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袁隆平发明水稻的故事 袁隆平发明水稻的故事400字

2024-05-3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443 次
袁隆平发明水稻的故事 袁隆平发明水稻的故事400字

本篇经验汇总会给农友们剖析一下“袁隆平发明水稻的**”的内容进行介绍,但愿对农资人们有所帮助,犹豫什么呢,收藏一下吧!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为我国水稻产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袁隆平的生平、杂交水稻的发明、杂交水稻的优势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对杂交水稻进行专业分析和探讨。

袁隆平的生平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和杂交水稻的发明者。他于1930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1953年袁隆平考入华南农业大学,师从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家袁隆平,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袁隆平成功地研制出了杂交水稻,并在198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杂交水稻的发明

杂交水稻是指通过人工授粉,将两个不同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而产生的新品种。杂交水稻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袁隆平通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成功地研制出了杂交水稻。他选取了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两个高粱杂交种,成功地将其与水稻进行杂交,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杂交水稻的优势

杂交水稻具有许多优势。杂交水稻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杂交水稻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减少了水稻遭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风险。杂交水稻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杂交水稻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一是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二是研究新的杂交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三是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促进杂交水稻的普及和应用。

拓展百科知识

1.水稻:水稻又称稻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是全球最主要的食物之一,全球约有一半人口依赖稻米为主食。

2.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是指通过人工授粉,将两个不同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而产生的新品种。杂交水稻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3.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农业院校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我国农业科技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参考来源

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水稻杂交育种原理与技术》,农业出版社,2024年。《杂交水稻的发展与应用》,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24年。

相关问答拓展:

1、水稻田之父?

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4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1953年8月—1971年1月,袁隆平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2、稻谷种子谁发明的?

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

3、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主要事迹

 1964年7月,袁老师发现了水稻天然雄性**株,正式启动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1966年,他整理试验成果,发表《水稻的雄性**性》论文,打破了“水稻没有**优势”的理论禁区。1973年,43岁的袁老师终于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的成功,让国际稻作界对袁老师刮目相看。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称袁老师为“杂交水稻之父”。成功和荣誉并没有让袁老师陶醉。  科技部、农业部对袁老师的构想十分重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很快被列入了国家“863”计划,袁老师亲自担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协作。通过9年协作攻关,两系法杂交水稻于1995年获得成功,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10%。  1997年,袁老师又瞄准世界水稻研究的另一个重大课题——培育“超级杂交稻”,并提出了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具体实施方案。通过艰苦的努力,2000年,我国实现了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平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24年,又提前实现了平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

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优势,首推利用雄性**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5、他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

4、古代有哪发明水稻?

我们今天栽种的水稻,它的始祖是野生稻。1917年在广东博罗的罗浮山麓至石龙平原,1926年在广州东郊犀牛尾,人们都曾发现野生稻。因此有人提出,华南是我国水稻的发源地。

一、水稻的起源

我国栽种水稻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栽稻最古老的国家。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水稻在农业生产中就占有一定的地位。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稻字,并且还有占卜稻谷生产丰歉的记录。而且当时人们还知道为稻田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可见当时水稻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考古学者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曾发现有稻谷壳和炭化了的稻谷凝块,它们可能是最早栽种的水稻遗物。

二、全世界的三个传播系统

全世界的水稻传播,可以分成三个系统。

大概在唐朝以前,我国长江流域栽种的水稻传到了朝鲜,以后再传到**。**的水稻,向西传到西伯利亚,传到俄国;向东则传到美洲。

水稻的另一产地印度,它的稻种由西传到伊朗,巴比伦,进入欧洲。

三千多年前,印度尼西亚爪哇也已开始种稻,从而形成南洋系统的稻谷。

三、我国水稻的特色品种

1.高大的水稻。有一种深水稻,水位高,禾苗加速生长。云南滇池附近的“水涨谷”,株高可达七、八尺。广东的“深水莲”稻,株高竞达一丈五。

2.水稻的色彩。人们形容谷粒“金灿灿”,殊不知还有白色、棕色、紫色,鲜红的谷粒,更有青黄相间的“五花”谷粒。

谷去壳为米,有白米、也有红米(淡红、深红的),云南石屏有紫米,贵州玉屏有黑米,江苏常熟有血糯。米中佼佼者,要数广东增城的“丝苗”米,马坝的“油粘”,江西石城的“贡米”,江苏无锡的“薄稻”米,为饭细软,甘甜可口。

以前,这些都是直运皇宫的。更有名声的是现今陕西固城,安徽宿县、云南勐定和湖南江永等地出产的一种香米,煮饭时在普通米内掺合一小批,犹如云南边疆兄弟民族以竹筒烧饭,清香飘逸。

拓展好文:原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励志**,人间值得!

  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神农”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这个被冠名为“东方魔稻”的奇迹让中国人看到了生的希望,也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这位喂饱我们肚皮的“农民老大哥”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战乱中的逃难娃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巨人,袁隆平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奇迹的传奇**。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农民做实事。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对学术孜孜以求。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他远离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当了一名教师。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高度重视的“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性》。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正式走进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但在那个年代,它无疑被视为反动学说。随后,“黑五类”、“现行反革命”等那个年月里最触目惊心的罪名一一加在了他身上。几十个实验用的瓶瓶罐罐被砸碎后,杂交水稻研究也跟着他一起变得岌岌可危……

  袁隆平饱尝被孤立的痛苦,但“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不再挨饿”的诺言却让他意志异常坚定,每当遇到阻力的时候,他都告诫自己戒骄戒躁,为长远打算。试验器材被捣毁,他就偷偷拿着手电筒,将残存的秧苗一株株收拾好带回家中,藏在臭水沟里;700多株试验材料再次被毁,他忍住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为躲避**斗争,他带助手到海南开展试验,连续7年春节都在外面度过,遇到台风暴雨天气,就卸下门板,将秧苗抱到门板上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即便是在大地震来临时,也不顾生命安危保护种子,因为余震不断,为了把试验继续进行下去,他们就在操场草席上睡了整整三个月……

  寒来暑往,草木枯荣,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韧性,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海南“野败”的发现让他欣喜不已,多年来天南地北的长途跋涉、不眠不休,从那一刻起有了重大收获。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稻亩产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是天壤之别。

  1986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田畴的农业科学家成了身价千亿的“富翁”、两院院士、集团董事。面对荣誉,袁隆平有着清醒的认识。社稷黎民,苍生天下,他一直以此为念。“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杂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我希望杂交稻不仅对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做贡献,也希望为建立世界和平做贡献,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袁隆平说。

  2024年,袁隆平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大会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正是袁隆平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人生诠释了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

  进入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八旬老人袁隆平,他仍然精神矍铄,昼夜躬耕于稻田,身价千亿的他身着35元的衣服,做着“禾下乘凉”的超级水稻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更是一个大爱无疆的仁者。

  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

  他以他的执着和真诚征服了全世界,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在浩瀚的宇宙中,闪耀着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而袁隆平则是我们仰望苍穹时去追寻的一个在科学和自然的天空中发出耀眼光芒的明星!

  ……

  繁星的苍穹,耀眼的“袁隆平”小行星还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流星匆匆划过,一颗巨星陨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4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我们,铿锵电影——

  送别!袁隆平院士

  致敬!国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