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地黄怎样种植与管理,如何轻松掌握地黄种植技术呢?

2024-03-23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32 次
地黄怎样种植与管理,如何轻松掌握地黄种植技术呢?

  此篇总结会给全国农友们分享一下“地黄怎样种植与管理,如何轻松掌握地黄种植技术呢?”的内容进行精细诠释,但愿对各位农资人们有点帮助,还等什么,快收藏吧!

  结合整地,每亩施用5份全价粗肥和堆肥,防治地下害虫、线虫、枯萎病病毒、茎基腐病等害虫。播种后,沿播种带用农抗120+广灵灵混合液对土壤进行消毒,防止镰刀菌枯萎病等病害的发生。

  地黄除草法。土壤密封化学除草。

  3月底至4月初,播种前用天保200毫升加水45-50公斤进行封土处理。地黄是一种高光照植物,不宜在林缘附近种植,也不宜与高大的农作物混种。

  整个生长期需要充足的阳光,喜干燥,怕水,能耐寒。否则病害严重。

  地黄有“三怕”,即怕旱、怕涝、怕虫害。当土壤温度为11~13℃时,出苗期为30~45天,25~28℃最适宜发芽,在此温度范围内如果土壤水分适宜,播种后一周发芽,15~20天出土,8℃以下根系不能发芽。

  然后再播种,以减少发病的风险。块茎种植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比较健壮、无病虫害、生命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成活率、质量和产量才能得到保证。

  而使用种子播种时需要晒种、浸种、拌种和催芽,这样可以促进出苗速度,同时进行统一管理。

  地黄是一种喜光的植物。

  一般来说,野生地黄也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山坡和地块上。种植地的选择是地黄高产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地黄的生长习性来选择种植地。

  最好是在阳光充足、排水通畅、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和干旱的地块进行种植,在公社整地的时候,尽量把田间的杂质和病虫害去掉,然后按每亩所需的肥料五千斤均匀播种在田间,再转为土地平整,最后做脊沟,播种即可。

  地黄喜欢阳光充足、温度温暖的种植环境。对土地也有一些要求,不能种植在土壤坚硬的地方,会导致地下根系畸形。

  在低洼处种植地黄会造成根系过于湿润而腐烂,因此要选择土层较深的地方种植。选择好适合种植的地质后,在种植地黄前先翻整块地,尽可能去除有害杂质和害虫,然后先在土壤上撒底肥,翻一次地后再播种。

  种植块茎时,应选择一些生命体征较强的植物,以保证地黄的成活率。但播种需要干燥、浸种,以加快种子的出苗,从而保证种苗的方便统一管理。

  只有选择正确、科学的种植方法,才能提高地黄的质量和产量。

  还应注意种植地黄之间的密度,一般根据土壤的肥力程度进行管理。

  如果土地不肥沃,相对贫瘠,每株植物之间的距离应该在五厘米左右,如果是相对肥沃的土壤,植物之间的距离应该在十五厘米左右。根据种植密度进行种植,可以保证地黄的营养吸收,提高产量。

  地黄是一种需要大量养分的植物,所以种植时需要追肥两次。但是地黄对水分要求不高,可以正常浇水。

  浇水时,需要根据不同地方的气候和空气湿度的不同来安排浇水的频率和水量。

  地黄前期需要大量水分,秦英浇水,后期地下根茎膨大,要节约用水。

  雨季注意及时排水,防止根腐。地黄幼苗长出来后一个月左右,其地下块茎会**成两三个小芽。

  只要这些小芽从地里长出来,就应该拔掉,每株只留一个。有些不定芽不能生长存活,长到一定程度就会死亡。

  地黄根少,吸水性差。水分过多会导致根腐,所以只需要在生长过程中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地黄具有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的功效。但是不要长时间泡在水里。

  地黄毕竟是药。地黄凉。

  长期饮用,会引起寒气侵体。

  引言:在新冠疫情过后,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开始了蓬勃的发展,越来越多人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更加的重要,尤其是中医行业,因为中医行业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在一些中药材的种植上面,很多的农民也并不懂得,所以也不敢贸然的去种植,怕赔了本。

  帝皇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地黄种植前需要了解哪些特性。

  地黄是一种高度可以达到30厘米,跟近视紫色的叶片呈椭圆形,他开的花有的时候会呈紫红色,有的时候也呈**,一般生长在海拔100~1000多米的山坡以及道路两旁。

  在我国的很多省份都能看见他的身影,他比较喜欢在一些肥沃的砂质土壤上面生长,但是在水稻土上是不能种植的,地黄是一种喜欢阳光的植物,一般在背风坡生长,地黄主要在春季播种。

  在种植地黄时一定要选择平坦的地形,要选择的土壤具有丰富的有机质轮换期为10年结合土壤,每亩都要准备混,合肥要控制地下的害虫枯萎病等等。

  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对土壤进行消毒,每年的4月中旬要采用地模式覆盖,在种植地黄之前一定要先将。种子浸泡30分钟,晾干之后才能播种。

  地黄除草的方法,采用化学方式对它进行除草剂消杀。

  地黄十分怕干旱怕涝怕病虫害,所以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农民一定要需要注意,在地黄生长的早期阶段,土壤的含水量要求较低,在生长的中后期一定要保持土壤湿润,但是也不能有太多的积水,因为它的根系吸水能力很差。

  在战争的过程中,要保持当日的平均温度,在20℃左右,当地黄花开放之后,要选择晴天去采摘。

  地黄喜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黏性大的红壤土、黄壤土或水稻土不宜种植。

  地黄是喜光植物,植地不宜靠近林缘或与高秆作物间作。当土温在11~13℃,出苗要30~45天,25~28℃最适宜发芽,在此温度范围内若土壤水分适合,种植后一星期发芽,15~20天出土。8℃以下根茎不能萌芽。

  从种植到收获需150~160天。根茎繁殖为主。

  种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种时应用。种用根茎来源于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黄露地越冬等,但以倒栽法的地黄种产量高、质量好。

  具体方法是:7~8月在当年春季栽种的良种地黄地内,选生长健壮、无病虫的根茎,挖起折成4~5cm短节,稍风干后,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种到一块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适当除草,追肥,雨后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随挖随栽。栽种地黄一般在日平均温度为18~21℃时最好。

  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庆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黄在4月上、中旬。晚地黄(或麦茬地黄),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栽种时在垄或畦上开沟,沟距33cm,每隔15~20cm,放种栽一节,覆土3~4cm,压实表土后浇水。

  每垄种2行,每畦3~4行,苗出齐后,选阴雨天补苗,栽后1月左右匀苗,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浅薅2-3次,并铲去陆续生出的多余苗。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1次,可施人畜粪水或饼肥,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使地无积水,出现花蕾时,要随时摘除。

  地黄栽培时,不宜选曾种植过棉、芝麻、豆类、瓜类等的土地,否则病害严重。如要混种,应选禾本科作物。地黄有“三怕”,即怕旱、怕涝和怕病虫害。

  因其根系少,吸水能力差,稍微干旱即易凋萎。土壤水分过多则肉质根茎易腐烂。所以得适当的灌溉。

  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

  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炮制:(熟地黄)⑴取净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⑵取净生地黄,照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

  熟地黄:甘,微温。。

  功能主治: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

  凡阴虚血虚**者食之,颇有益处。地黄有强心利**、解热消炎、促进**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衄血,发斑发疹。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鲜地黄:12~30g。生地黄、熟地黄:9~15g。

  贮藏:鲜地黄埋在砂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⑴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

  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⑵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严语,目常开不闭,或喜切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温病条辨》清营汤)。

  ⑶治阳乘于阴,以致**、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

  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⑷治**经日: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

  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圣惠方》)。

  ⑸治肺损**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

  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地黄饮)。

  ⑹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

  (《千金方》地黄煎)。

  ⑺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煮白粥,临熟人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

  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计半小盏。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

  (《圣惠方》地黄酒)。

  ⑼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计,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

  (《圣济总录》地黄煎)。

  ⑽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捣细末,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九子地黄丸、干地黄丸。

  ⑴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主治心经火热证。生地黄6g,木通6g,生甘草梢6g。

  上药为末,每服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方中地黄入心肾经,甘凉而润,清心热而养血养阴,用以为臣。

  ⑵清胃散(《兰室秘藏》)主治胃火牙痛。生地黄6g,当归身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9g。

  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方中生地凉血滋阴。

  ⑶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主治阴虚火旺盗汗。当归、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6g,黄芪12g。

  上药为粗末,每服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方中当归、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阴养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为方中君药。

  ⑷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卤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熟地24g,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丸(6~9g),空心温水化下。方中熟地味甘纯阴,主入肾经,长于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⑸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大全》)治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证。胎动不安,堕胎,滑胎,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人参、黄芪各3g,白术、炙甘草各15g,当归3g,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各24g,续断3g,糯米一撮,黄芩3g,砂仁15g。水煎服。

  方中熟地补血滋阴以养胎元,配伍人参以复冲任气血不足之本,为君药。。

  ⑹左归丸(《景岳全书》)治真阴不足证。

  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大怀熟地240g,山药120g,枸杞120g,山萸肉120g,川牛膝120g,菟丝子120g,鹿胶120g,龟胶120g。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⑴《本草衍义》:地黄,《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须地黄者,若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

  ⑵张元素:热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

  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

  ⑶李杲: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

  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借火力蒸,故能补肾中元气。

  ⑷《纲目》:按王硕《易简方》云: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又云,生地黄能生精血,天门冬引入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入所补之处。

  虞抟《医学正传》云:生地黄生血,而胃气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黄补血,而痰饮多者服之恐泥膈。

  或云,生地黄酒炒则不妨胃,熟地黄姜汁炒则不泥膈,此皆得用地黄之精微者也。

  ⑸《本草汇言》:熟地稍温,其功更溥。

  久病阴伤,新产血败,在所必需者也。但二地之性,凉而泥膈,凡产后恶食作泻,虽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误用则泄不止。

  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等侯,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溏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多病不食,俱禁用地黄。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而不宜滞,汤丸中亦禁入地黄。

  设有气证当用而不可无者,则以桂心少佐可也。痰证当用而不可少者,则以姜汁拌炒可也。

  ⑹《本草正》:熟地黄性平,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得非脾胃经药耶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气与血耳。气主阳而动,血主阴而静,补气以人参为主,而芪、术但可为之佐辅。补血以熟地为主,而芎、归但可为之佐。

  然在芪、术、芎、归,则又有所当避,而人参、熟地,则气血之必不可无,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凡诸真阴亏损者,有为发热,为头疼,为焦渴,为喉痹,为嗽痰,为喘气,或脾肾寒逆为呕吐,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或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且犹有最玄最妙者,则熟地兼散剂方能发汗,何也以汗化于血,而无阴不作汗也。

  熟地兼温剂始能回阳,何也以阳生于下,而无复不成乾也。然而阳性速,故人参少用,亦可成功,阴性缓,熟地非多,难以奏效。

  而今人有畏其滞腻者,则崔氏何以用肾气丸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泽者,则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医肾泄。又若制用之法,有用姜汁拌炒者,则必有中寒兼呕而后可。有用砂仁制者,则必有胀满不行而后可。有用酒拌炒者,则必有经络壅滞而后可。

  使无此数者,而必欲强用制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静重之妙,而反为散动以乱其性,何异画蛇而添足。今之人即欲用之补阴而必兼以渗利,则焉知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之法不宜渗。即有用之补血而复疑其滞腻,则焉知血虚如燥土,旱极望云霓,而枯竭之肠极喜滋(润)。

  设不明此,则少用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单用之而任之以多。单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尽其所长,是又何异因噎而废食也。

  ⑺《药品化义》: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凉变温,专人肝脏补血。因肝苦急,用甘缓之,兼主温胆,能益心血,更补肾水。

  凡内伤不足,苦志劳神,忧患伤血,纵欲耗精,调经胎产,皆宜用此。安五脏,和血脉,润肌肤,养心神,宁魂魄,滋补其阴,封填骨髓,为圣药也,取其气味浓厚,为浊中浊品,以补肝肾,故凡生熟地黄、天冬、麦冬、炙龟板、当归身、山莱萸、枸杞、牛膝皆粘腻濡润之剂,用滋阴血,所谓阴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⑻《本经逢原》: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必须蒸晒多次,若但煮熟,不加蒸、曝,虽服奚益。

  脐下痛,属肾脏精伤。胫股酸,系下元不足。目琉琉如无所见,乃水亏不能鉴物,皆肾所主之病,非熟地黄不除。

  ⑼《本草求真》:景岳尚论熟地,最为明确,独中所论脾肾寒逆为呕,可用地黄以治,是亦千虑之一失耳。

  夫既脾**寒,则脾与肾已受寒累,正宜用以辛热,以为扫除,如太阳既至,坚冰自解,乃复坠以霜雪,投以阴剂,不更使寒滋甚乎。虽曰熟地性温,寒从温散,然寒至上逆为呕,则寒已甚,岂有熟地之温,而可令寒外散乎。

  但或阳盛阴微,阳藉阴化,偶有感冒。用此杂于温散之中,或有见效。若真纯阴无火,厥气上逆则呕,则此又为深忌。

  ⑽《本草经读》:张景岳以百病之主俱从肾治,误以《神衣本草经》上品服食之地黄,认为治病之药,滋润胶粘,反引邪气敛藏于少阴而无出路,以后虽服姜、附不热,服芩、连不寒,服参、术不补,服硝、黄不下,其故何哉盖以熟地黄之胶粘善者,女人有孕四物汤为主,随症加入攻破之药而不伤,以四物汤中之熟地能护胎也,知其护胎之功,便可悟其护邪之害,胶粘之性,最善著物,如油入面,一著遂不能去也。

  ⑾《本草正义》:地黄,为补中补血良剂。

  古恒用其生而干者,故曰干地黄,即今之所谓原生地也。然《本经》独于此味用一干字,而又曰生者尤良,则指鲜者言之,可知干地、鲜地,六朝以前,本已分为两类,但辨别主治,犹未甚严。

  至《名医别录》,则更出生地黄一条,显与干地黄区别,其主治则干者补血益阴,鲜者凉血清火,功力治疗,不复相混。然究属寒凉之品,惟虚而有热者为宜,若真阴不充,而无热证,则用干地,犹嫌阴柔性质,不利于虚弱之脾胃。

  于是唐、宋以来,有制为熟地黄之法,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晒多次,至中心纯黑,极熟为度,则借太阳之真阳,以变化其阴柔性质,俾中虚者服之,不患其凝滞难化,所以熟地黄且有微温之称,乃能补益真阴,并不虞其寒凉滑泄,是以清心胃之火者,一变而为滋养肝、脾、肾之血,性情功效,已非昔比,而质愈厚重,力愈充足,故能直达下焦,滋津液,益精血。凡津枯血少,脱汗失精,及大脱血后、产后血虚未复等证,大剂频投,其功甚伟。

  然粘腻浊滞,如大虚之体服之,亦碍运化,故必胃纳尚佳,形神未萎者,方能任受,不然则窒滞中州,必致胀闷,虽有砂仁拌蒸,亦属无济,则中气太弱,运动无权之弊也。熟地之补阴补血,功效固不可诬,然亦惟病后元虚,及真阴素薄者,可以为服食补养之用。

  今人多以入之滋补膏方中,正是恰到好处,苟其人胃纳素薄,及虚弱成瘵者,得此亦必中满妨食,甚且作胀,其为害亦颇不浅,而痰饮弥漫,或兼挟外感者,固无论矣。

  ⑿《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⒀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无所见。

  ⒁《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⒂《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肿阴,上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千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使闭,诸种动权,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将地黄作为食品,在民间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黄产区群众就将地黄“腌制成咸菜,泡酒、泡茶而食之。

  ”至今人们仍把地黄切丝凉拌,煮粥而食。

  宜食:阴虚发热、口干渴、阴伤**、肾阴不足、虚火上火之咽喉干痛、**、神经性皮炎以及妇女**不调、血崩、胎动不安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

  忌食: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不适宜食用。同时,地黄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

  地黄的化学成分以甙类为主,其中又以环烯醚萜甙类为主。从鲜地黄分得的环烯醚萜甙有:益母草甙(leonuride),桃叶珊瑚甙(aucubin),梓醇(catalpol),地共同甙(rehmannioside)A、B、C、D,美利妥双甙(melittoside),都桷子甙(melittoside),都桷子甙(geniposide),8-表马钱子甙酸(8-epiloganicacid),艋骨草酸(ajugoside),6-O-E-阿魏酰基筋骨草醇(6-O-E-feruloylajugol),6-O-Z-阿魏酰基筋骨草醇(6-O-Z-feruloy6lajugol),6-O-香草酰基筋骨草醇(6-O-vanilloylajugol),6-O-对香酰基筋骨草醇(6-O-p-coumaroylajugol),6-O-(4″-O-α-L-吡喃鼠李为良药甙)香草酰基筋骨草醇〔6-O-(4″-α-L-rhamnopyranosyl)vanilloylajugol〕,焦地黄甙(jioglutoside)A、B等。以梓醇的含量最高。

  又含糖类:D-葡萄糖(D-glucose),D-半乳糖(D-galactose),D-果糖(D-fructose),蔗糖(sucrose),棉子糖(raffinose),水苏糖(stachyose),甘露三糖(amn-ninoTCMLIBiose),毛蕊花糖(verbascose),以水苏糖的含量最高,达649%。还含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apartic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苏氨酸(threonine),缘氨酸(ser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otyricacid)等氨基酸以及葡萄糖胺(glucosamine),D-甙露醇(D-mannitol),磷酸(phosphoricacid),β-谷甾醇(β-si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1-乙基-β-D-galacetoside),腺甙(adenoside)及无机元素等。

  根含地黄甙(rehmannioside)A、B、C、D,二氢梓醇甙(dihydrocatalpol),桃叶珊瑚甙(aucubin),梓醇甙(catalpol),melittoside和leonuride。鲜根含梓醇甙011%。

  鲜根醇提物中尚含β一谷甾醇、甘露醇、胡萝卜甾醇(daucosterol)、1-乙基-β-D-半乳糖甙和蔗糖。水溶性成分中含多种糖,其中以水苏糖含量最高,为321%~483%,并合多种氨基酸,其中以精氨酸含量最高,为2%~42%,另有Y氨基丁酸、磷酸。

  商品地黄中曾分得少量β-谷甾醇、豆甾醇及微量菜油甾醇。干地黄中分得系列脂肪酸、β-谷甾醇、棕榈酸、丁二酸、胡萝卜甙及S8环状化合物。

  地上部分含monomelittoside,leonuride及桃叶珊瑚甙、样醇甙、二氯样醇甙。⑴降血糖:怀庆地黄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实验性糖**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⑵止血:生地、熟地煎剂、生地炭、熟地炭灌胃,对小鼠均可缩短**凝固时间(毛细管法)。

  ⑶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地黄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并有抗凝血酶作用,对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对抗作用。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损害等作用。

  ⑷治疗肝炎:临床报道地黄和甘草合用,无论是肌注或口服对传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进肝功能恢复,尤以ALT下降显著且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⑸治疗白喉:以生地黄为主,配合连翘、黄芩、麦冬、玄参的抗白喉合剂,服用后多在4天内退热,假膜消失,咽痛好转。显微特征:鲜地黄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层细胞。

  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橘**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

  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放射状排列。

  生地黄粉末深棕色,木栓细胞淡棕色,断面观类长方形,排列整齐。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细胞核。

  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相似,内含橙**或橘**油滴物。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微米。

  理化鉴别:生地黄取本品2克,加甲醇20毫升,置于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回收甲醇至5毫升,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配制成每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实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4: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105摄氏度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再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熟地黄取本品粉末1克,加乙醇10毫升,浸泡24小时,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5-羟甲基糠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吸取供试品溶液10微升、对照品溶液5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