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玉米黄锈病什么原因 玉米黄锈病是怎么回事

2024-04-1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403 次
玉米黄锈病什么原因 玉米黄锈病是怎么回事

玉米黄锈病原因分析

玉米黄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它会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引起玉米黄锈病的原因是什么呢?

气候条件是引起玉米黄锈病的主要原因

气候条件是引起玉米黄锈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玉米黄锈病通常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生,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长期的干旱和高温天气也会导致玉米受到黄锈病的侵袭。

土壤状况也会影响玉米黄锈病的发生

土壤状况也会影响玉米黄锈病的发生。土壤中营养成分的不平衡、酸碱度的变化等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免疫能力,从而增加玉米受到黄锈病的风险。

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一些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黄锈病的发生。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要考虑其抗病能力。

拓展问题

问题一:玉米黄锈病如何预防和控制?

答案一:预防和控制玉米黄锈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注意土壤养护、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等。

问题二:玉米黄锈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答案二:玉米黄锈病会导致玉米产量下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玉米死亡。

问题三:为什么玉米黄锈病容易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生?

答案三:高温多湿的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增加了玉米受到黄锈病的风险。

问题四:如何判断玉米是否感染了黄锈病?

答案四:玉米感染了黄锈病后,会出现叶片上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斑块,叶片上也会出现***的条纹。同时,叶片上还会出现棕色的小斑点,这些都是黄锈病的症状。

问题五:除了玉米,还有哪些作物容易受到黄锈病的侵袭?

答案五:除了玉米,小麦、大麦、燕麦等谷类作物也容易受到黄锈病的侵袭。

相关拓展:

问:玉米黄锈病是怎么回事,黄锈病的防治方法

1、病菌在病株的残余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萌发冬孢子,产生担孢子,之后通过气流传播至植株上面,并由叶片上的气孔侵入内部。2、田间有患病植株,病部形成夏孢子堆,并散发出夏孢子,夏孢子会通过气流扩散蔓延,使植株受到再度侵染。3、田间发病时孢子会四处扩散,加重病情,秋季又会产生冬孢子和冬孢子堆。

一、玉米黄锈病是怎么回事

1、发病原因

(1)玉米柄锈菌在病株的残余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冬孢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并产生担孢子,然后通过气流等媒介传播至植株上面,再由嫌卖叶片上的气孔侵入内部,引发初次侵染。

(2)田间出现患病植株,其病部产生锈孢子形成夏孢子堆,并散发出夏孢子,夏孢子再通过气流进行传播,从而再度侵染植株。

(3)发病后孢子在植株之间扩散,导致病情更严重,到了秋季又会产生冬孢子、冬孢子堆。

2、发病症状

(1)发病前期,叶片的上部主脉、两侧、基部会出现淡***小点,小点一般是散生或聚生,经过一段时间迟祥后会突起,形成夏孢子堆,颜芹旦逗色多为红褐色。

(2)发病后期,病部出现病原冬孢子堆,颜色多为黑色。病情比较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导致发生籽粒不饱满、植株早衰、叶片干枯等情况。

(3)若病情较轻,一般会减产10-20%;若病情较重,一般会减产30%左右。若情况尤其严重,则叶片会从发病部位折断,甚至会导致全株枯死。

二、玉米黄锈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作为种植对象,种植前后要将田间的病残体清理干净,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田间的病菌基数。

(2)施用以酵素菌沤制而成的堆肥,避免偏施、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肥、钾肥,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2、药物防治

(1)发病初期,喷施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每隔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2)喷施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拿敌稳)3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800-1200倍液,或40%氟硅唑(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1-2次。

问:玉米锈病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玉米锈病产生主要原因是气候,锈病在气温为20℃~30℃,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为95%以上的气候环境下,容易发生和流行。

一、玉米锈病如何防治?

1、选种

不同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异,使用抗性强的品种是控制玉米锈病的有效途径。

2、播种

适当减少氮肥,增加磷、钾喊衫肆肥,可施用海餐沃磷酸二氢钾,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合理控制密度,改善通透性能。

种植前塌伍及早清除田中及周围的病株残体,若生长期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集中销毁,玉米收获后也要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茎叶,集中烧毁或沤肥。实行轮作,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少病原的积累。

对零星发病的玉米,随时拔除病株及残余病体。

二、玉米田间管理

1、穗期灌溉

玉米进入拔节孕穗期即大喇叭口期对水分敏感,防止“卡脖旱”。玉米生长中后期植株需水量大,缺水则受精不良,叶片早衰,光合作用和养分运输能力下降,败育粒增加,粒重下降。

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要及时浇水,避免干旱造成减产。如果遇暴雨积水要及时排涝,特别是在灌浆期间,更要注意防洪排涝。

2、追施穗肥

在拔节至孕穗末期施攻穗肥,施肥时期一般在10-12叶期(即大喇叭口期),可以保证植株生长,促进果穗发育、促进小花分化,提高结实粒数。应以氮肥为主,亩施尿素25-30公斤。

3、及时拔除小株、弱株

由于播种、地力、补种、病虫危害等原因,造成玉米拔节后,田间产生一些小株、弱株。他们通常不结穗或结穗很小,不但占有一定的空间,消耗肥水,影响健株生长,还容易造成荫蔽、遇郑轿风雨引致倒伏,因此应及早拔除,确保群体整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