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稻蝗 中华稻蝗的产卵方式
这一篇经验汇总会给网友们介绍一下“中华稻蝗”的内容进行周详诠释,希望对各位有少许帮助,别忘了收藏哦!
中华稻蝗是我国的一种重要农作物害虫,对稻田、玉米地等农作物造成巨大的危害。研究和防治中华稻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华稻蝗的生态特点中华稻蝗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害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它的卵期、若虫期、成虫期分别为10-15天、20-30天、30-40天。中华稻蝗的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每年可以繁殖4-5代,因此对于农作物的威胁非常大。
中华稻蝗的防治方法中华稻蝗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化学药剂有乐果、氯氰菊酯等。化学防治也有其缺点,例如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等。
生物防治是一种更加环保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中华稻蝗的天敌来控制它的数量。常用的天敌有蝗蝻科昆虫、蜘蛛、蜻蜓等。
物理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方法来控制中华稻蝗的数量,如人工捕捉、烟熏等。
拓展百科知识中华稻蝗(zhōnghuárǎohóng),是一种昆虫害虫,属于蝗总科、蝗科,是稻田、玉米地等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中华稻蝗的危害范围广,对于农作物的威胁非常大,因此研究和防治中华稻蝗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例如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等。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来控制中华稻蝗的数量,物理防治则是通过人工方法来控制中华稻蝗的数量。
中华稻蝗的卵期、若虫期、成虫期分别为10-15天、20-30天、30-40天,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每年可以繁殖4-5代。对于农作物的威胁非常大。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乐果、氯氰菊酯等。常用的天敌有蝗蝻科昆虫、蜘蛛、蜻蜓等。
参考来源:1.农业科技创新百科全书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相关问答拓展:
1、什么农药能杀死中华稻蝗?
据悉甲基复甲胺磷、敌百虫、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阿维菌素、辛硫磷等农药
防治方法:①及时翻耕灌水,铲除田边、沟边杂草,消灭蝗卵;保护和利用天敌。消灭越冬虫源,减少向本田迁移的基数。秋冬季修整渠沟、铲除草皮,春季平整田埂、除草,可大量减少越冬虫源。在稻1、2龄期,重点对田间地头、沟渠及周围荒地杂草及时进行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减少稻蝗迁移本田基数。
②平均每丛有蝗蛹1头,在若虫3龄前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上打下,为高效特异性杀虫剂,防治效果明显。
2、中华稻蝗用什么呼吸?
用腹部两侧的气孔呼吸,一般蝗虫都这样呼吸。
3、中华稻蝗触角类型?
从昆虫学上触角分类上说,蝗虫的触角与音羽状的蛾子类有明显区别,蝗虫属于棒状形状的能角。稻蝗虫有发达感觉器。
成虫雌体长36mm~44mm雄体30mm~33mm,全身绿色或黄绿色,左右各侧有暗褐色纵纹,从算眼向后,直到前胸背板的后缘,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4、飞蝗能吃吗?
蝗虫能吃,煎炸,蒸炒都可,蝗科共有859种蝗虫,能入药供食用的主要有两种,即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这两种蝗虫营养丰富,肉质松软、鲜嫩,味美如虾,蝗虫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昆虫激素等活性物质,并含有维生素A、B、C和磷、钙、铁、锌、锰等微量元素,蝗虫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是治病良药,有暖胃肋阳,
5、农林八大目昆虫?
直翅目、缨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
1、直翅目
包括蝗虫、蟋蟀、螽斯、蝼蛄等常见昆虫。体大型或中型,咀嚼式口器。前翅狭长且稍硬化,后翅膜质;有些种类短翅,甚至无翅,有的种类飞行力极强,能长距离飞迁。后足强大,适于跳跃。
斑翅蝗科:东亚飞蝗、云斑车蝗;
斑腿蝗科:中华稻蝗、**黄脊蝗;
蝼蛄科:单刺蝼蛄、东方蝼蛄。
2、缨翅目
主要是蓟马。身体微小,一般黄褐或黑色,眼发达,触角较长,锉吸式口器,翅膜质,翅缘具有密而长的缨状缘毛。
蓟马科:稻蓟马、烟蓟马、温室蓟马;
管蓟马科:稻管蓟马、麦简管蓟马。
3、同翅目
蝉、叶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及介壳虫等均属此目。多为小型昆虫,刺吸式口器,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好像出自前足基节之间。具翅种类前后翅均为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背上,很多种类的雌虫无翅,介壳虫和蚜虫中常有无翅型,叶蝉和蚜虫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粉虱科:温室白粉虱;
叶蝉科:黑尾叶蝉、大青叶蝉、棉叶蝉;
蜡蝉科:斑衣蜡蝉;
飞虱科: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甘蔗扁角飞虱;
蚜科:棉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桃蚜、高粱蚜、萝卜蚜;
绵蚧科:吹绵蚧;
盾蚧科:桑盾蚧、矢尖盾蚧、梨圆蚧;
蜡蚧科:白蜡虫、红蜡蚧、朝鲜球坚蚧;
4、半翅目
主要是蝽类。多数体形宽略扁平,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刺吸式口器,其若虫腹部有臭腺,故有“臭虫”、“放屁虫”之名。
网蝽科:梨网蝽、香蕉网蝽;
花蝽科:细角花蝽、微小花蝽;
缘蝽科:针缘蝽、稻蛛缘蝽;
蝽科:稻褐蝽、稻黑蝽、稻绿蝽。
盲蝽科:绿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
5、脉翅目
常称为“蛉”;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捕食蚜虫、蝶蛾幼虫等肉食性益虫。
草蛉科: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
常见农业昆虫分类
6、鳞翅目
昆虫纲中第二大目。最大特点是翅面上均覆盖着小鳞片,成虫称蛾或蝶。虹吸式口器,形成长形而能卷起的喙;已知有十四万种左右,其中蛾类90%多,蝶类不足10%。蛾与蝶的异同蝶类触角末端膨大,而蛾类触角呈线状或羽状;蝶类休息时翅合拢立于背上,而蛾类休息时则将翅平放于身体两侧或收缩成屋脊状;蝶类大多在白天活动,而蛾类大多夜间活动,通常都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谷蛾科:谷蛾、衣蛾;
刺蛾科:黄刺蛾、褐刺蛾、扁刺蛾;
麦蛾科:麦蛾、棉红铃虫、甘薯麦蛾;
菜蛾科:小菜蛾;
蛀果蛾科:桃蛀果蛾(桃小食心虫);
卷蛾科:大豆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顶梢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拟小黄卷叶蛾;
螟蛾科:二化螟、豆荚螟、玉米螟、三化螟、菜螟、稻纵卷叶螟、条螟、棉卷叶*螟、桃蛀螟;
夜蛾科:食叶种类有黏虫、斜纹夜蛾、稻螟蛉、棉小造桥虫、甜菜夜蛾;蛀食种类有大螟、棉铃虫、鼎点金刚钻;切根种类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等。
毒蛾科:盗毒蛾、舞毒蛾;
天蛾科:甘薯天蛾、豆天蛾;
弄蝶科:直纹稻弄蝶、隐纹谷弄蝶;
凤蝶科:柑橘凤蝶、玉带凤蝶;
粉蝶科:菜粉蝶;
蛱蝶科:苎麻赤蛱蝶、苎麻黄蛱蝶;
7、鞘翅目
昆虫纲第一大目,有30万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通称甲虫,简称“甲”。一般躯体坚硬,有光泽。头正常,也有向前延伸成喙状的(象鼻虫),末端为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质化,坚硬,称鞘翅,无明显翅脉。
芫菁科:豆芫菁;
步甲科:金星步甲、皱鞘步甲、麦穗步甲;
叩头虫科:沟叩头虫(沟金针虫)、细胸叩头虫(细胸金针虫);
皮蠹科:谷斑皮蠹、黑皮蠹;
吉丁虫科:柑橘小吉丁虫、金缘吉丁虫;
瓢虫科:益虫有澳洲瓢虫、龟纹瓢虫、黑襟瓢虫、七星瓢虫;害虫有马铃薯瓢虫、茄二十八星瓢虫等;
拟步甲科:黄粉虫、黑粉虫、赤拟谷盗、杂拟谷盗;
丽金龟科:铜绿异丽金龟;
鳃金龟科:暗黑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
天牛科:桑天牛、星天牛、橘褐天牛、桃红颈天牛;
叶甲科:(又名:金花虫)大猿叶虫、小猿叶虫、黄守瓜、黄曲条跳甲;
豆象科: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象甲科:玉米象、米象;
常见农业昆虫分类
8、膜翅目
主要包括各种蚁和蜂。咀嚼式口器,前后翅连接靠翅钩完成。根据腹部基部是否缢缩变细,分为广腰亚目(叶蜂科)和细腰亚目(姬蜂科、茧蜂科、小蜂科、赤眼蜂科等)。
叶蜂科:小麦叶蜂、梨实蜂;
姬蜂科:黄带姬蜂、黏虫白星姬蜂、螟蛉悬茧姬蜂、棉铃虫齿唇姬蜂、螟黑点疣姬蜂;
茧蜂科:中华茧蜂、螟黑纹茧蜂、螟蛉绒茧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印度蚜茧蜂、棉蚜茧蜂;
小蜂科:广大腿小蜂;
金小蜂科:黑青小蜂、蝶蛹金小蜂;
赤眼蜂科: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
9、双翅目
主要包括蚊、蝇、虻等。刺吸式或舐吸式口器。前翅膜质发达,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瘿蚊科: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稻瘿蚊;
实蝇科:柑橘大实蝇、瓜实蝇;
食蚜蝇科:细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
潜蝇科:麦叶灰潜蝇、美洲斑潜蝇、豆秆黑潜蝇;
黄潜蝇科:麦秆蝇;
花蝇科:种蝇、葱蝇、萝卜蝇;
寄蝇科:伞裙追寄蝇、玉米螟厉寄蝇、黏虫缺须寄蝇。
拓展好文:中华稻蝗识别与防治技术
中华稻蝗
成虫、若虫取食水稻叶片,轻者吃成缺刻,重者全叶吃光。也可为害穗颈和谷粒,形成白穗和秕谷、缺粒。
成虫体长15~33毫米,雌虫19~40毫米,黄绿、褐绿,绿色,前翅前缘绿色,余淡褐色,头宽褐绿、头宽大,卵圆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前胸腹板突圆锥形,畋向后倾斜,翅长超过后足腿节末端。雄虫尾端近圆锥形,**上板短三角形,平滑无侧沟,顶端呈锐角。雌虫腹部第2~3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呈刺状,有的第3节不明显。产卵瓣长,上下瓣大,外缘具细齿。
卵卵长约3.5毫米,宽1毫米,长圆筒形,中间略弯,深**。前查为茄形,宽约8毫米,深褐色。卵查表面为膜质,顶部有卵囊盖。囊内有上、下两层排列不规则的卵粒,卵粒间填以泡沫状胶质物。
若虫若虫一般为6龄,少数5龄或7龄。6龄若虫体长23.5~30毫米,触角24~27节,翅芽向背面翻折,伸达腹部第1~2节;老龄蝗蝻体呈绿色,体长约32毫米,触角26~29节,前胸背板后伸,较头部为长,两翅芽已伸达腹部第3节中间,后足胫节有刺10对,末端具有2对叶状粗刺,产卵管背腹瓣明显。
(三)发生规律
北方每年发生1代,南万每年发生2代。各地均以卵块在田埂、荒滩、堤坝等土中1.5毫米深处或杂草根际、稻茬株间越冬。在江苏,越冬卵于5月中下旬陆续孵化,6月初至8月中旬田间各龄若虫重叠发生。7月中旬至8月中旬羽化为成虫,9月中下旬为成虫产卵盛期,9月下旬至11月初成虫陆续死亡。一般沿湖、沿渠、低洼地区发生重于高坂稻田,早稻田重于晚稻,晚稻秧田重于本田,田埂边重于田中间。单双季稻混栽区,随着早稻收获,单季稻和双晚秧田常集中受害。
成虫多在早上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动频繁,飞翔力强,以上午8~10时和下午16~19时活动最盛。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刚羽化的成虫须经10多天后才达到卵巢完全发育的性成熟期,并进行交尾。成虫可多次交尾,交尾时间可持续3~12小时,交尾时多在晴天,以午后最盛。交尾时雌虫仍可活动和取食。成虫交尾后经20~30天产卵,产卵环境以湿度适中、土质松软的田埂两侧最为适宜。每头雌成虫平均产卵4.9块,每卵囊平均有卵33粒。成虫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低龄若虫在孵化后有群集生活习性,就近取食田埂、沟渠、田间道边的禾本科杂草,3龄以后开始分散,迁入田边稻苗,4、5龄若虫可扩散到全田为害。
1.农业防治
消灭越冬虫源,减少向本田迁移的基数。秋冬季修整渠沟、铲除草皮,春季平整田埂、除草,可大量减少越冬虫源。在稻蝗1、2龄期,重点对田间地头、沟渠及周围荒地张互及时进行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减少稻蝗迁移本田基数。
2.生物防治
抓住3龄前防治适期,用蝗虫微孢子虫以15亿个孢子/亩的浓度进行防治。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为蝗虫的专性寄生物,可引起许多种蝗虫感病,对天敌昆虫、人、畜、禽均安全。蝗虫感病后可明显影响其取食量、活动能力、雌虫产卵量、卵孵化率等,经口传播后在蝗虫种群内流行,还可经卵传至下一代,长期控制蝗害。
3.化学防治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