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蝼蛄形态特征及其防治
东方蝼蛄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属于蝗虫科,是一种经济危害性较强的害虫,主要危害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防治东方蝼蛄是农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东方蝼蛄的形态特征
东方蝼蛄的体长在2-3厘米之间,体色呈灰褐色,头部较小,触角长而细。东方蝼蛄的前翅呈绿色,后翅为白色,具有强烈的跳跃能力。
东方蝼蛄的卵呈半圆形,有白色和黑色两种。成虫繁殖能力强,每年可产卵约100枚,卵期约为20-30天。
东方蝼蛄的危害
东方蝼蛄主要危害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它会啃食植株的嫩叶、嫩芽和嫩茎,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东方蝼蛄还会在田间地头活动,所以它的危害不仅仅是对农作物的直接破坏,还会对农民的劳动造成干扰和困扰。
东方蝼蛄的防治
东方蝼蛄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防治
机械防治是指利用人工或机械手段将东方蝼蛄捕捉或摧毁。常见的机械防治方法包括:手摘、用网捕捉、用水淹杀等。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东方蝼蛄进行防治。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放虫、放蜂、放细菌等。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药剂对东方蝼蛄进行防治。常用的化学药剂有:敌敌畏、氧化乐果等。但是化学防治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用户关心的问题
东方蝼蛄的寿命是多久?
东方蝼蛄的寿命一般为2-3个月左右。
东方蝼蛄的卵期是多长?
东方蝼蛄的卵期约为20-30天。
除了化学防治,还有没有其他的防治方法?
除了化学防治,还有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方法。
农药的百科知识
敌敌畏
敌敌畏是一种有机磷农药,具有很强的杀虫作用。它能够对多种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治,但是对人体和环境也有一定的危害。使用敌敌畏时应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和误服。
氧化乐果
氧化乐果是一种杀虫剂,具有广谱、快速、高效、低毒等特点。它能够对多种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治,但是对环境和人体也有一定的危害。使用氧化乐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和误服。
参考来源
1.《农业害虫防治学》
2.《农业昆虫学》
3.《现代农业技术手册》
释义拓展:东方蝼蛄
东方蝼蛄(拉丁学名:Gryllotalpaorientalis),蝼蛄科蝼蛄属作物苗期地下害虫。
东方蝼蛄体淡灰褐色或灰**,头圆锥形,暗褐色,触角丝状,黄褐色,复眼红褐色,单眼3个,前足发达,腿节下缘较平直,卵椭圆形,孵化前暗紫色,在华中、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每年发生1代,喜栖息沿河等低湿地区,食性广杂,在中国分布于除新疆以外的省市区,国外分布于朝鲜等国。
东方蝼蛄在轻盐碱地、腐殖质多的壤土和沙壤地里发生为害严重,为害多种旱地作物、果树及林木的幼苗,防治方法有农药防治等。
问答拓展:蝼蛄类害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国内分布较普遍为害较重的是华北蝼蛄GryllotalpaSaussure和东方蝼蛄(非洲蝼蛄)GryllotalpaBurmeister。据报道(1990)以往我国记载的非洲蝼蛄,并无此虫的分布,系东方蝼蛄之误。东方蝼蛄分布于我国各地,以北方地区发生较重;华北蝼蛄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南部,食性杂,寄主多,农、林业作物为其寄主。【形态特征】
华北蝼蛄
成虫体长36~55毫米,近圆桶形,黄褐色,前翅短,前足腿节下缘弯曲,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距1~2个或消失。卵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暗灰色。东方蝼蛄:成虫体长30~35毫米,近纺锤形,黑褐色,前胸背板卵圆形,中央有一暗红色心脏形凹斑。前足腿节下缘平直,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距3~4个。卵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为暗紫色。
【生物学特性】
东方蝼蛄1年1代或2年1代(东北),在北京以成虫和有翅芽若虫越冬。每一卵室有卵30~60粒。成虫有蠢滚护卵习性。若虫共6龄。昼伏夜出,21~23时为为害高峰期。
华北蝼蛄3年1代,以成虫和8龄以上的若虫在土中越冬,以8~9龄、12~13龄和成虫经过3年越冬。蝼蛄在一年中的活动情况,在北方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下述6个阶段。
(1)冬季休眠
9月下旬~来年3月上、中旬,以成虫、若虫在深土层处(1~1.5米)越冬,1窝1头,头部向下,似僵死状态,越冬深度决定于冻土层的深度和地下水位的高度,即在地下水位之上和冻土层之下。
(2)春季苏醒
3~4月中旬未为苏醒阶段,清明后,进入表土层活动。这时华北蝼蛄洞顶隆起10厘米左右的新虚土隧道;东方蝼蛄隆起一小堆新虚土,这是这两种蝼蛄上升到地表的主要特征,也是春季调查虫口密度和挖洞灭虫的好时机。
(3)出窝迁移
4月中旬至5月上旬,地表出现弯曲虚土隧道,这标志着蝼蛄已出窝为害。
(4)为害猖獗
5月上旬开始,经过冬眠的蝼蛄需要大量取食,以准备交尾产卵。
(5)越夏产卵
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若虫潜入30~40厘米以下的土中越夏。成虫已是交尾产卵末期。慎绝东方蝼蛄每头雌虫产卵30~60粒;华北蝼蛄产卵50~500多粒不等,一般为120~160粒左右。越夏产卵是人工挖窝毁卵和消灭若虫的良好时机带孝余。
(6)秋季为害
9月上旬至下旬,越夏的若虫和新羽化成虫继续取食为害,以积累营养准备越冬。
蝼蛄有较强的趋光性,嗜食有香甜味的腐烂有机质,喜马粪和湿润土壤,“蝼蛄跑湿不跑干”。盐碱地虫口多,黏土最少。
【防治措施】
(1)林业措施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深耕、中耕也能减轻蝼蛄的为害。
(2)生物防治
在圃地周围栽植杨、刺槐等防风林,招引黄鹂、喜鹊、红尾伯劳等益鸟。
(3)人工挖掘
春季挖窝灭虫,夏季挖窝灭卵。
(4)诱杀
①在圃地,每隔20米挖一小坑,然后将马粪或带水的鲜草放入坑内,虫诱到后捕杀或毒杀;②90%敌百虫晶体50克,加水250克,溶解后喷到1000克麦麸上,拌成毒饵,傍晚撒于苗床,每亩1000~1500克;③晴朗无风闷热的天气灯诱。
问答拓展:为什么一种虫子叫土地狗?
就是这种叫法啊。
土地狗有个洋气的学名蝼蛄,梅雨季节一裤颂过,它的卵迅速在土里滋生,等水下的差不多,成群结队飞了出来,
蝼蛄(molecricket)是多种地栖性节肢动物门昆胡带郑虫纲直翅目蝼蛄科昆虫的总称。蝼蛄,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应该是东方蝼蛄,发生遍及全国,一般在长江以南行搜东方蝼蛄较多)、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
人工饲养的蝼蛄,东方蝼蛄每年采收一次,华北蝼蛄隔年采收,一次成虫。每年春季将池内20厘米深腐殖土内用大孔筛拣出成虫并除去杂物,留一部分优质虫作种虫,发现土里虫粪较多,结块或有寄生虫螨等,应更换层土。将收到的成虫去头、翅及足,清除内脏,洗净,在烧开的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食用的可直接用鲜虫炸、煎、煮、蒸,加工成风味食品。
鸡特别爱吃它,我不敢吃。小时候很常见,抓它玩,手感很好,有点毛嘟嘟的,也不咬人,只会用前面的两个夹子一样的爪子扒拉人。挺好玩的。现在倒是不怎么见到了
问答拓展:蝼蛄有什么特点?怎样防治?
蝼蛄有趋光性,对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及马粪等有机物质有强烈趋性。蝼蛄喜沙丛滚梁壤或疏松壤土,黏重土壤不适于蝼蛄栖息活动,发生数量较少。
华北蝼蛄需3年左右完成1代。以备念成虫和八龄以上若虫越冬。翌春4月下旬、5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6月开始产卵,6月中、下旬孵化为若虫,10~11月以八至九龄若虫越冬。来年4月上、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为害,秋季以大龄若虫越冬。第三年春季,大龄若虫越冬后开始活动为害,8月上、中旬若虫老熟,羽化为成虫。经过补充营养,成虫进入越冬期。第四年5~7月**,6~8月产卵继续繁殖。在河南郑州,华北蝼蛄完成1代需1131天(3.1年)。卵期11~23天,若虫共12龄,历期692~817天,成虫期278~451天。华北蝼蛄前足特化为开掘足,适宜在土中活动,越冬深度可达100~150厘米。当20厘米土温达8℃时开始活动。产卵时在土中15~30厘米处做土室,卵产在土室内。产卵期长达1个月,产卵3~9次,每雌产卵约200~300粒,最多可产500~1000粒。成虫白天躲在土中,夜间出来活动。从4月至11月为蝼蛄的活动为害期,以春、秋两季为害最严重。
东方蝼蛄在长江以南地区1年发生1代,北方地区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若虫越冬。在1年1代区,越冬成虫于4、5月产卵,越冬若虫5、6月羽渗运化为成虫。在2年1代区,越冬成虫5月开始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若虫发育到四至七龄时在40~60厘米深土层中越冬,第二年再蜕皮2~4次,羽化为成虫。若虫八至九龄。当年羽化的成虫少数可产卵,大部分越冬后于次年产卵。每雌可产卵60~100粒,卵多产在土下28~30厘米处的土室内,产卵期约2个月。气温在5℃左右,蝼蛄开始上移,气温在10℃以上时出土活动为害,当20厘米土温上升到14.9~26.5℃时,是为害最严重时期。东方蝼蛄有较强的趋光性,喜栖息在低洼潮湿的沿河、近湖、沟渠等低湿地区。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