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茎基腐病防治方法是什么危害特征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781 次
小麦茎基腐病防治方法是什么危害特征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生长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它会导致小麦茎基部的组织腐烂,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危害特征

小麦茎基腐病的危害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 发病初期,小麦茎基部出现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变成深褐色或黑色。
  • 小麦茎基部组织腐烂,导致小麦倒伏,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 小麦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品质下降。

防治方法

为了防止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合理施肥:保证小麦充分的营养供应,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 适当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的抗病能力。
  • 轮作休闲:通过轮作休闲可以减少小麦的连作时间,避免土壤疲劳,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 使用药剂: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后,可以使用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

用户关心的问题

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是什么?

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是小麦茎基腐病菌,是一种真菌,属于拟青霉科。该病菌主要通过小麦残体、种子和土壤传播。

如何选择小麦茎基腐病的药剂?

在选择小麦茎基腐病的药剂时,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一般来说,可选择有效成分为噻唑醇的药剂进行防治。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吗?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小麦茎基腐病易发生。在高温多湿的时期需要加强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

百科知识

小麦茎基腐病菌

小麦茎基腐病菌,是一种真菌,属于拟青霉科,主要通过小麦残体、种子和土壤传播。它可以寄生在小麦的茎、叶、穗等部位,引起小麦茎基部组织腐烂,导致小麦倒伏,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噻唑醇

噻唑醇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多种真菌和细菌有杀灭作用。它的化学式为C18H13ClN4O2S,分子量为380.84。

土壤疲劳

土壤疲劳是指土壤长期连续种植同一种或相似作物,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微生物和有机质等逐渐减少,使土壤质量下降,土壤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导致病虫害易发生。

参考来源

  • 《农业植物病理学》
  •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 《农业杀虫剂与杀菌剂》

问答拓展: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发生原因:作为常见的土传病害,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主要与土壤环境、田间温湿度及小麦种植管理技术有关,品种抗性差、多年重茬种植、土壤结构固化、水肥不当、植株密度大等都会造成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农业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土壤深耕、轮作倒茬、控制播期与播量、合理施肥和浇水、及时清除病株残体等,化学防治药剂有噻呋酰胺、丙环唑·嘧菌酯、唑醚·氟环唑等。

一、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1、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作为一种常见的土传病害,它的发生主要与土壤环境、田间温湿度及小麦种植管理技术有关。

2、品种抗性差、多年重茬种植、土壤结构固化、水肥不当、植株密度大等都会导致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气温上升,加上降雨影响,为茎基腐病多发期。小麦生长后期,由于田间小麦植株密度大,温湿度高,会加剧茎基腐病的危害。

3、小麦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小麦的茎基部,造成小麦倒伏和提前枯死。茎基部叶鞘受害后颜色渐变为暗褐色,无云纹状病斑;随病程发展,小麦茎基部节间受侵染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田间湿度大时,茎节处、节间生粉红色或白色霉层,茎秆易折断;病情后期,重病株提早枯死,形成白穗。

二、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不同小麦品种抗茎基腐病的能力不同,应根据土壤肥水条件、播期、茬口安排、管理水平等合理选择,避免选用不抗倒春寒的半春性及春性品种。

(2)土壤深耕:播种小麦前,将土壤深耕30cm,将表层病残体翻入深层,减少病原菌数量,同时可疏松土壤,以提高抗病能力。

(3)轮作倒茬:合理的轮作倒茬可有效避免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一般可将小麦与油菜、棉花、豆类、蔬菜等双子叶作物进行轮作、倒茬,2-3年进行1次即可。

(4)控制播期与播量:种植春性及半春性的小麦品种可适当推迟播期,以减少冬前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合理控制小麦播量也可以防治小麦茎基腐病,同时建立合理的群体进行壮苗培育。

(5)合理施肥和浇水:科学施肥与适时浇水能够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目的。结合小麦弊弊种植区的地力水平,实行配方施肥,合理搭配有机肥和化肥,各元素要平衡,确保耕层内肥料均匀。还要及时进行土壤水分的补充,并进行合理的冬灌。

(6)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夏收或秋收时,及时将患有小麦茎基腐病的植株带出并进行集中销毁,对于发病严重的麦田,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应进行过腹还田或堆沤还田,从而减少土壤中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数量。

2、租物族化学防治

(1)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每千克种子用27%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噻虫嗪3ml作包衣,或每千克种子用31.9%戊唑醇·吡虫啉3ml作包衣,可以显著降低苗期茎基腐病发病率。

(2)土壤处理:对于小麦茎基腐病发病严重的麦田,结合耕蚂竖翻整地用可用三唑酮颗粒剂、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高锰酸钾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土壤,以消灭土壤中的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

(3)药剂防治:亩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25ml,或18.7%丙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60ml,或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30-40ml兑水60-70L淋喷小麦茎基部,兼治小麦纹枯病等病害,发生严重地块可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问答拓展:小麦茎基腐病是什么症状

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或裂态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源闹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衫源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该病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相似,后期会导致叶片发黄干枯。
防治小麦基腐病,选用苯甲丙环唑、丙环唑、己唑醇、三唑酮+磷酸二氢钾+有机硅喷淋防治,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问答拓展:小麦茎基腐病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防治?

小麦茎基腐病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防治?
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病虫害问题。
比如近几年华北区域小麦“宴行知白穗头”问题,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
那么发生“白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又该怎么解决呢?
小麦茎基腐病苗期就可感染,病菌早起通过衰败的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小麦返青后,病菌向上扩展,在茎基节间形成茶褐色病斑,麦苗生长缓慢,严重时开始死亡;小麦灌浆期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上部茎叶和穗得不到水分而死亡,出现“枯白穗”,田间拨除时极易从基部折断。
重病田成穗大幅度减少,晌消比正常田少50%以上,且穗小籽少。
小麦茎基腐病呈现逐年加重趋势,由零星病株,扩展为成片发病,再扩展为连片发病。
茎基腐病的防治措施
1、轮作换茬;有条件的地方深耕。
重病田改种大豆等经济作物。
2、选用抗病品种;不要用自留种,尽量用商品种。
3、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4、药剂处理土壤。
结合耕翻整地用低毒广谱杀菌剂药剂处理土壤,如郑氏化工金颗秀0.1%恶霉灵GR。
5、农业措施以培育壮苗为点。
如适期适量播种,增施磷钾肥和锌肥,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适时浇水补墒。
水质差的区域应引河水灌溉或打深水井灌溉。
6、在小麦返青起身喷药控制。
用小胖墩小麦套餐+30%甲霜·恶霉灵或45%唑醚·戊唑醇、20%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或48%苯甲·嘧菌酯等兑水顺垄喷雾,控制病害扩展蔓延。
7、清理病残体。
在夏收或秋收时,将小麦秸杆或玉米秸杆清出病田外,不要再直接带激还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