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秆锈病冬孢子形态
小麦秆锈病冬孢子形态图
小麦秆锈病简介小麦秆锈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由锈菌引起,可以导致小麦减产、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研究小麦秆锈病的防治是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冬孢子形态图小麦秆锈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小麦秆锈病的防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种植抗锈小麦品种。目前,已经培育出多种抗锈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减少小麦秆锈病的发生。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田间秸秆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减少病菌的滋生和繁殖。
3.使用化学农药。在小麦生长期适当使用化学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秆锈病的发生。
相关问题答案:小麦秆锈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种子传播和农具传播等。
答案:小麦秆锈病的发病期主要是在小麦生长期的3-5月份。
答案:小麦秆锈病会导致小麦减产、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
答案:可以采取种植抗锈小麦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使用化学农药等措施进行预防。
答案:小麦秆锈病本身对人体没有害处,但是如果小麦被感染,可能会导致小麦制品的品质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物是怎样的?
病原物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夏孢子球形或卵圆形,淡***,表面有微刺,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梭形或棒形,双胞,横隔处有缢缩,顶端平截或略圆,褐色,下端色浅,具短柄(图7-4,图7-5)。
图7-4夏孢子
图7-5冬孢子
条锈病菌耐寒力强,其发育与侵入所要求蚂孝梁的温度均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10~15℃,萌发最适温度10~12℃,最低0℃,最高32℃。病菌对高温的抵抗能力很弱,夏孢子在36℃下经2d即失去活力,且在高温条件下,空气湿度越大,死亡越快。高温下形成的夏孢子萌发率低,如25℃以上形成的夏孢子,在蒸馏水中需6~8h才萌发,且萌发率不超过30%,而在20℃以下形成的夏孢子,4h后即可萌发,萌发率高达80%以上。
条锈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全世界已鉴定并命名了近100个条锈病菌的生理小种。由于各国生产上所使用主栽品种不同,且不断更换,因而国外的鉴别寄主及国际统一鉴别寄主并不适用于我国。我国经过多年研究,选定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鉴别品种,包括Trigo、Ewreka、Fulhenb、保春128、南大2419、阿勃、早洋、阿夫、丹麦1号、尤皮Ⅱ号、丰13号、洛夫林13、抗引655、水源11、中四、洛夫林10、牛朱特等17个品种,已鉴定出32个生理小种。其中条中31和条中32为最新发现的生理小种,已经慎腊成为许多地区的优势闷运生理小种。
条锈病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上,有些小种还可侵染大麦和黑麦的某些品种。已发现病菌还有节节麦、山羊草属、鹅观草属、雀麦属、碱草属等14属74种杂草寄主。这些杂草寄主在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证实。另外,迄今未发现条锈病菌的转主寄主。
问:小麦叶锈病有什么症状表现?叶锈病一般只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危害叶鞘,但很虚绝少危害茎秆和穗。受害叶片上产也圆形或差亮姿近圆形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夏孢子)。
叶锈病菌夏孢子堆较小,不规则散生,多发生在叶片正面。有时病菌可穿透叶片,在叶片两面同时键亩形成夏孢子堆。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暗褐色至深褐色、椭圆形的冬孢子堆(图7-7)
图7-7叶锈病症状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