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鱼育苗方法 加州鲈鱼是什么鱼
这一篇农资经验会给农资人分析“加州鲈鱼育苗方法”的内容进行解释,但愿对各位农资人们有所收获,欢迎大家收藏本站!
加州鲈鱼繁殖方式:卵生。具体详情如下:。
繁殖季节到来之前,要根据生产规模准备好产卵池塘,产卵塘以沙质底、斜坡边的土塘比较理想。
产卵鱼塘不宜过大,以水面3-5亩、水深13-15m为宜,这样的鱼塘阳光较易照射,池底温度适宜,池底溶氧充足,有利于鱼产卵。
一般产卵塘需布置叶轮式增氧机2-3台,晚上要开启增氧机,白天根据天气情况开启增氧机,阴雨天气需要开启。
塘水保持清爽,水质清澈,透明度不低于30cm。PH保持在70-78,氨氮<04mg/l,亚硝酸盐含量<03mg/l。
若培育冬季苗,还必须给产卵塘搭温棚,提高池塘水温以及减少天气变化的影响。
将选好的亲鱼放入产卵塘,每亩放养300—400尾(600斤/亩),雄雌比例为4:6。
之所以放雄鱼少点,是因为防止挣抢配偶而造成不必要损耗。
在岸边30-40cm水深处布置人造的产卵鱼窝(俗称“葵衣”),用细竹竿固定,隔60cm放一个窝。
在产卵高峰期,还可以在50-60cm水深处再放一排窝,和原先的窝间隔开,呈Z型。
加州鲈亲鱼在繁殖季节一般都能达到性成熟,且不需人工催产也能顺利产卵排精,以及完成受精过程。
但是自然受精卵的方式不能满足目标的生产需求,因此也就需要进行人工催产。
生产冬季苗或者春季早批苗需要给亲鱼打催产针。
进行人工催产时,将挑选出的亲鱼按个体大小1:1配对,注射激素催产。注意激素用量不能过多,否则由于异体蛋白的过度反应会影响亲鱼的生理机能,造成死亡或瞎眼。
加州鲈一般傍晚产卵受精,第二天早上或下午可将布满受精卵的“葵衣”直接移至孵化池尽快进行孵化。在气温适宜时,每天去收集鱼卵。
鱼卵收集方法是随身携带两个框或桶,一个空的,一个装有新的“葵衣”。沿塘边收集有鱼卵的“葵衣”,用竹钩子将“葵衣”勾出水面看是否有鱼卵,有鱼卵的放到收集框里,然后再放一块新的“葵衣”进去,没有鱼卵的“葵衣”重新放回原位。
一般孵化28-30h后,鱼苗陆续孵化出壳,待到鱼苗出壳完毕就可以将棕榈皮“鱼巢”移出孵化池。鱼苗刚孵化出来时是沉于孵化池底部,此时要换掉约一半的水。
鱼仔刚孵化出来时由于体内有卵黄囊,并不需要摄食,待卵黄囊消失后才开始进食。因此在培育水花到放到池塘前都不需要额外投喂,只需保持适宜温度即可。
加州鲈鱼主要栖息于混浊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中,如湖泊、水库的浅水区(1—3米水深)、沼泽地带的小溪、河流的滞水区、池塘等。常藏身于水下岩石或树枝丛中,有占地习性,活动范围较小。
在池塘养殖,喜欢栖身于沙质或沙泥质不混浊的静水环境中,活动于中下水层。性情较驯,不喜跳跃,易受惊吓。
加州鲈鱼的适温范围广,在水温1—364℃时都能生存,10℃以上开始摄食,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水质要求每升水溶氧量在15毫克以上,比鲈鱼、鳜鱼耐低氧能力强。
幼鱼爱集群活动,成鱼分散。
加州鲈原产地为纯淡水,但经深圳市试养证明,在10‰以下盐度,pH值在6—85之间的水体均能适应。
加州鲈鱼1周年以上才成熟。产卵在2—7月间,4月为产卵盛期。
繁殖的适宜水温为18—26℃,以20—24℃为好。初重1公斤的雌鱼怀卵4—10万粒,为多次产卵型,每次产卵2000—粒。
平时雌雄鱼难以辨别,到了生殖季节,雌鱼体色较暗,鳃盖部光滑,胸鳍呈圆形,腹部膨大,体型较粗短,生殖孔红肿突出。雄鱼则体长,体色稍艳,鳃盖部略粗糙,胸鳍较狭长,生殖孔凹入。在一定生态条件下,加州鲈可在池塘中自然繁殖,如水质清新,池底长有水草等。
产卵前,雄鱼在池边周围较浅水处用水草或根茎筑巢,巢穴深3—5厘米,巢直径30—50厘米,距水面30—40厘米处,雄鱼筑好巢后便在巢中静侯雌鱼到来。雌雄鱼相会后,雄鱼不断用头部顶托雌鱼腹部,使雌鱼**,身体急剧颤动排卵,雄鱼便即刻**,完成受精过程。
雌鱼产卵后即离开巢穴觅食,雄鱼则留在巢穴边守护受精卵,不让其他鱼类靠近。受精卵略带粘性,粘附在鱼巢的水草上和沙砾上,待鱼苗出膜可以平游以后,雄鱼才离开巢穴觅食,孵化时间一般为5—7天。
刚孵出的鱼苗体近白色半透明,全长7—8毫米,集群游动。出膜后第三天卵黄吸收完后即开始摄食小球藻、轮虫,以后摄食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
在天然水域,孵出1个月内的鱼苗仍集群受到雄亲鱼的保护。
加州鲈又名大口黑鲈,原产地为美国加州,故称为加州鲈。
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并取得养殖、繁殖的成功,在我国自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养殖历史。
在美国,由于养殖密度的控制和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应用,加州鲈的养殖过程中病害很少,而在中国,在追求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过程中,养殖户感觉加州鲈病害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养。
除了由于高密度,水质,底质管理问题而带来的病原性**外,市场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大量的加州鲈死亡由非病原性**导致。症状表现为肝肿大、肝发白、花肝、脾脏肿大、脾脏内有白点等。
此非病原性**造成的损失危害很大,有的塘口死亡率高达50%以上。我们经过大量的池塘实地调查取样并综合我们对加州鲈营养需求及健康管理的研究数据分析,总结了加州鲈肝脏**的主要症状和发病原因,并对防控方案提出几点看法。
发病较轻时鱼体无明显症状,仅在鳍条基部有轻微发红的现象。发病较重时病鱼表现为分散于池边,游动缓慢,浮于水面,鱼体色发黑,体表两侧充血、出血,或鳍基部和鳍膜充血、出血,或鳃贫血,眼球充血肿大,突出,**红肿。
现场解剖发现,鱼体肝脏肿大,出现花斑、发白、发黄,甚至坏死,有的肝脏组织中有白色颗粒,有的肝脏呈**状。胆囊变大,胆汁变黑或变得很清淡,没有粘稠性。
加州鲈是典型肉食性鱼类。相比大多数鱼类饲料,其饲料对于配方,原料和加工工艺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长期的研究才能确保配方设计合理,原料品控到位,加工工艺达到要求。
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没有把握好,就会导致饲料品质低劣,进而引起加州鲈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肝脏**。
由于头鱼的价格较高,养殖户急于出塘上市而加强投喂,无形增加了加州鲈肝、胆等消化器官的负担,造成消化不良和肝脏负担过重。
加州鲈摄食的是高蛋白饵料,其残饵、粪便污染强度大,尤其是冰鲜易污染水质,再加上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及池塘老化淤泥过深等问题,水质恶化特别严重,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过高会使鱼体慢性中毒,使鱼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长期的应激会提高饵料系数,同时对鱼体相关器官造成损伤,引发**导致死亡。
有的养殖区池塘承包费高,养殖户只能通过高密度养殖来获得有效补偿。佛山顺德地区加州鲈的放养密度一般6000-8000尾/亩,有的甚至高达尾/亩-尾/亩。
由于高密度超出了池塘的承载能力,遇到天气变化,溶氧不足,管理不善时,**挑战和环境因子会给养殖带来很高的风险。
由于害怕加州鲈发病,许多养殖户认为经常用药可预防**,频繁水体消毒,长时间拌饲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类产品。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对于健康的鱼体来说实际上是在增加肝脏的解毒负担,久而久之,肝脏的健康会受到损害。
目前,加州鲈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多以冰鲜和配合饲料混合投喂为主,部分养殖户对冰鲜鱼和饲料的储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饲料和冰鲜鱼为高蛋白高脂肪物质,在夏季高温期间其很易霉变,氧化和酸败,特别是冰鲜鱼,保存不当时容易腐烂,产生毒性较强的低级醛、酮、酸和胺类等物质,鱼类摄食后会不同程度地伤害肝、胆、肠等组织器官并导致并发性**,导致鱼死亡。
加州鲈引种到中国已有30多年,加州鲈鱼苗繁育场一般是从自己养殖的鱼中挑选鱼种,即使从其他地方入一点种鱼,也难以避免近亲繁殖,加州鲈种质在不断退化,鱼的耐受能力,抗病能力受到影响。加州鲈在美国养殖过程中病害很少发生,与种质有重要联系。
在高温季节,天气不稳定时适量减少投喂,不盲目追求长速,以减轻鱼体消化道负担,保证鱼体健康,达到可持续增长。
饲料要选择对加州鲈营养需求研究透彻,原料把控到位,加工技术成熟的厂家生产的优质全价配合饲料。做到技术成熟,饲料营养均衡,消化吸收率高,不仅鱼肝脏健康,排泄的废物污染小,水质更加稳定。
池塘彻底清淤,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坚持定期换水,注入新水,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左右,为加州鲈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以预防为主,在合理投喂,保持良好水质的前提下,池塘没有发病,无需频繁使用消毒药抗生素等预防**,尤其是不要用副作用大、残留高、**性较强的渔药。
加州鲈肝脏问题一般是多种原因叠加在一起逐渐积累的**,发病较重时肝脏的损伤是很难逆转的,因此要以预防为主,注重生态防病。
加州鲈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等特点。
加州鲈鱼属于大鱼,其对环境的破坏能力就不容小觑,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的珠江水域加州鲈鱼正在飞速繁殖,而加州鲈鱼还会以罗非鱼为食。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