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秆锈病菌形态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267 次
小麦秆锈病菌形态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小麦秆锈病菌的侵害却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小麦秆锈病菌是一种真菌,其形态特征是在植物体表面形成红褐色的锈斑,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死亡。探究小麦秆锈病菌形态图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秆锈病菌形态特征

小麦秆锈病菌的形态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病斑上。病斑呈现出红褐色,大小不一,形状也不规则。在病斑上可以看到许多小颗粒,这些颗粒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小麦秆锈病菌还会使小麦的叶片变黄、萎缩,严重时会导致小麦的死亡。

小麦秆锈病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小麦秆锈病菌的侵害会导致小麦减产,降低粮食产量,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小麦秆锈病菌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使其失去市场竞争力。

如何防治小麦秆锈病菌

为了防治小麦秆锈病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秆锈病菌的侵害。

2.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小麦田间的秸秆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小麦秆锈病菌的侵害。

3.使用化学药剂
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是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时机,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生物防治
可以利用一些天敌和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例如利用拟革螨等天敌控制小麦秆锈病菌的传播。

小麦秆锈病菌形态图相关问题

1.小麦秆锈病菌是如何传播的?
小麦秆锈病菌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病菌在小麦体表形成的分生孢子可以随着风吹到其他小麦田间,使病害传播。

2.小麦秆锈病菌的侵害会导致哪些症状?
小麦秆锈病菌的侵害会导致小麦叶片变黄、萎缩,形成红褐色的锈斑。严重时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死亡。

3.如何判断小麦是否感染了秆锈病菌?
可以通过观察小麦叶片和秆上是否出现红褐色的锈斑来判断小麦是否感染了秆锈病菌。

4.除了小麦,还有哪些作物容易感染秆锈病菌?
除了小麦,玉米、高粱、甘蔗等作物也容易感染秆锈病菌。

5.种植抗病品种的优势是什么?
种植抗病品种可以降低小麦秆锈病菌的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相关拓展:

问:小麦秆锈病有什么症状表现?

秆锈病主要危害叶鞘、茎秆及叶片基部,严重时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图7-8)。受害部位产生的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表皮很早破裂并外翻,大量的锈褐色夏孢子向外扩散。小麦成熟前,在夏孢子堆中或其附近产生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的黑色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发生在叶片上的孢子堆穿透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叶片两面均出现孢子堆,且叶背面的孢子堆一般比正面的大。

图7-8秆锈病症状

问:描述禾柄锈菌的生活史(越具体越好哈)

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侵染小檗和十大功劳等转主寄主,并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不同性别的性孢子可以杂交,产生变异。但在我国,转主寄主在小麦秆锈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不大。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不断危害小麦,并在小麦上越冬、越夏,完成病害循环。

小麦秆锈菌的形成:

小麦秆锈菌是转主寄主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侵染小檗和十大功劳等转主寄主,并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不同性别的性孢子可以杂交,产生变异。但在我国,转主寄主在小麦秆锈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不大。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不断危害小麦,并在小麦上越冬、越夏,完成病害循环。

2.小麦秆锈菌的形态:

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红褐色,单胞,中腰部有4个芽孔,孢壁上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冬孢子椭圆形或棍棒形,褐色,双胞,上宽下窄,横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或圆锥形,柄较长,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3.小麦秆锈菌生活温度:
菌丝体发育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25℃,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宜温度为18℃~22℃。自然条件下,侵入的最低温度为旬均温l0℃。夏孢子不耐低温,在东北和内蒙古等冬季寒冷的地区不能越冬。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

问:小麦锈病该怎么防治?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症状与诊断:

(1)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2)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3)小麦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症状可根据其夏孢子堆和各孢子堆的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分。群众形象的区分3种锈病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

(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2.药剂防治

(1)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公斤种子用要60克拌种。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影响出苗。

(2)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或对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问:小麦秆锈病菌周年循环的关键是越冬问题,平均最低气温不低于()。

B

问:小麦秆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不耐寒冷,在北部麦区不能安全越冬。秆锈病菌的越冬区域比较小,主要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和云南南部地区。这些地区冬季最冷月份月均温可达10℃左右,小麦可持续生长,秆锈菌可不断侵染危害,不存在休止越冬的问题。而且小麦播期从9月到12月,收获期从1月到4月,为秆锈菌越冬提供了寄主条件。山东半岛和江苏徐淮地区,虽然秋苗发病普遍,但受害叶片大多不能存活到翌年返青后。病菌越冬率极低,仅可为当地局部麦田提供少量菌源,对全国范围内秆锈病的流行影响很小。

春、夏季,越冬区的菌源自南向北、向西逐步传播,经由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东北、西北等地的春麦区,造成全国大范围的春、夏季流行。由于大多数地区都没有或极少有本地菌源。春、夏季的病害流行几乎全部是由南方早发地区的外来菌源所引起,所以一旦发病便是大面积普发,没有发病中心。

秆锈病菌主要在西北、西南等高寒地区的晚熟春小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也可在部分平原麦区如山东胶东、江苏淮北等地冬小麦自生麦苗上越夏。至于越夏菌源如何于秋季到达越冬基地,以及病菌是否还可在其他地区越冬等问题,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