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豆类锈病的症状特点 不同豆类锈病的症状特点
豆类锈病是豆类作物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着豆类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针对不同豆类锈病的症状特点,本文将从豆菜锈病、豌豆锈病和大豆锈病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豆菜锈病
豆菜锈病是豆菜科植物的一种病害,病原菌为豆菜锈菌。豆菜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叶面出现黄斑,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形状,同时叶面上还会产生许多小黑点,这些小黑点是病原菌的子囊孢子。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导致叶片干枯、萎缩,最终影响豆类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豌豆锈病
豌豆锈病是豌豆作物中的一种常见病害,病原菌为豌豆锈菌。豌豆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形状,最终形成大型的***斑块。同时,叶子上还会长出一些黑色的小点,这些小点是病原菌的子孢囊。豌豆锈病的病情严重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最终导致豌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三、大豆锈病
大豆锈病是大豆作物中的一种常见病害,病原菌为大豆锈菌。大豆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叶面出现***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形状,最终形成大型的***斑块。同时,叶子上还会长出一些黑色的小点,这些小点是病原菌的子孢囊。大豆锈病的病情严重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大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拓展问题:
1.豆类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针对豆类锈病的防治,可以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和化学防治方法。合理的栽培措施包括采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通风和排水等。化学防治方法则包括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如三唑酮、丙环唑等。
2.豆类锈病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豆类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气温、湿度、土壤条件等因素。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豆类作物容易受到锈病的侵袭,同时土壤过于潮湿也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3.如何诊断豆类锈病?
诊断豆类锈病可以通过观察病株的症状和病原菌的检测来确定。病株出现***斑点和黑色小点是豆类锈病的典型症状,同时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和结构来确定病害种类。
4.豆类锈病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
豆类锈病对人体健康没有直接影响,但是病害会导致豆类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5.如何预防豆类锈病的发生?
预防豆类锈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通风和排水、定期清除病株等。同时,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如使用有效的杀菌剂等。
问答拓展:怎样识别和防治豆类锈病?
1.认真处理残株拔秧前,为防止孢子扩散,可在残株上先喷布一次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然后拔秧,集中田间进行烧毁,事后在地面再喷布一次。薯银脊然后进行整地。为降低成本、防止污染,也可在拔秧前,用数渗搏首30-50倍液的石灰水全面喷布一次,然后将拔掉的秧集中田间,进行烧毁。
2.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可选种适合当地的耐病品种。
3.种间轮作或作物间轮作,可降低发病程度。
4.改变播期南方地区菜豆锈病春季重于秋季,4-6月份较重;北方地区秋季发病较重,多在7-8月份发病。通过早春育苗措施和调整播期的方法,可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问答拓展:豆角锈病的症状是什么?怎么防治豆角锈病?
豆角锈病的症状是什么?怎么防治豆角锈病?豆角是夏季常见的蔬菜之一,市场需求量大。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对豆角的品质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在豆角的种植过程中,防治病虫害是必不可少的。
豆角锈病就是一种需要防治的病虫害,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豆角锈病的的症状是什么?以及如何防治豆角锈病?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豆角锈病症状及危害
锈病是为害豆角的一种重要病害。
在各地均有分布,发生普遍。
1、豆角叶片受害症状:锈病发病初期叶片的病斑黄绿色,圆形,微凹,后渐为褐色的圆形病斑,直径1.3~4毫米,有黄绿色晕环,病斑有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然后褐色部分脱落,形成穿孔。
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背面有锈孢子密集在一起,似黄白至淡黄褐色的粗绒状霉。
当春播植株现蕾或初花时,近地面的成熟叶先发病,逐步向上蔓延。
夏孢子堆叶两面生,近圆形,初为白色小疱斑,渐为灰褐色,成熟后多从顶部破裂尘卖仿,散出红褐色粉状的夏孢子。
条件适合时夏孢子堆外可形成次生夏孢子堆配判。
叶上夏孢子堆有或无黄晕,也能产生浅褐色具深褐边缘的枯斑,单个枯斑圆形或近圆形,初青枯色失水状,自然情况下不破裂穿孔,多个枯斑相连常为不定形。
在变淡及发黄的叶上,夏孢子堆周围绿色,形成绿岛。
其中以具黄晕的症状更为普遍。
2、豆角叶脉、叶柄及蔓茎受害症状:锈病病斑初期为梭形或近梭形条状,稍隆起,褪绿,水渍感,在蔓茎上有时出现纵裂,中央持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点。
蔓茎、叶柄及花梗上的夏孢子堆多为近圆形或短条状,也可围生一圈长圆形的次生夏孢子堆。
随着植株衰老或天气转凉,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散出栗褐色粉状的冬孢子。
二、豆角锈病传播途径
豆角锈病的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在南方夏孢子成为本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虽然存在,但在病害周年循环中并不重要。
春天条件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为害,并在病部产生病原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三、豆角锈病发病原因
1、豆角锈病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流行,多阴雨高湿度的连阴雨天气,发病严重。
2、如低洼积水,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的地块易流行。
四、豆角锈病预防措施
1、实行轮作倒茬。
阴雨季节搞好菜田清沟排水,防止低洼地积水。
2、豆角合理密植,保证通风良好,及时搭好支架。
搞好菜园清洁,收获后将病叶清理干净集中烧掉。
3、杜绝在早豆角地中套种迟播豆角。
迟豆角和早播重病田应间隔一定距离,严防紧紧相邻。
4、避免前期氮肥施用过多。
五、豆角锈病防治农药
在锈病发病初期喷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氟奎唑乳油80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派纤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续2~3次。
问答拓展:豆类作物叶片铁锈红是什么原因?
豆类作物叶片出现铁锈红症状,这是豆类锈病的主要发病特征,由此可见,豆类作物是得了锈病病害;豆类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病,靠风媒虫媒和劳动工具,雨滴溅起的水花传播,将锈病菌核孢子感染给当季豆类作物;豆类锈病发生的原因是种子带菌,土壤带菌,种植园带菌,连作种植,过度密植,高温高湿等。
豆类作物锈病症状
豆类锈病在作物生长全程均可发病,常见锈病侵害植株的叶片,叶茎和果实;初始可见叶片上有1毫米左右的黄白色斑点,斑点有微微隆起;病斑随着时间逐渐扩大,慢慢转化成黄褐色病斑,再转化成红褐色,紫褐色斑块,病斑逐渐扩大;当病斑重叠连接后,形成局部或者整片叶片红褐色叶面,远看像铁锈状;如果叶茎或者果实感染了锈病,初始也会出现黄白相间的斑点,接着进展成红褐色或者紫褐色的病斑,病斑有隆起;一般锈病从下部叶片感染,逐渐向上蔓延,发病较早的叶片容易失去水分干枯脱落,感染锈病的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容易落花瘪荚落荚,发病严重的植株逐渐失去生殖能力,造成品质下降和产量减少。
豆类作物锈病发生规律、
豆类作物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锈病菌核孢子寄生在病残体或腐殖物里在土壤里越冬,当温度达15至24度的时候,湿度达到80%的情况下,锈病菌核分生孢子分裂出单胞锈菌,寻找到新生寄主,随之感染当季植株;高温高湿是锈病菌核发生的诱发环境,而高温降雨和连续阴雨是锈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种植密度过大,植株之间通透性差是锈病感染传播的主要因素。
豆类作物锈病传播途径
豆类锈病锈菌孢子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形成活跃分生孢子,感染给新生寄主悔饥,通过风媒,虫媒传播蔓延;还可通过劳动工具,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传播给当季植株;另外,分生孢子还可通过动物穿行遗留的毛发,雨滴溅起的泥土,雨水淹渍到植株毛孔,都可感染传播给其它植株。
豆类作物锈病发生原因
一,高温高湿;高温高湿是豆类作物发生锈病的主要诱因;当夏生锈菌在15至24度,湿码前郑度在80%以上,是锈病发生的活跃期;夏季雨季雨量大,阴雨连绵,雨期时间长,锈病的发生几率高,传播速度快,感染面积大,危害程度也高。
二,种子含菌;如果豆类作物种植时,采用上一季曾经感染过锈病的种子,或者种子在采集过程中,储藏过程中,受到锈病菌害感染,在下一季种植过程中高温高湿条件下,锈病菌核孢子在适宜环境下形成分生孢子寻找到新生寄主,就会感染给当季植株。
三,种植园有菌源;如果豆类作物种植地,在上一季种植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植株锈病感染;且种植园里遗留上一季感染的腐殖物或者病残体,这些病残体寄生锈病锈菌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环境下。可重复感染新生植株。
四,土壤带菌;如果种植豆类作物的土壤,在上一季种植过程中,发生过植株感染锈病,且有病残体或者腐殖物遗留在土壤里,造成土壤中含有锈病锈菌越冬;而在第二年种植时候,土壤没有经过灭菌处理,当环境适宜的时候,就会滋生锈病锈菌感染新生植株。
五,连作种植;如果豆类作物连作种植三年以上,就会增加豆类作物感染锈病的概率;连作种植豆类作物,会造成土壤形成疲劳期,土壤新鲜感降低,土壤活性下降,土壤惰性程度增加,土壤容易滋生病虫害。六,种植密度过大;如果豆类作物的种迟颂植密度过大,造成植株叶片过密,通风不畅,土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就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害,也包括锈病感染和蔓延。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