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米是怎么种出来的

2024-01-3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66 次

  这篇汇总会给农资从业者们解释“米是怎么种出来的”的内容进行解释,期望对广大农友有一些帮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选种、浸种、催芽。

  2、育苗:选择合适的地块作为苗田播种育苗,做好苗期温度管理和膜内通风,必要时施肥,保证苗木生长。

  3、移栽:耕翻平后移栽,合理调整种植密度。

  4、田间管理:做好追肥、灌水、晒田等工作。1、

  播种前5-7天左右晒种(1),晴天晒稻种1-2天。干燥后,注意防潮。

  (2)干燥稻种可提高稻种的吸水性和渗透性,提高稻种的发芽率。2、

  用15%盐水选择品种,去除混合在优质稻种中的谷物和草籽。3、

  消毒(1)用种衣剂拌种或包衣,可防治恶苗病、稻瘟病、干线虫病和地下害虫。(2)用1%石灰水浸种,水深高于稻种3cm同时,在浸泡过程中不能破坏水面的石灰膜。

  (3)将稻种预浸12-24小时左右,然后用强氯精250-300倍液浸12小时左右。(4)用35%恶苗灵250倍液浸泡24小时以上。

  (5)消毒后,用清水冲洗稻种,然后发芽。4、

  如果水温为10,浸种(1)℃,浸泡约72小时。如果水温为20℃,浸泡约48小时。

  如果水温为30℃,浸种约24小时。(2)稻种吸收足够水分的特点是谷壳半透明,腹白明显,胚部膨胀。

  5、发芽(1)50℃将温水预热约5-10分钟,然后取出沥干,密封保温,温度控制在25-30℃左右,等稻种露白后再播种。

  (2)要求芽长不超过稻种的一半,根长不超过谷粒长。2、苗床处理(1)一般选择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条件好、背风向阳、水源充足的田地作为苗床。

  (2)如果是早稻,冬前结合耕翻,每亩施用1000-kg腐熟有机肥。如果是晚稻,播种前30天左右每亩施用500-700kg腐熟有机肥。

  (3)整平做床,床长约10m,畦宽约150cm,畦沟宽约30-40cm。2、

  播种期(1)早稻播种:一般在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具体播种期以温度为准。地膜保温育苗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

  露地育苗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2)中稻播种: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播种,要求抽穗期在7月20日或8月10日之后尽量避开7月底至8月上中旬的高温期。

  (3)播种晚稻:如果是一季晚稻,一般在5月中旬播种。若为双季晚稻,一般在6月中下旬播种(播种时间主要根据安全齐穗期确定)。

  3、播种量(1)早稻田一般为秧田:本田=1:8-10确定播种量,秧田一般用于晚稻田:本田=1:6-8确定播种量。

  (2)杂交早稻,每亩苗田播种15种kg左右。常规早稻每亩播种25-40种秧田kg左右。杂交中稻每亩苗田播种8-10种kg左右。常规中稻,每亩秧田播种15种kg左右。

  杂交晚稻每亩播种10亩秧田kg约。常规晚稻,每亩秧田播种12种。5kg左右。

  4、苗田管理(早稻)(1)出苗期温度控制在30℃如果温度超过35,℃,揭开棚膜两端通风。

  白天揭膜通风,下午4点后盖膜,温度控制在20-25℃左右。二叶一心期后,经过5-6天的炼苗,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晴天上午9-10点揭膜。

  (2)出苗期间保持边界湿润,边界沟放干水。出苗后至揭膜前,一般不灌水。

  揭膜后,将浅水灌入床上,保持床面有浅水。(3)揭膜时,每亩秧田撒5kg**素和5kg氯化钾(断**肥)。

  移栽前可再次施用2-3kg**素和2-3kg氯化钾(送嫁肥)。(4)一叶一心期,每亩秧田使用150g15%多效唑水75%kg稀释喷雾,控制幼苗,促进分蘖。

  5、秧田管理(中、晚稻)(1)播种后至二叶一心期,保持边界无水,边界内有水。三叶期后,将浅水灌入床中,后续浅水勤灌促进分蘖。

  (2)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追施断**肥,4-5叶期追施接力肥,移栽前3-5天追施嫁肥,每亩苗田追施3-4kg氯化钾和3-4kg**素。(3)一叶一心期,每亩秧田使用150g15%多效唑水75%kg稀释喷雾,控制幼苗,促进分蘖。

  (4)二叶一心期,间苗一次。三、移栽1、大田准备(1)耕翻大田,保证土壤细碎疏松,田面平整。

  (2)如果是早稻,亩产目标为500kg,每亩1000-亩大田kg绿肥(或750-1000kg厩肥),12kg**素,6kg氯化钾,50kg钙镁磷肥,50kg硅钙肥,1kg硫酸锌,3kg硫磺。(3)如果是中稻,亩产目标为700-800kg,每亩2500亩大田kg有机肥和25-30kg三元复合肥(冷浸田额外施用1-2kg锌肥)。

  (4)如果是晚稻,亩产目标为550kg,每亩750-1000亩大田kg厩肥,12kg**素,9kg氯化钾,25kg钙镁磷肥,50kg硅钙肥,1kg硫酸锌,3kg硫磺。2、

  移栽(1)如果是幼苗移栽,一般在3叶期前进行。若为中苗移栽,一般为3-4.5叶期进行。

  若为大苗移栽,一般为4.5-6.5叶龄(早中育苗)或6.5叶期以上(二季晚稻育苗)。(2)如果是常规水稻,每亩2-3万穴,行距20-24cm,穴距10-13.3cm。

  (3)如果是杂交早稻,每亩大田2-2.5万穴,行距7-8寸,3-4寸,宽行距8寸,窄行距4寸,4寸。(4)如果是杂交中稻,每亩大田1、

  行距7-8寸,行距4寸,宽行距8-10寸,窄行距5寸,行距4寸。(5)如果是杂交晚稻,每亩大田1.8-2万穴,行距9寸,穴距4寸,宽行距10寸,窄行距5寸,穴距4寸。

  四、田间管理1、追肥(1)早稻:早施苗肥。移栽后5-7天施用分蘖肥(4kg**素2kg氯化钾)。

  移栽后22-25天施用穗肥(2kg**素2kg氯化钾)。齐穗后施用粒肥(2kg**素2kg氯化钾)。

  (2)中稻: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分蘖肥(5)kg**素)。晒田复水后,在苗数低于25万的田地施用促花肥(5-7.5kg**素),苗数超过28万或叶色未明显褪色。

  保护花肥一般亩施3-55kg**素,5kg钾肥。抽穗开花时,叶面喷施1-2次叶面肥。

  如果生长不良,每亩施用2次kg**素是粒肥。(3)晚稻:移植后5-7天施用分蘖肥(5)kg**素3.5kg氯化钾)。

  移栽后30天左右施用穗肥(5kg**素3.5kg氯化钾)。齐穗后施用粒肥(2kg**素2kg氯化钾)。

  2、水管理(1)从移栽到返青期保持适宜的水层。

  早稻白天灌深水,提高水温和泥温。中稻和一季晚稻保持深水层。

  二季晚稻,白天加深水层,晚上排水。(2)返青期至分蘖期,浅水勤灌,保证土壤水分饱和。

  (3)幼穗发育期间保持田间水层,防止脱水,但水层深度不得超过10cm。(4)花期抽穗时,田间保持浅水层。

  (5)灌浆结实期间,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三、晒田(1)分为晒田“到时晒田”和“够苗晒田”其中,晒田是指从水稻分蘖末期到幼穗分化初期的晒田,而足够的苗木晒田是指当群体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85%时。

  (2)对于足够的苗木晒田,一般重晒到田间开裂,中间“鸡爪裂”人站立后不凹陷。到时晒田,一般都是轻晒(田边“鸡爪裂”中间有点紧皮,人站立有脚印)或晾田(排干水即可)。


精选问答:


  1、人类最早起源于哪里?为什么总有人说我们的祖先是从非洲来的?

  人类起源于非洲,是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遗传学意义上的发现。其主要依据在于,一些特定的染色体和遗传物质,从遗传学的角度上都可以上溯到非洲某个特定时期的人类,分别为15万年前的一位女性和6万年前的一位男性。他们也就分别被叫做夏娃和亚当。

   从这个名称上看这种说法有着西方学术的印记。但我们不能因为这学术源于西方,我们就拒绝承认。遗传学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丰富、最可靠的证据来支持。其他的理论,比如单纯的考古,只能证明在特定的时期,这里有古代人类或猿人存在,但不能证明这些猿人是否是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类的祖先,不能证明这些猿人是否灭绝过。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包括中国人在内今天的世界各国人类都起源于非洲。

  比较主流的意见认为,现代人类主体祖先6万年前走出非洲,不断向其他大陆蔓延,差不多1万多年完成对一个大陆的“殖民”。证据显示,大概1万年原有的人类皮肤颜色就消褪得所剩无几了。

   大约6万年前离开非洲的 ,并不是用碳14等更加准确的方法测定的。所以时间有变化是可能的。 主要是始于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对欧美亚澳主流人群的遗传多样性和DNA序列进行测定的结果。随着更多的人类样本、包括很多原住民族的遗传序列得到测序,我们是可能发现不同的祖先存活年代的。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遗传学证据表明今天存活下来的人类的祖先,有完全独立于非洲之外的起源。

  2、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只是个结果。

  现在化石证据表明,除了现代人的祖先走出非洲的那些,当然这个还有争议),其它地区也有人类,比如我们熟悉的周口店出土“北京人”。那就不是现代人类的祖先,但也是人类。

  这些人类有的不适应自然条件变化,有的在与“非洲人”的竞争中失败,除了少数在当今人类中留下遗传信息,大多数地区非洲人对当地人类替代为100%。

  人类为什么要走出非洲呢?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因为不单人类,其它物种也是扩散的,直到扩散到不能扩散未知,这些阻隔有可能是地理阻隔,也可能是气候变化。

  人类作为大型动物,又会制造使用工具,尤其是会用这个重要的保持体温的工具,自然走的更远,分布更广。现**古证据表明,在古人类阶段,人类已经是分布最广的哺乳动物了。

  3、前面几位说的很清楚了,原始地猿就是起源于非洲那边,弱人择理论,没啥可争论的。这里再补充几点。看看大陆地形,美洲大陆几乎没有灵长类,且与其它陆地板块隔离,陆桥在北边冰上,灵长类没有必要去那么北,显然不是灵长类发源地;澳洲就不说了,全世界有袋类都在且只在那儿,明显是独立发展进化;灵长类发展看来需要雨林,而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则因为稀树草原的安全需要才直立(违反了所有生物规则),在雨林中直立是找死。适宜类人猿生存的地域只有非洲,南亚,东南亚,其中只有非洲既有雨林又有稀树草原。人类发源地是东非大草原理论逻辑上是合理的。

  4、为什么人类的祖先首先出现在非洲,而不是别的地方。这可能与生殖隔离有关系。

  大约在3300万年前,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岩浆从板块(中亚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涌出,东非大裂谷开始形成,在2300万年至500万年前,为东非大裂谷主要断裂运动期,500万至260万年前,为东非大裂谷大幅度错动期,并基本形成现在的样子。

  东非大裂谷深2000米,最宽达100千米,长6400米,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阻碍了非洲森林古猿的交流,长时间之后形成了生殖隔离,在东非大裂谷的东侧埃塞俄比亚中部阿瓦什河谷阿法尔洼地生活着一支古猿,为了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世世代代基因变异,形成了始祖地猿,它也许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