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寒潮对农业的影响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048 次
寒潮对农业的影响

寒潮对农业的影响

寒潮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它会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在寒潮天气中,大气温度降低,空气湿度增加,降雪或降雨过程频繁出现,这些因素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本文将从寒潮对农业的影响、如何应对寒潮天气等方面进行探讨。

寒潮对农业的影响

寒潮天气会对农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农作物受灾

农作物生长需要温度适宜、水分充足的环境,寒潮天气下,温度骤降,土壤冻结,农作物的生长受到极大影响。寒潮天气下,降雪或降雨频繁,会导致农作物受灾,如雪压、冰冻等。

2.畜禽死亡

寒潮天气下,畜禽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但是受到气温的影响,它们的食欲和代谢都会受到影响,导致死亡率增加。

3.水资源供应不足

寒潮天气下,降雪或降雨频繁,但是水资源供应并不一定充足。由于低温天气,水资源易受冻结影响,导致供水不足。

4.农业设施受损

寒潮天气下,农业设施易受到损坏,如温室、大棚、水利工程等,都可能因为温度骤降、雪压等原因导致受损。

应对寒潮天气的措施

为了应对寒潮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防寒保暖

对于农作物,需要采取保暖措施,如覆盖草帘、保温棚等,以减少受灾面积。对于畜禽,要做好保暖工作,如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料供应等。

2.加强管理

寒潮天气下,农业设施易受损,需要加强设施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以避免设施受损影响农业生产。

3.合理用水

寒潮天气下,水资源易受冻结影响,需要合理用水,减少浪费,确保水资源供应充足。

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针对不同的气候环境,需要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和养殖方式,以降低受灾面积。

拓展百科知识

1.冰冻灾害:是指在冬季寒冷条件下,水源、土壤、道路、建筑物等被冻结,造成的灾害。冰冻灾害会对农业、交通、建筑等方面造成影响。

2.水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水的总量。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不平衡,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手册》

《气象灾害防治技术手册》

相关问答拓展:


冷岛效应对农作物生产的不利影响?

1、寒潮带来霜冻时,温度会降到0℃以下,使细胞里的水分不断向外渗透,引起细胞脱水,造成植株部分枯萎或完全死亡。

2、寒潮会早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动物的免疫能力急剧下降造成疫病流行。

3、因温度下降,大雪封路,造成动物觅食变得困难;导致动物大批量的连续死亡。

4、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

寒潮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降雪对越冬农作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来年积雪融化成为宝贵的水资源缓解春旱。

2、寒潮低温能够把一些病虫害冻死,农作物来年病虫害减轻,牲畜传染病减少。

3、降水量较大,水源充足,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为什么南方寒潮损失更大?

答:寒潮对南方农业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可以从危害农产品的品质、产量及上市时间、影响了越冬作物的上市时间和产量方面说。

原因:南方降温幅度大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产量及上市时间,经济损失大.(正常情况下在1月份南方(尤其是南岭以南)地区,仍然是冬种或越冬作物的生长期,受本次寒潮降温和降雪的影响,蔬菜、水果等受冻伤严重,有的新苗甚至被冻死,这样就会影响了越冬作物的上市时间和产量,进而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危害严重.)

气候变化对农业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气候变化会引起农田生态系统的变化,对未来农业生产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应了解这种可能的变化,

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1)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

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二氧

化碳浓度倍增将导致作物生育期缩短。如棉花开花盛期和吐絮盛期提早6天和8天,大豆各生育期比对照平均提前2?3天,冬小麦抽穗、开花及乳熟期提早2?4天,水稻生育进程加快且全生育期缩短6?9天。

在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情况下,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下降。冬小麦的粗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分别下降12。80%和4%。玉米籽粒的氨基酸、粗蛋白质均呈下降趋势。粮食中蛋白质含量下降会导致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增加,需要生产更

多的粮食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

(2)气温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温度升高,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也使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强,而且温度过高还会

导致光合速率和作物产量下降。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升高可以延长作物生长季,向更高纬度扩展作物种植面积,因此气候变暖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低纬度地区,气候变暖将不利于

这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对那些温度己经到达或临近作物最适生长温度的地区。从大豆生殖生长过程看,当气温超过32°C并伴有干旱环境对开花和受精过程都有副作用。

而对高纬度地

区,如哈尔滨市及以北地区是气温较低的高寒地区,气候变暖将明显改善大豆生育期内的热量条件,大豆产量将增加。

(3)土壤含水量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气候变暖对农业灌溉需水量的影响很大。

气候变暖的结果可使作物生长季内的潜在蒸

散量增加,导致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下降,从而增加农业灌溉的需求量,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变暖,在我国虽然有部分地区可能有降水的增加,但由于水分蒸发量增

大,最终使土壤水分减少11%。

增温将使我国北方和华中的土壤水分减少,农业将减产。当黄淮海平原年降水量减少20%时,年灌溉量增加66%?84%,这对黄淮海平原的灌溉农业将产生很大

的影响。据预测,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西北大部分旱作区降水将要减少,对半干旱地区的雨养农业产生重大影响,未来高山雪线将因气候变暖而上升,冰川融水量减少,对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十分不利。

(4)气候变化对种植制度和种植区域的影响气候变暖,影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的气候、土壤及经济

条件差异显著,种植制度也多种多样,除东北、西北地区以一年一熟为主外,多数农区的种植制度以多熟种植为主。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增加1°c时,大于等于io°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全国作物种植区将北移。据计算,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大部分目前两熟制地区被

不同组合的三熟制取代,三熟制的北界将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

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

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气候变暖后,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

冬性),因冬季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而不能满足春化作物对低温的要求,将不得不被其他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所取代。

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逐渐向北方稻区发展。东北地区玉米的

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

(5)极端天气、极端气候事件与灾害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造成各地粮食产量波动较大,虽然使部分地区的粮食生

产得到发展和提高,但综合而言,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的冲击强度加大,食物问题将更加突出。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洪涝、干旱等

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经济损失平均达到2000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

而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原火灾等生态环境灾害的损失更大。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旱灾,其次是洪涝和风雹灾害。据1950—2024年的旱灾资料统计,我国年均受旱面积2000多万公顷,其中成灾930万公顷,全国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1400多万吨,占同期全国粮食产量的4。

7%。另外,极端气候也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甚至

导致致命的损失。我国牧区在一般年份牲畜死亡率在5%左右,但极端气候条件下如寒潮、暴风雪、急剧降温等重大灾害年份的死

亡率可高达24%。

大气温室气体增加不仅会使地面温度变暖,还会使地表蒸发加剧,使干旱更容易发生,降水也将增长,容易发生

洪涝灾害。未来30?50年,我国总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性变化增强,长江流域降水趋于增多,华北地区趋于减少,并

伴随雨日的显著减少。

气候变暖的同时,低温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增加,如2024年初我国南方的特大低温雨雪灾害对南方

农业以及其他行业都造成了巨大损失。

(6)气候变化对农药、化肥用量的影响农业生产受病虫害的影响严重,而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分布及危害程度又与环境条件

特别是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

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

如二氧化碳倍增后,黏虫在各地的年发生世代将普遍增加1代。在青、甘、川小麦冬锈病越冬、越夏和南下流行,同时杂草蔓延加重,这意味着施用的农药和除草剂将会增加。气候变化将改变施肥量。

气候变暖,速效氮的释放

量增大。在15°c?28°C条件下,温度每升高1°C,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温度每增高1°C,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

6天。气温增加2°C,氮素每次施用量需增加8%左右;气温增高4°C,氮素每次施用量需增加16%。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施肥量的增加不仅使农民投入增加,其挥发、分解、流失的增加对土壤和环境十分不利。

(7)气候变化对农业投入的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农业经营管理上必须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从而导致生产费

用的增加。如土壤水分减少地区灌溉费用的增加,水土流失加重及淋失侵蚀严重地区改善水利设施、整治改良土壤、开展水土保持而增加的成本。

气候变化导致土壤有机质损失、肥力下降及病虫

害发生而用于增加肥力、病虫害防治和杂草控制的化肥、农药费用增加等。二氧化碳倍增时,为适应气候变化山东、河南两省种植业费用投入将分别增加12。36%和10。

44%。

(8)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综合各气象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因地区而异,一般来说高纬度地区

作物产量将会增加,而低纬度地区将会导致产量降低。气候变暖在加速农作物生长的同时,也使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强,生育期缩短,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

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

主要农作物产量下降。生长于北讳6°?31°的水稻结实期在温度上升1°C?2°C时产量将下降10%?20%;纬度越高,影响越严重。温度每增加1°c,玉米平均产量将减少3%,小麦也将由于水分条件恶化而减产。

气候变暖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加快,将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田生产潜力降低。二氧化碳浓

度倍增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能够缓解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减产。

(9)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我国农业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为农业总产值的20%?25%。

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但气候变暖导致一些农业病虫容易越冬,使病虫害增

加,也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同时,温度增高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进一步加重。

气候变化对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气温变化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关系密切。持续暖冬会导致病虫害大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寒潮利弊?

寒潮有利也有弊。

利的一面是:冬天气候干燥,为枯水期,而寒潮常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有利于缓解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再一个就是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减少来年的病虫害。

不利的一面是:寒潮对人体健康影响比较大,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哮喘,冠心病,肺心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