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锈病的发病条件 扁豆锈病的发病条件是
扁豆锈病是扁豆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它会导致扁豆的减产和品质下降。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扁豆锈病,就需要了解它的发病条件。
一、温度和湿度
扁豆锈病的发病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80%-90%的条件下,病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需要加强对扁豆的防病工作,以避免扁豆锈病的发生。
二、土壤
土壤的质地和酸碱度也会影响扁豆锈病的发病。一般来说,土壤过于酸性或碱性都会导致病害的发生。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水平也会影响扁豆的生长和发展,进而影响病害的发生。
三、病原菌
扁豆锈病的病原菌是锈菌,它是一种生活在扁豆上的真菌。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锈菌就会迅速繁殖,形成病斑,导致扁豆受损。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扁豆锈病,就需要对锈菌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
四、扁豆品种
不同品种的扁豆对扁豆锈病的抗病性也不同。一些品种对锈菌的抗性较强,不易感染,而一些品种则容易感染。在选择扁豆品种时,应该优先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扁豆锈病,就需要注意温度和湿度、土壤、病原菌和扁豆品种等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关问题:
1.扁豆锈病的症状是什么?
扁豆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扁豆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点,之后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病斑上会长出黑棕色的锈孢子,严重时会导致扁豆减产和品质下降。
2.如何预防扁豆锈病的发生?
预防扁豆锈病的发生,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加强管理控制病害传播、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3.扁豆锈病防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扁豆锈病的防治措施包括: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使用化学药剂等。其中,化学药剂的使用应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4.扁豆锈病的发生与哪些气象因素有关?
扁豆锈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当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80%-90%的条件下,病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气候异常和降雨不足也会影响扁豆的生长和发展,进而影响病害的发生。
5.扁豆锈病会对扁豆产量和品质造成什么影响?
扁豆锈病会导致扁豆减产和品质下降。严重的情况下,病害会导致扁豆的萎缩和死亡,直接影响扁豆的产量和品质。
问答拓展:农村人种植的豆角上长了许多的锈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怎么防治?
根据农业部豆角病虫害防治技术,豆角上长了很多锈斑,是豆角感染了锈病,下面我们具体介绍锈型橘毕病发生的原因和如何防治。发病原因:豆角锈病是一种重要的病害,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在南方夏孢子成为锈病侵染源,春天条件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为害,并在病部产生病原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高温条件下易发生流行,多阴雨高湿度的连阴雨天气,发病最严重。低洼积水,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的地块容易流行锈病。
防治措施:
实行轮茬种植,阴雨季节搞好田地清沟排水,防止地间积水;保持好株距,保证通风良好,及时搭好支架。卜芹
将病叶清除干净集中烧掉,逆免前期过多使用氮肥。
再次,发病初期喷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液,或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50-1500倍液,或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25%戊唑醇水乳剂2000倍液,兑水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可以有效杀灭锈病。
豆角发生锈病和科学种植有很大关系,如果懂得豆角发生锈病的规律,可以提前做好防治工作,减少锈病发生机率。
豆角上长了锈点,很多人习惯性以为是锈病,那你就错了!因为炭疽病同样危害豆角,且可能被误认为是锈病。
一般伍昌来说,豆角锈病多在中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荚也可受害。叶片和茎蔓染病,初现边缘不明显褪绿小黄斑,后中央稍突起,渐扩为深***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后在夏孢子堆或四周生紫黑色疱斑。有时叶面或背面可见略凸起的白色疱斑。荚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疱斑(注意:突出的疱斑是本病在荚果上的病征)。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孢子粉。
问答拓展:扁豆周围喷药对扁豆有坏处吗
扁豆周围喷药对扁豆有坏处,尽量不要喷洒到其周围。扁豆主要病害及防治
扁豆灰霉病
目前,灰霉病在棚栽青扁豆上零星发生,应做好防治工作,控制病害发展.
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做好棚内温度、湿度的管理,注意通风降湿,控制病害流行;同时摘除病叶、病荚,带出棚室销毁。(2)药剂防治。选用50%腐霉郑氏物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扁豆轮纹病
轮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出苗后即可染病,但后期发病多。叶片染病,初生褐色圆形病斑,边缘红褐色,病斑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褐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干燥时易破碎,发病严重的叶片早期脱落,影响结实。
防治方法以药剂防治为主:发病初期及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菌灵?硫磺(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5%腈菌唑?代森锰锌(仙星)乳油600倍液喷雾防治,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注意喷匀喷足。
扁豆细菌性晕疫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上部叶片或新生叶上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病斑周围有0.5~10厘米的晕圈。
发病规律主要通过种子传播。有报道称,种子带菌率0.02%就可造成病害流行,病菌通过气孔或机械伤口侵入喊液。核昌冷凉、潮湿地区易发病。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不同品种间具明显抗性差异。严格进行种子消毒,防止种子带菌。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40%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利300倍液等药剂。每7天1次,防治1~2次。
扁豆锈病
症状主要侵染叶片。发病初期,叶背产生淡***的小斑点,后变为锈褐色,隆起,呈小脓包状病斑。发展后,扩大成红褐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
发病规律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而后散出夏孢子进行再侵染。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氮肥过多等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农业措施:避免连作,合理密植,雨后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清洁田园,减少再侵染菌源及越冬菌量。配合使用氮、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及时摘除棚内中心病叶,防止病菌扩展蔓延。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集中棚外销毁或大田栽培就地销毁。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40%敌唑酮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40%敌唑铜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敌克脱乳油40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5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药1次,防治2~3次。
扁豆黑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8―15(mm)、褐色,微具同心轮纹,病部生有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Alternariabrassicae(Berk.)Sacc.var.phaseoliBrun.称芸苔链格孢菜豆变种,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丛生,淡榄褐色,顶端色淡,不分枝,基部稍膨大,多数正直,1~4个隔膜,大小32―86x4~5.5(µm);分生孢子多为单生,呈倒棍棒状,榄褐色,嘴胞稍长,色淡,不分枝,孢子具横隔4―7个,纵隔O~3个,隔膜有缢缩,大小29~54x11―15(µm)。有人认为此菌别于A.brassicas(Berk.)Sacc.不能把它看作A.brassicae的变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南方本菌在寄主上辗转传播,不存在越冬问题。通常温暖多湿的天气或密植郁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该病发生蔓延。
无公害防治法(1)合理密植,清沟排渍,大棚栽培注意改善通风条件以降低湿度。(2)生长季节结束后彻底收集病残物烧毁以减少菌源。(3)重病地或田块应及早喷药控制,花后及时防治。进入开花后,日均温25℃以上,掌握在发病前开始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再喷1次,连续3~4次。病情严重时,雨后补喷可提高防效。
扁豆褐斑病
褐斑病又称褐缘白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正、背面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边缘赤褐色,直径1~10毫米,后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至灰褐色。高湿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座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初侵染由越冬病菌产生子囊孢子,借助风、雨传播,病部产生的子囊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该病为高温、高湿病害,高温多雨天气条件下,温度20~25℃,相对湿度高于85%,易发病。
防治方法①农业措施:与非豆类蔬菜轮作2年。合理密植,增施钾肥,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②种子消毒: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4~5小时,再转至50℃温水小浸5分钟。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可选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苯霜灵乳油35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66.5%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50倍液等喷雾。每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扁豆病毒病
扁豆病毒病有多种表现型,如花叶斑驳型、卷叶萎缩型、明脉皱缩型等,其中以花叶斑驳型最为常见。
发病规律主要靠蚜虫传毒,高温干旱、排水不良、氮肥过量、土壤黏重等条件均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净5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或20%病毒克星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20%病毒宁500倍液,或抗病毒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1.5%的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
问答拓展:豆角锈病的症状是什么?怎么防治豆角锈病?
豆角锈病的症状是什么?怎么防治豆角锈病?豆角是夏季常见的蔬菜之一,市场需求量大。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对豆角的品质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在豆角的种植过程中,防治病虫害是必不可少的。
豆角锈病就是一种需要防治的病虫害,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豆角锈病的的症状是什么?以及如何防治豆角锈病?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豆角锈病症状及危害
锈病是为害豆角的一种重要病害。
在各地均有分布,发生普遍。
1、豆角叶片受害症状:锈病发病初期叶片的病斑黄绿色,圆形,微凹,后渐为褐色的圆形病斑,直径1.3~4毫米,有黄绿色晕环,病斑有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然后褐色部分脱落,形成穿孔。
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背面有锈孢子密集在一起,似黄白至淡黄褐色的粗绒状霉。
当春播植株现蕾或初花时,近地面的成熟叶先发病,逐步向上蔓延。
夏孢子堆叶两面生,近圆形,初为白色小疱斑,渐为灰褐色,成熟后多从顶部破裂尘卖仿,散出红褐色粉状的夏孢子。
条件适合时夏孢子堆外可形成次生夏孢子堆配判。
叶上夏孢子堆有或无黄晕,也能产生浅褐色具深褐边缘的枯斑,单个枯斑圆形或近圆形,初青枯色失水状,自然情况下不破裂穿孔,多个枯斑相连常为不定形。
在变淡及发黄的叶上,夏孢子堆周围绿色,形成绿岛。
其中以具黄晕的症状更为普遍。
2、豆角叶脉、叶柄及蔓茎受害症状:锈病病斑初期为梭形或近梭形条状,稍隆起,褪绿,水渍感,在蔓茎上有时出现纵裂,中央持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点。
蔓茎、叶柄及花梗上的夏孢子堆多为近圆形或短条状,也可围生一圈长圆形的次生夏孢子堆。
随着植株衰老或天气转凉,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散出栗褐色粉状的冬孢子。
二、豆角锈病传播途径
豆角锈病的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在南方夏孢子成为本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虽然存在,但在病害周年循环中并不重要。
春天条件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为害,并在病部产生病原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三、豆角锈病发病原因
1、豆角锈病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流行,多阴雨高湿度的连阴雨天气,发病严重。
2、如低洼积水,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的地块易流行。
四、豆角锈病预防措施
1、实行轮作倒茬。
阴雨季节搞好菜田清沟排水,防止低洼地积水。
2、豆角合理密植,保证通风良好,及时搭好支架。
搞好菜园清洁,收获后将病叶清理干净集中烧掉。
3、杜绝在早豆角地中套种迟播豆角。
迟豆角和早播重病田应间隔一定距离,严防紧紧相邻。
4、避免前期氮肥施用过多。
五、豆角锈病防治农药
在锈病发病初期喷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氟奎唑乳油80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派纤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续2~3次。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