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条锈病鉴别寄主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117 次
小麦条锈病鉴别寄主

小麦条锈病鉴别寄主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其发生会导致小麦减产,降低品质。及时鉴别小麦条锈病的寄主,对于有效防治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条锈病的特征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其特征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橙***至暗褐色的条斑,条斑沿着叶脉分布,病斑上会出现小黑点,这些小黑点是病菌子囊孢子聚集的结果。当病情加重时,小麦叶片上的条斑会逐渐融合,形成大片的病斑,导致小麦叶片萎缩、干枯甚至死亡。

小麦条锈病的寄主

小麦是小麦条锈病的主要寄主,但是该病害也可以侵染其他禾本科植物,如大麦、燕麦、黑麦等。

如何鉴别小麦条锈病的寄主

鉴别小麦条锈病的寄主,需要对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具体方法如下:

1.采集病叶标本,将其表面用70%的酒精擦拭干净。

2.将病叶标本切成小块,取一个大小适当的病斑,将其放入含有1%的次氯酸钠的消毒水中浸泡10分钟。

3.取出病斑,用消毒水洗净,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4.将病斑放入含有1%琼脂的蛋白胨平板上,放置在25℃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5.观察培养箱中的病斑,若在琼脂平板上出现了小麦条锈病的菌落,则该植物为小麦条锈病的寄主。

拓展问题

问题一: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气候、土壤、种植密度等。其中,气候是小麦条锈病的主要影响因素,高温、高湿是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高峰期。

问题二:如何预防和控制小麦条锈病?

预防和控制小麦条锈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通风干燥。

3.合理施肥,保证小麦营养充足。

4.及时喷洒农药,防治小麦条锈病。

问题三:小麦条锈病有哪些危害?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麦减产,降低品质,影响经济效益。

2.病害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死亡。

3.小麦条锈病易于传播,会影响周围其他小麦的生长,形成病害扩散。

问题四:小麦条锈病的症状有哪些?

小麦条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橙***至暗褐色的条斑,条斑沿着叶脉分布,病斑上会出现小黑点,这些小黑点是病菌子囊孢子聚集的结果。当病情加重时,小麦叶片上的条斑会逐渐融合,形成大片的病斑,导致小麦叶片萎缩、干枯甚至死亡。

问题五: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是什么?

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是条锈菌。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物是怎样的?

病原物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夏孢子球形或卵圆形,淡***,表面有微刺,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梭形或棒形,双胞,横隔处有缢缩,顶端平截或略圆,褐色,下端色浅,具短柄(图7-4,图7-5)。

图7-4夏孢子

图7-5冬孢子

条锈病菌耐寒力强,其发育与侵入所要求蚂孝梁的温度均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10~15℃,萌发最适温度10~12℃,最低0℃,最高32℃。病菌对高温的抵抗能力很弱,夏孢子在36℃下经2d即失去活力,且在高温条件下,空气湿度越大,死亡越快。高温下形成的夏孢子萌发率低,如25℃以上形成的夏孢子,在蒸馏水中需6~8h才萌发,且萌发率不超过30%,而在20℃以下形成的夏孢子,4h后即可萌发,萌发率高达80%以上。

条锈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全世界已鉴定并命名了近100个条锈病菌的生理小种。由于各国生产上所使用主栽品种不同,且不断更换,因而国外的鉴别寄主及国际统一鉴别寄主并不适用于我国。我国经过多年研究,选定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鉴别品种,包括Trigo、Ewreka、Fulhenb、保春128、南大2419、阿勃、早洋、阿夫、丹麦1号、尤皮Ⅱ号、丰13号、洛夫林13、抗引655、水源11、中四、洛夫林10、牛朱特等17个品种,已鉴定出32个生理小种。其中条中31和条中32为最新发现的生理小种,已经慎腊成为许多地区的优势闷运生理小种。

条锈病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上,有些小种还可侵染大麦和黑麦的某些品种。已发现病菌还有节节麦、山羊草属、鹅观草属、雀麦属、碱草属等14属74种杂草寄主。这些杂草寄主在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证实。另外,迄今未发现条锈病菌的转主寄主。问: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定说明了什么?

(1)病叶标样采集:标样是在田间采集的发病叶片,编号保存,用于接种鉴定标样应由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的麦田和不同的品种中采集,应有代表性每年春季在各地小麦栽培品种麦田区域试验品种麦田原始材料圃及小麦品种抗锈性变异观察圃中采集夏季则由锈菌越夏地带的晚熟冬麦和田间自生麦苗上采集,晚秋在早播冬麦区大田采集尽量采摘病斑不相连的新鲜病叶,展平后装入纸袋中,让病叶迅速脱水,制成蜡叶标本标样需注明采集时间地点品种名称等,并尽快寄往或带回鉴定地点

(2)菌种繁殖:用高感品种铭贤169(未发现有抗条冲悉锈病基因)盆栽1叶期幼苗繁殖菌种接种前将各标样病叶分别置于二重皿中保湿处理10h左右,使之新生夏孢子,然后用涂抹法接种幼苗叶片,喷雾后在6~13℃下保湿24h,然后移入温室培育并加罩玻璃筒隔离

(3)接种鉴别寄主:备好全套鉴别寄主的1叶期幼苗,用各标样繁殖的菌种接种接种后喷以细雾,在6~13℃下保湿24h,然后移入温室培育温室温度控制在14±3℃,每天光照10~14h

接种方法视标样菌种繁殖数量而异若发病良好,产生7片以上病叶,可在孢子形成盛期用病苗扫抹法接种若发病叶片少,可用指形管采集孢子1~2次,用采得的孢子加滑石粉稀释20倍后以撒粉法接种

(4)发病调查记载:各鉴别寄主充分发病后,进行发病记载主要判定记载反应型,附记病叶率和严重度

(5)小种和新小种的确定:依据发病记载,用各鉴别尘碧寄主的反应型,与模式小种的反应型比较,即可判定标样所归属的小种类型若不能确散兄乎定,则需重复鉴定若某一鉴别寄主上出现抗感不同的反应型时,应分别分离菌种再作鉴定,必要时需进行单孢子分离鉴定

若发现某标样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与已知小种不同时,有可能为新类型,需重复测定和甄别先从表现特异反应的鉴别寄主上分离菌种,重复接种核实若仍呈特异反应,则分离单孢子菌系用单孢子菌系接种鉴别寄主鉴定,并分别在不同温度(11℃15℃17~18℃)下鉴定,若在各种温度下,特别是在较高温度(17~18℃)下仍表现稳定的特异反应,则可认定为新类型我国仅对有重要流行潜势的新类型予以小种编号所发现的新类型尚需在甘谷杨陵成都和北京等地进行成株期分小种圃鉴定,以了解对我国主要栽培品种和重要抗源的成株致病特点,若确与已知小种有重要区别,且构成严重威胁,经全国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协商确定为新小种,统一编号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