在内的多种植物。其中,小麦锈病、玉米锈病、葡萄锈病等是较为常见的锈病类型。

锈病的危害

锈病菌通过子囊孢子或小分生孢子在植物体内繁殖,导致植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出现黑褐色或***的锈斑,严重时会导致植物凋谢、死亡。锈病的发生不仅会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还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食用安全。

如何防治锈病

防治锈病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物理防治可通过清除病残体、病虫害携带者等方式,减少病害传播。化学防治则是利用杀菌剂等化学药剂进行病害防治。生物防治则是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天敌等进行病害防治,具有环保、安全等优点。

锈病菌形态结构特征的相关问题

问题一:锈菌子囊孢子的形态和颜色有何不同?

答案:锈菌子囊孢子的形态和颜色差异明显,可用于鉴定不同种类的锈菌。

问题二:锈病菌的寄主范围有哪些?

答案:锈病菌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上,可感染包括农作物、果树、蔬菜等在内的多种植物。

问题三:锈病的危害是什么?

答案:锈病菌通过子囊孢子或小分生孢子在植物体内繁殖,导致植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出现黑褐色或***的锈斑,严重时会导致植物凋谢、死亡。

问题四:如何防治锈病?

答案:防治锈病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问题五:化学防治锈病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吗?

答案:化学防治锈病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相关拓展:

问:玉米锈病的病原

玉米普通锈病的病原菌为高粱柄锈菌(Pucciniasorghi),属于担
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夏孢子球形,近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褐色,大小
24~33微米×21~30微米,表面具余谨微刺,膜厚1.5~2微米,棚档赤道附近具4个发芽
孔。冬孢子长椭圆形或椭圆形,栗褐色,顶端圆,少数扁平,表面光滑,具
1个隔膜,隔膜处稍缢缩,大小28~46微米×14~25微米。柄淡***至淡褐色,
长达50微米。
据国外报道,玉米普通锈病在其转主寄主植物--酢浆草属植物上产生性
孢子器和锈孢子器,但在我国还未见报道。高粱柄锈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发病规律:在我国链毁乱,玉米普通锈病越冬和初次侵染来源问题尚未完全明确。
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南方各省、自治区,由于冬季气温较高,夏孢子可以
在当地越冬,并成为当地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但在甘肃、陕西、河北、山
东等北方省份,由于冬季寒冷,夏孢子和冬孢子能否安全越冬尚存在争议,
且也未发现酢浆草与玉米锈病的初侵染存在联系。在北方玉米锈病发
生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南方玉米锈病菌的夏孢子随季风和气流传播而来的。
普遍锈病在相对较低的气温(16~23℃)和经常降雨、相对湿度较高(100%)的
条件下,易于发生和流行。在我国西南山区玉米锈病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普
遍发生的。据国外报道,玉为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也可发生
于大刍草上。实践证明,偏施氮肥有利于玉米锈病的发生。不同玉米品种和
品系对玉米锈病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马齿型较抗病,甜质型玉米则抗病性
较差,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较重。
防治:玉米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病害、防治上必
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病重
地区应更换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搭配使用磷钾
肥。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65%代森锌500倍液,50%代森铵
水剂800~1000倍液,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
1500倍液。

问:锈病的生物特性

锈病的生物特性指形态上正液的多型性、生理上的专化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并有转主寄生、夏孢子远距离传播等现象,其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为复杂的。

锈病简介:锈病是由真举兆物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

传播规律:有些锈菌的夏孢子可借气流远距离传播,这在锈病循环上有重要作用。通常锈菌以冬孢子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是担孢子或夏孢子,而后以锈孢子或夏孢子在作物生长期间靠气流传播继续为害。在亚热带和热带,不少锈菌不产生冬孢子,靠夏孢子或由病菌直接在自生苗或冬季作物上越冬。在有些地区,转主寄主在病害循环猜乎中不起作用,如中国东北的阿穆耳小檗展叶期的气候不适宜小麦秆锈病菌冬孢子的萌发,而夏孢子虽在当地不能越冬,都可由东南沿海地区借气流长距离从南向北吹来成为初次侵染源。有些锈菌侵染循环中的主要问题不是越冬而是越夏,如小麦条锈病菌不耐高温,须在高寒地区的自生麦苗和不同生育期的麦株上越夏。

问:生姜油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生姜油细胞是存在于生姜(Zingiberofficinale)根茎中的一种专门产生生姜油的细胞。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细胞类型,具有如下形态结构特点:

1.形态:生姜油细胞为无色、透明、圆形或楔形的细胞,通常位于茎轴的皮层和韧皮部之间,簇集存在于根茎的各个部位。

2.大小:生姜油细胞的大小各异,一般直径为50-100μm。

3.壁:生姜油细胞的细胞壁厚度不一,一般为0.5-3.5μm。

4.细胞液:生姜油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生姜油,是生姜油的主要合成和寄存部位。油脂通常以油滴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形状大小不一。

5.细胞器:生姜油细胞内的细胞质与常规的植物细胞相似,主要包括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生姜油细胞结构基本和典型的植物细胞相似,但其特殊之处在于细胞内含有大量生姜油,这也是生姜根茎的主要药物活性成分之一。

问:比较3种小麦锈病菌的症状及病原特点。

3种锈病症状的共同特点是在受侵染叶片或秆上出现鲜***、红褐色或深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飞散,呈铁锈状,故称锈病。后期病部还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可简单地记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块大红斑”。3种锈病症状可根据其夏孢子堆和冬孢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分(表17-3)。
表17-33种小麦锈病的症状及病原特点
项目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危害
部位叶片为主,也危害叶鞘、茎秆
和穗叶片为主,叶鞘次之,茎秆少,
穗部偶尔发现危害茎秆和叶鞘为主,也危害叶片
和穗,有时芒电受害夏孢
子堆小,鲜***长椭圆形,和成株
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
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表皮破
裂不明显大,长椭圆形,高隆起,黄褐
色,不规则散生.表皮破裂不
显著大,长椭圆形,红褐色,常愈
合成大斑,成熟时突破表皮,
散出褐色夏孢子粉冬孢
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表皮
下,灰黑色多生于叶背,埋生于表皮下,
散生,黑色,椭圆形,不突破
表皮散生在茎秆、叶鞘上,常在夏
孢子堆附近产生;黑色.长椭
圆形至狭长形,后期破裂散出
黑色冬孢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