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黑痣病调查方法

2024-06-0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752 次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黑痣病调查方法

一、用药原则:(前期)保护剂+杀虫剂——(中期)保护、治疗剂+杀虫剂——(中后期)治疗剂+杀虫剂——(后期)保护剂+杀虫剂

二、注意事项: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选用无病脱毒种薯)

三、常见病虫害的了解与防治

A、病害:

1、黑胫病(细菌性病害)

症状:种薯不发芽或刚发芽即腐烂成粘团状。幼苗植株矮小,节间缩短,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变黑,萎蔫而死。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

防治方法:(1)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入窖后,窖温控制在1—4℃,防止窖温过高,湿度过大。(2)药剂处理,切块时,用72%农用链霉素(14克/亩)与杀菌剂、滑石粉混合拌种,降低染病、发病机率。

2、立枯丝核菌病(真菌性病害)

症状:幼芽染病,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茎基部形成褐色凹陷斑(茎溃疡),植株下部叶子发黄,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有时茎基部或块茎生出大小不等(1~5mm)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小菌核。

防治方法:(1)内蒙古高海拔冷凉地区,注意适期播种,避免早播。(2)播种前,切块拌种杀菌剂,70%甲基托布津150克/亩种块。(3)播种时,垄沟喷施杀菌剂阿米西达60毫升/亩。

3、早死病或黄萎病、早熟病(真菌性病害)

症状:叶尖沿叶缘变黄,从叶脉向内黄花,后由黄变褐干枯,但不卷曲,不脱落。根茎染病,剖开根茎或地上茎,维管束变褐。块茎染病,始于脐部,纵切脐部,维管束变浅褐色。纵切病薯可见“八”字半圆形变色环。

防治方法:(1)有机肥充分腐熟。(2)发病重的田块,用50%多菌灵2千克/亩进行土壤消毒。(3)7月中旬,二溴(三氯)异氰尿酸和噁霉灵各150克/亩,随喷灌浇水喷施。

4、粉痂病(真菌性病害)

症状:根部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块茎染病,“封闭疱”阶段,初表皮针头大的褐色小斑,外围半透明晕环,后小斑隆起、膨大成直径3~5mm疱斑,表皮尚未破裂。“开放疱”阶段,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桔红色,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下陷火山口状,外围木栓质晕环。

防治方法:(1)改变土壤pH值(粉痂病发病pH值5~6),可撒施石灰调节。(2)药剂防治,播种时垄沟喷施安泰生(丙森锌)300克/亩,6月底随喷灌浇水喷施第二次300克/亩。

5、早疫病(真菌性病害)

症状: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同心轮文,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严重叶片干枯脱落,田间一片枯黄。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

防治方法:(1)土壤肥力弱,雨后,膨大后期发病严重。需要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2)药剂防治,发病前,喷洒百菌清、大生、代森锰锌等,发病后,喷洒世高(苯醚甲环唑)、扑海因等。

6、晚疫病(真菌性病害)

症状:叶片染病,叶尖或叶缘生水侵状绿褐色斑点,周围有浅绿色晕圈,湿度大,产生一圈白霉,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严重全株黑腐。块茎染病,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防治方法:(1)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等过程中,严格剔除病薯。(2)药剂防治,常用药剂,烯酰吗啉、丁子香酚、杀毒矾、克露、瑞凡、银法利

B、虫害主要是地老虎、斑蝥、蚜虫、白粉虱和菜青虫(垄沟喷施锐胜或高巧或乐斯本等,防治地下害虫、斑蝥等。吡虫啉+菊酯或乳油类杀虫剂(内吸+触杀、胃毒药剂),防治蚜虫。烯啶虫胺或杀虫环,防治白粉虱。苏云金杆菌、甲维盐或1.8%阿维菌素,防治菜青虫)。

来源:慧谷农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