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灌浆期纹枯病怎么治
摘要: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真菌病害,传染率高,全国都有发作,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给玉米种植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大穗玉米纹枯病的研究力度,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降低玉米纹枯病对玉米种植的侵害程度极为必要。对玉米纹枯病及其发病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有效的防治措施。
1玉米纹枯病概述
玉米纹枯病是由土表或浅层的菌核萌发成菌丝侵染玉米叶鞘、叶片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都可能发作,主要发作于玉米生长后期,6月份中旬尤为多发。其主要症状为叶鞘基部及叶片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或云纹状的灰白色大斑,最终导致叶鞘腐败、叶片枯死,而带病叶片的凋落不但会对其他植株造成传染还会将病原菌残留在田地间。引发玉米纹枯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度和湿度。25~30℃气温、90%的湿度是引发玉米纹枯病的重要气候条件。炎热夏季的长雨期通常是玉米纹枯病的高发期。
2玉米纹枯病发病规律
2.1传播途径
玉米纹枯病主要通过近距离传播,而且病原菌会以菌丝和菌核的形式残留在田地间使下一年的玉米患病。病原菌通过凋落的叶片及土壤中残存的菌丝进行病菌传播,而且具有较高的防御冻害的能力,第二年温度及湿度适宜之时就会重新对玉米植株造成侵害。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种植密度的提高及复种指数的提供,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2.2引发玉米纹枯病的主要因素
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封闭都是引发玉米纹枯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干旱和低温条件不利于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因此通常不会发生此种病害。但是一旦温度较高,又具备良好的湿度和土壤条件就会促进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的生长,从而引发病害。2.3玉米品种对玉米纹枯病的影响
不同玉米品种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差异,有研究表明植株低矮、阔叶的玉米品种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很低,发病率更高;此外杂交玉米品种及玉米穗低矮的玉米品种的病害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品种。
2.4气候因素对玉米纹枯病的影响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玉米病害,受气候影响较大。温度超过24℃,田间湿度较高,玉米纹枯病开始发作,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升高发病率也逐渐升高。一般6、7月份湿度和温度较高的季节是玉米纹枯病的高发期。2.5田间管理对玉米纹枯病的影响
植株的生长情况、地势、土壤通透性、田地排水性能、肥料使用都会对玉米纹枯病造成影响。玉米植株生长不健壮,相应的抗病害能力机会减弱,因此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率自然会提高。如果植株过于密集,田地通风性能差、土壤通透性不好,不利于通风,会相应的增加田地的湿度和温度,为玉米纹枯病生长提供较好的环境条件。此外地势过低也会增加田地的湿度,不利于排水,水分堆积,也为玉米纹枯病病菌的繁殖提供了便利。另外有研究发现氮肥的过量使用也会催生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而钾肥则对玉米纹枯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玉米纹枯病发病的防治
3.1玉米收割后彻底清理田地,减少病原菌残留
玉米纹枯病的重要传播途径就是通过残留在田间的病原菌传播病害。因此想要有效抑制玉米纹枯病对玉米种植造成的危害,必须彻底清理田地,减少病原菌残留。而且残留的病原菌不但会对玉米造成影响,对高粱、稻谷等禾本科作物都会造成影响,使其发病。因此玉米收割后种植者应将玉米秸秆彻底清除出田地,并做焚毁处理。第二年种植新作物时应尽量选择大豆类非禾本科作物进行种植。而且种植前应对田地进行深翻处理。3.2选择玉米纹枯病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3.2.1加强田间管理
优质的田间管理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率。在种植期间种植者要合理把握株距,防止种植过于密集。此外要合理施肥,保证田地排水通畅、通风条件良好,在对植株进行施肥时要避免氮肥过多,增加钾肥的使用量。对于老化的叶片要及时摘除。3.2.2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能够有效预防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药物防治可应用于种植前也可应用于种植后。种植前使用0.2%的三唑酮和25%可湿性粉剂搅拌种子,能够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待植株生长后可对植株叶片及叶鞘用药以预防病害。如发现发生病害的植株应立即予以喷药处理,喷洒药剂为5%的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此外也可以使用生物农药来预防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例如使用美国生产的BG-2生物农药或者使用M28菌株来预防病害。
4
玉米纹枯病发病率很高,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降低的主要病害,对种植者乃至我国农业的发展都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引发玉米纹枯病的内部原因,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