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蓑蛾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茶蓑蛾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茶蓑蛾是茶树害虫中的一种,它的危害非常严重,对茶叶生长和品质都会造成不良影响。茶蓑蛾的防治技术十分重要。本文将针对茶蓑蛾的发生、对茶叶的危害和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茶蓑蛾的发生
茶蓑蛾是一种昆虫害虫,它的幼虫以茶树嫩叶为食,在茶叶生长期间会对茶叶造成危害。茶蓑蛾的发生与气候、地形、土壤、树龄、树种、茶园管理等因素有关。茶蓑蛾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其中以浙江、福建、广东、湖南等省份为主要分布区。
茶蓑蛾对茶叶的危害
茶蓑蛾的幼虫以茶树嫩叶为食,它会在茶叶上留下一些小洞,这些洞会导致茶叶的品质下降。茶蓑蛾还会分泌一些毒素,使茶叶产生苦味和异味,影响茶叶的口感和品质。
茶蓑蛾的防治技术
茶蓑蛾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人工采摘、清除茶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杂草、切断茶树的枯枝、清理树皮等方式,减少茶蓑蛾的滋生和繁殖。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通过引入天敌、增加生态环境、培育有利于茶蓑蛾天敌的生态系统等方式,减少茶蓑蛾的滋生和繁殖。目前比较有效的天敌有茶蚜寄蝇、茶蚜寄蜂、茶蚜寄螨等。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通过喷洒杀虫剂、熏蒸杀虫等方式,减少茶蓑蛾的滋生和繁殖。化学防治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谨慎使用。
用户关心的问题
茶蓑蛾防治相关名词解释
茶树:常绿乔木,属茶科,又称茶花、茶叶树。
幼虫:昆虫的发育阶段之一,多数昆虫幼虫与成虫形态、生活方式、生态习性等有较大差异。
杀虫剂:杀灭或控制害虫的化学药品。
参考文献
《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
《茶叶生长与茶叶品质》
问答拓展:茶叶常见病虫害图片与防治
茶叶常见的病虫害有茶苗白绢病、茶圆赤星病、茶树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树假眼小绿叶蝉以及茶树茶蓑蛾等种类。1、茶苗白绢病:该病害会使叶片枯萎以及脱落,易导致全株死亡,一般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蔸防治。2、茶圆赤星病:病菌会借风雨等媒卖滚介传播侵染植株,从而引起大量落叶,可增施磷肥和钾肥。一、茶苗白绢病
1、发病特点
(1)在发病初期病部会出现褐色斑,其表面有白色绵毛状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会绕根颈一圈形成白色绢丝状菌膜。在发病后期,病部会出现油菜籽状的菌核,由白色转为黄褐色,然后变成黑褐色。
(2)在病菌的作用,病株的皮层会出现腐烂,水分以及养分的运输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叶片枯萎以及脱落,然后全株死亡。
2、防治方法
(1)针对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进行灌蔸,一般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等药剂。
(2)针对已感病的苗圃可进行土壤消毒,每方用70%五氯硝基苯1-2.5公斤,加入细土后再撒施于土面并混匀,7-10天后再撒一次,平时还需注意给茶园排水。
二、茶圆赤星病
1、发病特点
(1)发病初期,植株的被害部位会有褐色小点,此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的病斑,病斑中央凹陷并呈灰白色。在后期病斑的中央会散生黑色小点,在潮湿的环境中,还会有灰色霉层。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然后波及叶柄、嫩梢,从而引起大量落叶。
(2)当温度在20°C左右,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适宜茶圆赤星病的发生,全年一般以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生旺盛,在秋季也会有发生,其病菌主要借风雨等媒介传播,然后再侵染植株。
2、防治方法
(1)合理采摘,可增施磷肥、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可在非采茶期喷药防治,一般可喷洒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三、茶树炭疽病
1、发病特点
(1)炭疽病主要危害当年生成叶,感染后会先在叶尖或叶片边缘出现状浅绿色至暗绿色的病斑,形状呈水渍状。然后沿着叶脉扩展成半透明黄褐色的不规则病斑,后期由褐色变为灰青色,病部还会有黑色的小粒点。
(2)在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以及秋雨季节发病严重,而且易在偏施、过施氮肥以及缺少钾肥的茶园中发病。
2、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比如台茶13号,还可采取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并及时摘除病叶。
(2)一般适宜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雨季到来的前后防治炭疽病,一般可在各轮新梢一芽一叶期时喷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
四、茶云纹叶枯病
1、发病特点
中裂余(1)该病主要危害叶源隐片,也会在新梢、枝条和果实上发生,发病初期时,病斑颜色为黄褐色,呈水渍状,后转为褐色,在发病的后期,病斑上会出现扁平圆形的小粒点,颜色为灰黑色。
(2)病菌会在茶树病部或土表落叶中越冬,待春天时会从茶树的表皮或伤口侵入,然后形成新病斑,而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又会经过风、雨传播开来。
2、防治方法
(1)采收完秋茶后需清除地面的落叶并进行冬耕,将病叶埋入土中,减少下年的菌源。也可使用茶树专用肥提高茶树的抗病力,并加强茶园管理,做好防冻、抗旱和治虫工作。
(2)一般可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五、茶树假眼小绿叶蝉
1、发病特点
(1)假眼小绿叶蝉会以成虫、若虫的方式吸食芽叶、嫩梢皮层的汁液,而雌成虫会把卵产在嫩梢里,阻碍营养物质的输送,导致芽叶叶缘黄化,叶尖卷曲。
(2)虫害严重时叶尖和叶缘会呈红褐色焦枯状,导致芽梢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影响茶叶的质量。
2、防治方法
(1)在茶园内不间种豆类作物,及时铲除杂草和采茶,当发现嫩梢上有卵粒后,需要随时将其去除掉。
(2)一般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200倍液,或25%优乐得乳油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等药剂进行防治。
六、茶树茶蓑蛾
1、发病特点
(1)茶蓑蛾会咬食叶片、嫩梢,或者剥食枝干以及果实皮层,从而导致局部茶丛光秃,而且该虫喜爱集中危害。
(2)茶蓑蛾多发生在失管的茶园和靠近荒山的茶园中,除了会危害茶树外,还会危害柑橘、苹果、樱桃、核桃、葡萄等植物。
2、防治方法
(1)在进行茶园管理时,如果发现了虫囊需要及时摘除并集中烧毁。还需注意保护该虫的天敌,比如蓑蛾疣姬蜂、松毛虫疣姬蜂、桑蟥疣姬蜂、疣姬蜂、黄疣姬蜂等寄生蜂。
(2)一般可在幼虫低龄盛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90%巴丹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
问答拓展:小窠蓑蛾是什么?
ClaniaminusculaButler
别名
茶蓑蛾、小蓑蛾。
形态(图4-32)
图4-32小窠蓑蛾
1.雄成虫2.雌成虫3.幼虫4.雄蛹5.雌蛹6.护囊7.被害状
雄蛾体长10—15mm,翅展22—30mm,体和翅暗褐色,前翅翅脉两侧色较深,M3与Cu1间较透明,外缘中前方有2个近长方形透明斑。触角双栉形。***有2条白色纵纹。胸、腹部密披鳞毛。雌蛾体长10—16mm,无翅,足退化,似蛆形。头小,褐色,体乳白色,***有显著的黄褐色斑。腹部肥大,可透见腹内卵粒。后胸及第七腹节环生有淡***茸毛。卵为椭圆形,淡***,长宽0.8×0.3mm。幼虫体长25—35mm。头部淡褐至深褐色,两侧有暗褐色小斑纹并列。胸、腹部肉***,背面中央较深,略带紫褐色。***各节背板上有褐色长形斑4个,前后相连成4条褐色纵带,正中2条明显,两侧有时愈合。腹部各节背面均有4个黑色小突起,列成“八”字形,各生胸毛一根。雄蛹长约15mm,咖啡色,翅芽达第3腹节后缘,腹部背面第三至六节前后缘及第七、八节前缘各有一列细齿。腹末稍弯,臀棘分叉,叉端各有1短刺。雌踊长14—20mm,纺锤形,咖啡色。头小,触角及翅芽均缺。腹部第3节背面后缘、第4、5节前、后缘及第6至8节前缘各有1列细刺突,第8节仅有刺3个。护囊纺锤形,枯褐色。雌护囊长30—50mm,雄护囊长20—30mm。囊丝质。幼小时囊外缀贴叶屑、枝皮碎片;稍大则有许多断截的小枝梗缀于囊外,平行纵列相当整齐。
生活史及习性
在广西南宁1年发如好生3代;江西、河南1年发生2代;福建、安徽、江苏、湖南年发生1—2代;贵州、浙江1代,台湾2—3代。各地大都以三、四龄幼虫(少数以五龄老熟幼虫)在枝叶上护囊内越冬。翌年春季当气温升至10℃左右时,开始活动为害,此时较贪食,造成春季成灾。2代区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化蛹,5月中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5月中旬至6月中旬产卵,6月上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发生期,蛹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第一代成虫于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出现;第二代卵发生期亦在此时,幼虫于8月下旬至次年6月上旬发生。年发生3代区,以老熟幼虫过冬。越冬幼虫于2月中旬化蛹,3月上咐橡首旬羽化,3月中旬为产卵盛期;第一代幼虫于3月下旬开始孵化,6月上旬化蛹,中旬出现成虫;第二代幼虫于6月下旬孵化,8月下旬化蛹,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并产卵;第三代幼虫9月中旬开始孵化,至11月中旬幼虫进入越冬。越冬幼虫常数头至数十头群集在一起。
各虫态历期:卵期12—17天,幼虫期50—60天(越冬代幼虫期可长达8个月),雌蛹期10—22天,雄蛹期8—14天,雄蛾寿命2—3天,雌蛾寿命12—15天。
幼虫为害高峰期:一代区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二代区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三代区为4—5月、7—8月和9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幼虫老熟后,在囊内倒转虫体。头部向下,而后化蛹。成虫多在下午羽化。雄蛾羽化时,留下蛹壳半露于护囊排泄孔外;雌虫羽化时仍留于护囊内,仅头、***伸出蛹壳,自排泄孔露出淡***茸毛,并向外分泌性引诱物质。成虫羽化后次日即可交尾,多在清晨或黄昏时进行。雄蛾飞舞寻觅到雌成虫后,便伏于雌虫护囊外,将腹部伸入雌虫的护囊内,并深入雌虫蛹壳内进行交尾。每次交尾时间为10多分钟。雌虫交尾后1—2天即开始陆续产卵,前2—3天产卵最多,7—8天内产完。卵聚集在蛹壳内,并充塞和覆盖从雌虫腹末脱下的许多茸毛。每雌平均产卵676粒,多的可达2000—3000粒。随着卵的大量产出,雌虫逐渐干缩,最后自排泄孔坠地死去。雄虫活跃,有趋光性。
因雌蛾无翅,只能原处产卵,故幼虫发生比较集中,常数百头聚集在一起,形成为害中心。幼虫向光,借风力传播,向附近果园扩散。
天敌有蓑蛾瘤姬蜂、松毛虫疣姬蜂(Iseropussatanas)、桑蟥疣姬蜂(Gregepimplakuwanae)、疣姬蜂(Xanthopimplesp.)、黄疣姬蜂(Theroniaatalataeggestator)、大腿蜂(Brachymeriaopscurata)、费氏大腿蜂(B.fiskei)及一种小蜂Chalcismikado等。此外还有寄蝇、白僵菌、细菌和线虫寄生与多种鸟类喙食。
防治方法
参见大窠蓑蛾。衡数
问答拓展:茶蓑蛾有怎样的危害状和发生规律?
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进行危害,还需为筑造护囊咬取小枝干。一般在局部地块中发瞎厅生严重,种群数量大时可将叶片、小枝全部咬成秃枝,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树势。贵州1年发生1代,安徽、浙江、江苏、湖南1~2代,江西2代,台湾2~3代,多以三至四龄幼虫运亩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该虫喜集中危害,安徽、浙江带2~3月间,气温10℃左右,越冬旁神森幼虫开始活动和取食,由于此间虫龄高,食量大,成为茶园早春的主要害虫之一。一至二代区幼虫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9月上旬、9月上旬至次年6月下旬,以7~8月危害最重。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