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农药化肥的使用误区

2024-03-17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58 次
农药化肥的使用误区

农药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本篇文章将就农药化肥的使用误区进行探讨。

农药使用误区

农药的滥用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有些农民为了追求快速高效的农业生产,会将农药超量使用,造成了农药残留问题。这不仅会对作物品质造成影响,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药超量使用。

化肥使用误区

化肥的使用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化肥种类选择不当,二是化肥施用不当。化肥种类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肥力不足或者肥力过剩,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化肥施用不当,常常会导致化肥浪费、肥效降低等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土壤肥力、作物品种等情况,合理选择化肥种类,并掌握好化肥的施用方法。

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

农药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过量使用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化肥种类,掌握好使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农药化肥残留问题的发生。

农药(nóngyào)

农药是指用于农业生产中防治病虫害的化学物质,其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过量使用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化肥(huàféi)

化肥是指用于农业生产中**植物营养的化学物质,其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氮肥、磷肥、钾肥等。化肥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但是过量使用会导致肥力过剩、土壤污染等问题。

农药残留(nóngyàocánlíu)

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作物中残留的农药化学物质,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严格控制农药残留是十分重要的。

相关问答拓展:

化肥施用过度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问得好。现在很多种植户对于种植有误区,认为多施肥,用最贵的肥,最贵的药,就能把作物种好,这其实是错误的认知。

化肥使用太多会产生肥害,一个是会危害土壤:产生土壤板结和土壤盐渍化。这样的结果就是施了肥反而种不好作物。另一个就是危害环境,其实也是土壤和化肥的反应引起的。

正确的做法是正确看待施肥这件事。如果已经产生肥害的,要做好土壤改良,比如用秸秆发酵来改良土壤。平时施肥的时候多用腐熟的有机肥,少施化肥。

不仅省钱,还环保,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种植、养殖问题,就找潭州农业。

农家肥料腐熟产生什么物质?

肥料腐熟是为植物提供肥分的过程。腐熟物质主要有粪肥、饼肥等多种可利用材料,可以说沤肥材料无处不

在。主要有:

肥料腐熟

肥料腐熟

1、粪肥及动物**液是较好的有机肥,不仅含有植物需要的主要元素,还含有植物必须的重金属及稀有元素。

2、饼肥,如豆饼、菜籽饼、棉籽饼、芝麻饼等,经过沤制后都是养分全面,肥力温和的好肥料。

3、动物内脏及下脚料、骨头(粉)、蹄角等,含磷钾成分较多。

4、疏菜下脚、豆角壳、淘米水等也是很好的沤肥材料。

5、草木灰则是较好的钾肥,入冬前使用,有利植物越冬,冬菠菜、韭菜等。

肥料腐熟

腐熟方式

肥料的沤制很简单,少量沤肥只要将用来沤肥的材料装入大口容器中,加水充分浸没,有些干料要多加水胀泡,并且水要有部分余量,然后将盖子盖好并略为旋好,并留有透气余地,因发酵过程中会释放气体,盖得过紧容易将容器胀裂,不盖好又容易长蛆。

沤制时间宜长短则要根据季节不同而不同,夏天温度高发酵容易,一般1~2个月即可沤好,冬天沤肥,则应沤至来年开春使用。沤制好的肥料一般是原来颜色改变、变深,有些变为黑色,有些变成酱色不等。有些人认为沤的肥不臭,才是熟肥,此说有误,再熟的肥总还是有臭味的。所以,以沤制时间来界定比较切合实际。

使用误区

肥料腐熟

一些花卉爱好者常把鸡蛋、鸡鸭鱼的内脏、肉皮、生马粪、饼肥等埋入盆土中,本想这样可以增加养分,使花卉花繁叶茂,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伤害了 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花卉生育是依靠吸收土中经过发酵溶解于水中的氮、磷、钾、镁、铁等营养元素的,而上述**食物未经发酵即直接埋入盆内,施后遇水分进行发酵产生高温和有害气体,会伤害花卉根系,加上有害微生物的活动,造成土壤缺氧,致使花卉死亡。同时未腐熟肥料在发酵时会产生一种臭味,招来蝇类产卵,蛆虫也能咬伤根系,为害花卉生长,臭味还能污染环境。所以养花一定要注意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才能保证花卉生育良好。

硼肥有哪些作用,硼肥的9大施用误区?

●硼肥的作用

第一、促进营养生长。作物生长需17种或以上的营养元素,硼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第二、促进生殖生长,花粉管的萌发和伸长都离不开硼。硼肥直接影响着作物繁殖器官发育;

第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运输、转化以及糖分合成;

第四、能增加作物的抗逆性能,使作物能抵御干旱、高温、寒冷、潮湿、大风等恶劣环境;

第五、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对诸如油菜菌核病、棉花枯、黄萎病等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硼肥使用中的九大误区

1.硼肥只对油菜有作用

由于硼肥推广应用是在油菜上开始的,而在其它作物上使用较少,时间一长,许多农民甚至农技人员心目中便产生了这样的误解,硼肥只在油菜上有作用。而事实上,硼肥对几乎作物都有增产效果,尤其对作物的生殖生长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根据国内土壤站试验结果表明,硼肥于油菜、棉花、花生、葡萄、水果、板栗、蔬菜、豆科作物等农作物上应用的增产效果十分显着。

2.硼肥主要采取基施方式

早先在农业生产中引进推广的硼肥品种是工业用硼砂,硼砂不能叶喷,所以农民们就在种植油菜时,基施入土。其实,土壤基施与叶面喷施结合施用硼肥的效果最好。因为硼肥主要对农作物的生殖生长起作用,也就是在作物的生长后期起作用,一般喷施时间宜在花期以前,叶面喷施一方面可使硼肥很快吸收,在作物生长的关健时期起作用。但土壤施用硼肥如:美国硼砂集团生产持力硼?不但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壤缺硼状况,而且植物从一开始就得到硼的充分**。

3.硼肥理想品种是硼砂

硼砂是一种难溶性化学物质,它必须在40℃温水时才能慢慢溶解,难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4.硼镁肥可取代硼肥

自1999年始,市场上一些肥料经销商为贪图高额利润,不惜采取挂羊头,卖狗肉的不法手段,即用产自东北的硼镁肥来替代硼砂。硼镁肥主要成份为硫酸镁,其中含不到0.6%左右的硼素仅为生产硫酸镁而产生的副产品,因此硼镁肥无法补充作物所缺的硼素。

5.硼重要性不如N、K、P肥

硼肥促进作物生殖生长专一性较强,重要性与N,K,P肥相同。在氮、磷、钾施用增加的今天,硼越来越成为作物增产改质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因素。

6.施用硼肥增加成本

硼是很多经济类、果树类、蔬菜类作物优质、高产的必备条件,在缺硼土壤上,施用硼肥可增收相当于投入成本的5-15倍。

7.施用一次,多年不用在施

农作物每年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硼素;土壤干旱、土壤酸性盐碱、土壤过沙或过粘等土壤因素都决定需要定期向植物或土壤补硼元素。

8.多种元素叶面肥好于单元素硼肥

作物对7种微量元素并不是均等需求。除了硼、锌等微量元素外,其他微量元素一般均可从土壤中获得。硼作为最为重要的微量元素,多数经济类、果树类、蔬菜类作物对其需求量较大。 对于缺硼作物单补硼好于多种元素肥。

9.**硼肥时不看纯硼含量

按国家规定,硼肥产品必须标出纯硼含量。 **硼肥时不能光看硼肥产品纯度,更应看产品含纯硼量。

农药喷洒时间和方法?

农药最佳施用时间

1.选择害虫盛发期

害虫盛发期可以是卵孵盛期,可以是幼虫盛发期,也可以是成虫盛发期,究竟在哪个时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是要节制害虫的生活习惯,在最易杀损并能有效地节制损害时进行。如防治粘虫,在卵块孵化顶峰期喷药,虽对已孵化的幼虫防治效果良好,但对后期孵化的幼虫并不一定见效,而当幼虫2-3龄顶峰时喷施药剂,一次防治即可解决虫害问题。又如防治棉铃虫时,因为初孵幼虫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要钻进蕾铃内,若在幼虫2-3龄顶峰时再用药,则防治效果很差,而在卵块孵化顶峰期用药,其防治效果非常明显。水稻螟虫、斜纹夜蛾也一样。

2.选择天敌敏感期

在害虫天敌对药剂反应比较敏感的时期内,应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以保护天敌,维持田间生态平衡。

3.选择感病生育期

对于病害来说,易感病的生育期都是药剂防治的最佳适期。如苗期最易感染立枯病,可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或在苗期喷雾防治;再如花期也是病害侵染的顶峰期,应节制在开花期选用对路药剂重点进行防治。

4.选择杂草敏感期

施用除草剂通常应节制在杂草敏感期用药。对于以种子滋生的杂草,幼芽期和幼苗期对除草剂较为敏感, 这一时期经常是除草剂用药的适期。通常节制在播后苗前或杂草1-2叶期为好。当使用广谱灭生性除草剂时,如克无踪、草甘膦、农达等,应在杂草茂盛生长期较为敏感时用药,除草效果明显,并且持效期长。如果防除春季和夏季农田杂草,应在杂草盛发初期。

5.选择害鼠断食期

从有效节制害鼠度来说,毒铒的投放宜节制在鼠类断食阶段较好。多年试验证实,春季灭鼠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害鼠的冬贮食料耗尽,对毒铒的摄食相应较多;同时春季灭鼠还能够缩小基数,保护春播作物正常出苗和安全生长。

6.选择植物安全期

选择作物对药剂有较强抗性时喷施,免得引起作物药害。

7.选择安全间隔期

依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节制在安全间隔期内施药,免得农药残留超标,造成不良结果。

农药施用方法

1.选择合适的农药

农药的成分、理化性质、剂型都影响着药效的发挥,相同成分同等含量的不同剂型之间都会存在差异,各公司生产工艺和制剂生产能力高低不同,药效也会有所差异。

2.准确诊断病害

当前,病害的诊断多是靠经销商和农户的经验,因为经验的多寡,混淆真菌病害与细菌**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当真菌、细菌病害混发时,众多农户一味定性为真菌或细菌病害,使用单一的药剂进行防治,如此诊治极容易错过病害的最佳防治时期,造成一些药剂达不到农户所希望的“一药多效、药到病除”的效果,就会产生药效不佳。

3.喷雾质量很关键

喷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药效的高低。目前一些地方使用常规喷雾器械,所喷出的雾滴过大,雾滴落于作物表面时会产生弹跳,约有50%左右的药液落在地面上,导致药效不能完全发挥。等量的药液如果雾滴中径缩小一半,所得的雾滴数目可增加8倍,药效也有大幅提高。

许多农户担心药液不能全部沾着在作物表面,便加大用水量,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提高药效,还会降低药效。因为作物叶片表面能附着的药滴有限,当喷洒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叶片上的细小雾滴就会**成大雾滴滚落,降低叶片上的农药量。

为了提高喷雾质量,有必要改良现有喷雾器械,减小喷片孔径,降低雾滴中径,喷药时喷头与作物保持20厘米以上的距离,形成良好的雾化效果,同时在喷药时加入助剂,可以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减少药液因弹跳造成的损失。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对于作物病害的防治,许多农民普遍的做法是“见病施药、重治轻防”。有农民表示,为了治疫病用过烯酰吗啉、甲霜灵、霜脲氰的单剂还有很多“特效药”,而且是在病害发生前用这类农药进行防治,每次用药都加入以上品种。这种“主动出击”的病害防治方式,在众多地方普遍存在。

一旦发现药效有所降低,就加大用量,长期单一使用某种药剂,势必会造成病菌过**生抗性,病害大暴发时将面临无药可治的境地。应改变现有防治观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科学选用农药品种,避免多种同一有效成分的制剂混用,建议轮换使用不同成分药剂并与保护性制剂混配使用,延缓抗性的发生。

5.农药混配要合理

当前,农户希望一次用药将所有病虫害问题解决,经常把不同类型、不同剂型的农药进行复配,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是二次稀释存在误区。正确做法是把要用的几种农药分别进行稀释,稀释完一种后倒入喷雾器再稀释下一种,依次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二次稀释在提高药效上的作用。

第二,在混配时不同剂型投药先后顺序影响药效的发挥。投药及肥料依次为叶面肥、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乳油,这样混配出来的药剂稳定性较好。

第三,药剂的酸碱度影响药效的发挥。混配不当容易出现酸碱中和的情况。如防治细菌**害占有比例较大的铜制剂,与其他药剂混配后药液极易出现变色、沉淀等现象,轻者药效会减弱,重者会出现药害。

6.喷施农药时看温湿度

湿度、温度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如在露水未干的时候喷药,露水会稀释药液浓度。气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一般而言,气温在20℃~30℃范围内用药效果较好。

一味寄希望于“特效药”是不理智的,“药到病除”的“神丹妙药”也是可遇不可求,为了提高药效,就需要从以上几点入手找到限制药效提高的因素,只有尽可能的排除不利因素,才能将农药的药效更好的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