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丙环唑全球使用量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787 次
丙环唑全球使用量

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全国植保体系和科教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预计发生面积9000万亩,需预防控制面积在1.5亿亩次以上。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危害小麦生产最重要病害,2024年以来,年均发病7800万亩,目前是长江中下游及黄淮麦区常发性病害,会引起小麦枯白穗、穗腐、茎节腐、茎腐。赤霉病一般流行年份会造成小麦减产20%-50%;2024年,江苏小麦赤霉病大发生时,小麦亩减产20-150公斤,有的田块几乎绝收。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影响小麦籽粒质量及出粉率,病菌感染引起的毒素积累也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一、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及发生规律

江苏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为亚洲镰孢菌(Fusariumasiaticum)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病菌以菌丝等形式腐生在小麦、水稻或玉米等秸秆上越夏和越冬。

每年3月,子囊壳开始发育;4月上中旬开始,子囊孢子大量从子囊壳中喷射出来,成为初侵染源。此时小麦开始抽穗扬花。

小麦扬花时,子囊孢子附着到花药后开始萌发,侵染小穗,并扩展到穗轴和邻近小穗。穗轴坏死可造成枯白穗。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霉层。

近年来,镰孢菌引起的茎腐问题也普遍发生,茎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在茎节处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并逐渐扩展,造成病部以上茎杆和穗枯死。湿度大时,节部可见粉红色霉层。

二、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

随着气候变暖、雾霾增多、花期阴雨增多,长江中下游小麦和水稻、玉米轮作面积加大,小麦种植偏晚,病原菌持续侵染玉米、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时深翻处理不够、赤霉病子囊壳集中在地表,以及病原菌对多菌灵等抗药性提高等因素,造成赤霉病持续加重。

据江苏省植保系统近期稻桩带菌率的调查结果,菌源量明显高于常年和去年,平均为3.7%,是去年的1.5倍,为近5年最高。加之冬春温度偏高,雨水较往年丰富,病菌容易在稻桩上生成子囊壳。

受今年暖冬气候影响,当前我省小麦生育期较常年偏早7-10天。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我省4月份降雨较常年偏多2-5成,气温偏高0.5~1℃,与大部地区小麦易感病的扬花期高度吻合,十分有利于赤霉病的流行危害。预计今年我省小麦赤霉病流行风险较高。

三、赤霉病综合防控措施

赤霉病综合防控措施建议一:种植抗病品种淮南麦区种植赤霉病抗性在中抗以上的小麦品种,如宁麦13、宁麦26、扬麦27、扬麦29、扬麦30、扬辐麦4号、镇麦10号、镇麦12、华麦6号等。

淮北麦区种植赤霉病较轻或中感以上的小麦品种,如淮麦30、淮麦21、徐农029、淮麦920、瑞华麦523等。

杜绝跨区域引种。突出区域内主栽品种,尽量保持一定范围内品种生育进程的一致性。

赤霉病综合防控措施建议二:推广健身栽培秸杆还田:深埋作业,秸秆粉碎后犁入耕作层下,或者增施腐熟剂,减少菌源基数。

适期适量播种:适期及时播种,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数量。

科学肥水运筹:平衡施肥,培育壮苗,构建合理群体及时清沟理墒,排涝降渍,降低田间湿度。

赤霉病综合防控措施建议三:调整种植结构调整轮作作物:小麦玉米轮作区调整夏玉米种植,分年度改种大豆、花生等特粮特经作物,降低菌源基数、降低赤霉病流行风险。

适度轮作休耕:赤霉病高发麦田分年度以油菜、蚕豆或绿肥间隙替代小麦种植,培植地力,减少菌源积累。

赤霉病综合防控措施建议四:推进统防统治充分发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作用,大力推进以穗期赤霉病防治为主的代防代治全程服务,开展专业化集中统一防治,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窗口期短、时效性强,以及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赤霉病综合防控措施建议五:优化化学防治1.适期用药

小麦扬花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在今年小麦赤霉病流行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应贯彻“预防为主,科学用药”的防控策略,立足于二次用药。抓住小麦扬花初期(扬花5-10%)这一关键时期,开始第一次用药。如遇连阴雨天气,可适当提前到大部分小麦抽穗至齐穗期。5-7天后二次用药。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2.合理选药

选用有效药剂和使用足够有效剂量是保证防控效果的关键。推荐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等高效药剂及其复配制剂。由于我省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发生严重,不建议使用多菌灵、噻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今年小麦白粉病、锈病发生较早,在赤霉病防控中可进行兼治。戊唑醇、丙硫菌唑对白粉病和锈病都有比较好的效果。氰烯菌酯须与戊唑醇等、氟唑菌酰羟胺可与丙环唑等配合使用防治白粉病和锈病。蚜虫发生严重田块也可同时使用吡蚜酮等进行防治。

一些以戊唑醇为主要作用成分的复配剂,戊唑醇的含量偏低,根据情况使用推荐的最高用量或使用其它有效药剂,保证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具体剂量请参考药品施用说明。3.科学施药

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无人机作业,应添加沉降剂。

用足水量,切实提高防治效果。建议药液量:自走式喷雾机用水量30升/亩以上,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用水量15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