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大戟属植物与苜蓿锈病 大戟属植物与苜蓿锈病的关系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241 次
大戟属植物与苜蓿锈病 大戟属植物与苜蓿锈病的关系

大戟属植物与苜蓿锈病

大戟属植物

大戟属植物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特点是植株高大,茎直立,叶片大而肥厚。在我国南方地区,大戟属植物通常被用作观赏植物或药用植物。随着人们对大戟属植物的认识加深,发现其在农业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大戟属植物的叶片和茎秆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可以用于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等。大戟属植物还具有抗旱、抗病等特点,可以在南方地区的干旱和病虫害较为严重的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

大戟属植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大戟属植物的树脂含有毒性,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另外,由于大戟属植物在南方地区广泛分布,如果不加以管理,容易导致其成为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苜蓿锈病

苜蓿锈病是苜蓿作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由锈菌引起。苜蓿锈病的症状包括苜蓿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最终导致叶片枯萎。苜蓿锈病不仅会对苜蓿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良影响,还会使苜蓿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流失,降低其营养价值。

为了防治苜蓿锈病,农业专家们通常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影响。研究人员们正在寻找更加环保和安全的苜蓿锈病防治方法,例如利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相关问题

问题一:大戟属植物有哪些药用价值?

答案:大戟属植物的树脂、根、叶等部位都具有药用价值。例如,大戟属植物的根可以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等疾病,叶片则可以用于治疗痰喘、感冒等症状。

问题二:苜蓿锈病对苜蓿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答案:苜蓿锈病会对苜蓿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良影响,一般会导致苜蓿产量下降20%-50%左右。

问题三:如何防治苜蓿锈病?

答案:防治苜蓿锈病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也可以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也可以减少苜蓿锈病的发生。

问题四:大戟属植物的树脂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吗?

答案:大戟属植物的树脂含有毒性,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在使用大戟属植物时需要注意安全。

问题五:大戟属植物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吗?

答案:大戟属植物在南方地区广泛分布,如果不加以管理,容易导致其成为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问答拓展:苜蓿病害防治方法有哪些?

1.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①病菌在田间未腐烂的叶片上越冬第二年春季,当温湿度合适时,子囊盘放出子囊孢子侵染植株的下部叶片要认真清除病残体,减少次春的初侵染源②选用抗病品种,且提倡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减少发病③当植株普遍发病后,尽早刈割,以减轻下茬的发病④在种子间夹杂的碎叶片可以传带病原菌种子田可用杀菌剂保护,如70%代森锰锌600倍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播种前要筛选,以去掉病残体

2.锈病的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这是一条经济有效的措施所使用的抗病品种要通过在室内或田间人工接种或田间自然接种进行抗锈性鉴定②病菌在苜蓿残体上越冬冬季进行田间焚烧,消灭病残体,以减少越冬菌源③此病菌为转主寄生菌销乎要铲除苜蓿地附近的转主寄主大戟属植物④种子田可以喷药保护,如0.5~1癇e的石硫剂代森锰锌0.2千克/公顷氧化萎锈灵与百菌清混合剂(0.4和0.8千克/公顷)

3.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①苜蓿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要选用抗病品种种植,如甘肃礼县苜蓿等狭叶和叶片多毛类型的品种棚销②病菌以菌丝在系统侵染的苜蓿病株的地下器官越冬或以卵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一茬草应尽早刈割,减少菌源③在植株发病初期可喷波尔多液(1∶1∶200),65%的代森锌400~600倍液,50%福美双500~800倍液常量喷雾用药液75~100千克/亩,在保证每亩用药有效剂量的前提下,低量喷雾用水量可减至5千克/亩左右

4.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参见三叶草的白粉病

5.轮纹病的防治方法

①利用干旱地区生产无本病的种子,建立无病留种地②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可减少发病③在用潮湿地区生产的种子时,要用杀菌剂对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的0.2%~0.5%的福美霜拌种)④选种时要选用抗病品种,栽培上要增加磷钾肥⑤病菌在残体上越冬,故应火烧残茬;病害流行时应及早刈割亏和悉,以减少再病损失

问答拓展:请问在国内何处可以购买到隐地疫霉菌株?急....

一、白粉病类
1、症状:白粉病是植物上发生普遍搭芹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茎、芽及花瓣等幼嫩部位,被害部位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粉斑,其上布满白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白粉变为灰白色或浅褐色,病叶枯黄、皱缩、幼叶常扭曲、干枯,其上可形成黑褐色小点(病菌的闭囊壳)。
2、病原:专性寄生菌,体表寄生,菌丝体附着在植物表面,靠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病原菌菌丝体、闭囊壳、分生孢子,越冬,病枝、叶,温湿度适宜,植物发病,多次再侵染
3、发生条件:高湿度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1OC,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湿度为97%—99%。
(一)月季白粉病(Chineserosepowderymildew)
1、症状: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花萼等。嫩叶皱缩扭曲,上、下两面布满白色粉层,渐渐加厚,呈薄毡状。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成叶感病时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斑。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稍肿大,长出长椭圆形的白斑。花蕾染病时,表面被满白粉,花朵畸型。花蕾不开或仅露出一点花瓣。
2、病原:病原为毡毛单囊菌和蔷薇单囊壳菌(Sphaerothecapannosa)和(Sphaerothecarosae),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白尘粉孢(Oidiumleucoconium)。病部后期出现的小黑点即病菌的闭囊壳,大小90—110μm,附属丝少且短,内生1个子囊,大小80一100×60—75(μm)。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20一27×12—15(μm)。无性态分生孢子成串,椭圆形至腰鼓形,无色,大小23—29×14—16(μm)。毡毛单囊壳菌丝体为毡状,菌落着生部位不变形,子囊孢子6—8个别于蔷薇单囊壳。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翌年,病菌随芽动而开始活动,浸染细嫩部位,产生新的病菌孢子,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露地栽培月季以春季5-6月和秋季9-10月发生较多,温室栽培可周年发生。夜间温度较低(15-16摄氏度),湿度较高(90%-99%)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23-27摄氏度),湿度较低(40%-70%)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小叶、无毛的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芳香族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色品种均易感病。
4、防治方法
(1)改善种植条件,温室要通过透光,降低温度,避免施过多的氮肥,适当多施磷、钾肥。
(2)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减少浸染源。
(3)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喷知好毕施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
(4)硫磺粉常用作温室栽培月季的冬季防治,将硫磺粉在温度为15—30OC熏蒸杀菌效果较好。
(二)其它白粉病
1、丁香白粉病
2、紫薇白粉病
3、秋海棠白粉病
4、风仙花白粉病
5、瓜叶菊白粉病
6、大叶黄杨白粉病
7、黄栌白粉病
二、霜霉病类
1、病菌寄主:霜霉病发生在园林植物中,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草本植物上,极少数发生在木袜渣本植物上。
2、症状:霜霉病菌在寄主的受害部常产生一层霜白色霉层。双子叶植物叶片上造成边缘不很明显的多角形病斑,病斑到后期呈现中央的枯死部分和周围的褪色部分。在禾本科植物上,霜霉病菌随寄主分生组织生长到达地上部分各器官,引起全株的畸形
3、病原: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发病条件为:低温15—20OC左右潮湿的季节,故春秋两季发病较多。(白锈菌也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4、霜霉病与白粉病的区别
(1)霜霉病
①霜霉病的霉层分布在叶片背面。
②病菌霜白色的霉层中不形成黑色小点。
(2)白粉病
①白粉病的霉层多分布在叶片正面。
②病菌灰白色的霉层中常形成黑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
(一)月季霜霉病
1、病状:霜霉病危害叶片、嫩梢、花梗及花。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淡绿色斑纹,后扩大呈黄褐色和紫色,后为灰褐色,边缘色较深,与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最终引起叶片扭曲、畸形。天气潮湿时,在叶背病斑处可见到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小叶往往变黄,有的病斑为紫红色,中心为灰白色,与农药药害及化肥灼伤状相似。新梢和花感染时,病斑与叶片相似,但嫩梢上病斑略显凹陷。严重时,叶萎缩脱落,新梢枯死。
2、病原菌:月季霜霉病是真菌中的一种蔷薇霜霉菌侵染所致(霜霉属病菌PeronosporasporsaBerk)。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在气温低、相对湿度较高、植株表面存有水滴的情况下,病害易发生和蔓延。温室通风不良、植株过密、湿度高和氮肥过多时,病害均严重。该菌只侵染月季
3、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分生孢子侵染,孢子萌发温度1~25℃,最适为18℃,高于21℃萌发率降低,26℃以上完全不萌发,26℃24小时孢子死亡,孢子传播需要100%空气湿度,10~25℃温度,孢子萌发需要有水滴存在,露地栽培多发生在雨季,温室中主要发生在3~4月和9~10月,发生在温室中。苗床中密集、通风不良、多湿、氮肥过多时病重。
4、防治方法:避免高温高湿,减少叶面保湿时间,控制空气湿度,多开窗换气;用倍代森铵;500倍代森锰锌或代森锰喷施防治,但后者容易污染叶片。
(二)菊花霜霉病
病状:叶面病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淡绿色,后黄褐色,叶背霉层较稀,由污白色或黄白色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病叶常皱缩。
三、锈病类
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子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园艺植物的叶片,引起叶枯及叶片早落,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由于在病部产生大量锈状物而得名。
(一)玫瑰锈病
1、症状:玫瑰的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和芽。春天新芽上布满鲜***的粉状物;叶片正面有褪绿的***小斑点,叶背面有***粉堆,后变为黑色粉堆。病叶枯黄早落。
该病可侵染玫瑰的芽、叶片、花托、嫩枝等部位,春季感病的芽呈淡***,芽肿大,病芽陆续枯死。秋季腋芽感病后,少数能长出叶片,冬后枯死。感病叶片正面为浅***不规则病斑,叶背为黑色孢子堆,叶片提早脱落。
2、病原菌:玫瑰锈病的病原菌种类多,国外已知有9种,国内已知有3种(真菌)。为担子菌短尖多孢锈菌[Phragmidiummucronatum(Pers.)Schlecht]和蔷薇多孢锈菌(Phragmidiumrosae-rugosaeKasai)。玫瑰多孢锈菌(Phragmidiumrose-rugosae)。
3、发病规律
(1)病菌以菌丝在芽内越冬,是来年的主要浸染源。
(2)本菌为单主寄生。不同玫瑰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保加利亚红玫瑰、白玫瑰和前苏联香水玫瑰较抗病。
(3)发病适温为24-26摄氏度,降雨多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4)病菌在芽或发病部位越冬。植株4月下旬开始发病,6-8月发病严重。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发病较轻;温暖、多雨或多雾病害发生较严重。
4、防治方法
(1)发现病芽及时摘除并销毁。
(2)发病时喷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喷75%的百菌清800倍液,或喷洒250-300倍液的敌锈钠。
(3)加强管理,降低湿度,注意通风透光或增施钾肥和镁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4)及时清除,烧毁枯枝败叶,减少浸染源。2、一般在6月下旬和8月中旬发病盛期前喷药,每隔8-10天喷1次,连续2-3次。药剂有75%百菌清8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
(二)贴梗海棠锈病
1、症状:叶面最初出现黄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呈橙***或橙红色有光泽的圆形病斑,直径6—7mm,边缘有黄绿色晕圈,其上产生橙***小粒点,后变为黑色。病组织肥厚,略向叶背隆起,其上长出许多黄白色毛状物,最后病斑枯死,在转主寄主桧柏上危害叶片及绿枝。
2、病原菌: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haraeanum,山田胶锈菌G.yamadai。
(1)我国以梨胶锈菌为主,山田胶锈菌仅在个别省发现。二者均为转主寄生菌。
(2)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危害贴梗海棠,缺少夏孢子阶段,冬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铺地柏和翠柏等转主寄主上,这两种锈菌在形态上极相似。
(3)性孢子器发生于叶面表皮下,近圆形或扁烧瓶形,成熟时突破表皮,孔口外露,并伸出许多授精丝。锈子器生于叶部病斑背面或叶柄病斑上,细圆筒形。病菌以菌丝在桧柏等病组织内越冬。
3、防治方法
(1)贴梗海棠种植区周围,避免种植桧柏等转主寄主;
(2)早春冬孢子未萌发前,在桧柏属植物上喷洒石硫合刑或五氯酚钠350倍液,抑制冬孢子萌发;
(3)贴梗海棠展叶后,可喷洒25%粉锈宁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喷洒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
(三)香石竹锈病
1、症状:危害叶和茎部。受侵染的叶片两面及茎上,长有浅红褐色的疱状病斑,长1.5—8mm;病部表皮破裂形成肉桂色夏孢子堆,引起叶片和植株的枯萎死亡,后期形成黑褐色冬孢子堆。
2、病原菌:香石竹单胞锈菌Uromycesdianthi为转主寄生菌,以冬孢子越冬,翌春冬孢子萌发侵染大戟属植物,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再侵染石竹。本病除危害香石竹外,还危害中国石竹和美国石竹。
3、防治方法
(1)及时摘除病叶,秋后彻底清除病残体,以杜绝或减少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2)温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控制湿度。
(3)发病初期喷施代森锰锌、克菌丹等保护性药剂或用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
(四)牡丹(芍药)锈病
1、症状:牡丹(芍药)叶片被侵染后,叶面无明显病斑,或有圆形、不规则形褐色小斑,叶背着生黄褐色小疱斑,破裂露出***粉堆,即夏孢子堆。后期叶背出现丛生或散生的暗褐色、纤细的毛状物,即冬孢子堆,在转主寄主松树上侵染枝干,引起纺锤形***。
2、病原菌
(1)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flaccidum为转主寄生菌。
(2)锈菌以菌丝在松树上越冬,4--6月在松树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锈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到牡丹上侵染危害,并产生夏孢子堆。生长期内夏孢子重复侵染,后期形成冬孢子堆,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松树。
(3)一般于牡丹、芍药开花期后发生。7—8月危害严重。温暖潮湿、多风雨利于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花圃容易发病。
3、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植株要种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段。
(2)秋未清除草本寄主的病株和病残体。
(3)发病期间用15%粉锈宁800倍液喷施。
(五)唐菖蒲锈病
1、症状:叶片两面均可出现橘红色疱斑(夏孢子堆),此后3~6周可环绕夏孢子堆周围产生小而黑的冬孢子堆.
2、病原菌:Uromycestransuersalis(Thuem.)Wint
3、发病规律:病害在16~280C和相对湿度80%~100%时,夏孢子经气流传播造成病害流行。目前尚未发现抗病品种。
4、防治要点:可喷洒苯来特、代森锰锌等药剂。
(六)菊花锈病
1、症状:菊花上可发生以下三种锈病。
黑色锈病:多在叶背形成褐色疱状突起(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后期生黑褐色冬孢子堆。
白色锈病:在叶背产生灰白色至淡褐色疱斑。重病植株整个叶片布满锈斑,导致叶片早枯。
褐色锈病:夏孢子堆多生于叶正面,橙***.长期留于表皮下,以后开孔。
2、病原菌
黑色锈病:PucciniachrysanthemiRoze
白色锈病:PucciniahorianaPHenn
褐色锈病:PhakopsoraartemisiaeHirat
3、发病规律:黑色锈病病菌以冬孢子堆和菌丝在病株上越冬.病菌在16~27oC之间发生侵染,一般冷凉地区发病较多。白色锈病病菌在植株芽内越冬,次年春侵染新长出的幼苗.温暖多雨有利于发病.菊花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4、防治方法
(1)选无病植株作繁殖材料。
(2)种植地要求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壤肥沃,通风透光。植株密度适当,不过量施氮肥。
(3)发现病叶,立即摘除烧毁;开花结束后.清除病株。
(4)发病期间.可喷洒波尔多液、粉锈宁、萎锈灵等药剂.每隔10—15天喷1次;代森锌、百菌清等药剂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四、疫病类
疫病主要是指由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引起的一类病害,主要引起植物花、果、叶部组织的快速坏死和腐烂。高湿是影响病害发生和传播的主要因素。
(一)百合疫病
1、症状:又称脚腐病。主要侵害茎、叶、花、鳞茎。茎部染病初生水浸状褐色腐烂,逐渐向上下扩展,加重茎部腐烂,致植株倒折或枯死;叶片染病,初生水浸状小斑,扩展成灰绿色大斑;花染病呈软腐状;鳞茎染病出现水浸状褐斑,扩展后腐败,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2、病原:病菌属于鞭毛菌亚门的疫霉属真菌寄生疫霉(PhytophthoraparasiticaDast)。菌丝无色无隔膜。不产生吸器,菌丝直接穿入寄主细胞吸收养分。后期产生菌丝和大量孢子囊。孢囊梗大都不分枝,孢子囊顶生单孢,圆形。顶端有***状突起。孢子囊萌发时产生多个椭圆游动孢子。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侵入后引致发病。
(2)病部又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或孢子囊直接萌发进行再侵染。
(3)天气潮湿多雨,尤其是大雨后,排水不良,湿气滞留,有利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出苗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地上部大量出现症状。
4、防治方法
(1)采用高厢深沟或起垄栽培,要求畦面要平,防止积水;发现病株,及早挖除,集中烧毁或深埋。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
(3)使用无病土或对土壤进行消毒,用灭过菌的土装盆
(4)发病初期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1次,防治2—次。
(二)长春花疫病
1、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初期呈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湿度大时产生绵状霉层。严重时花和叶软腐,茎秆曲折***。
2、发生规律:病原菌在病残体中越冬,孢于囊借风雨传播,病害在降雨多,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3、防治方法:用敌菌丹1000倍液3L/m2进行土壤消毒,拔除并销毁中心病株。
(三)大花君子兰疫病
症状:幼苗及成株均发病,多发生在外层叶片的基部。初呈水渍状,渐凹陷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枯黄斑,大小不等,后期叶面和叶背上生有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潮湿条件下,可见粉红色粘稠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堆。
(四)大岩桐疫病
1、症状:叶片产生水渍状暗褐色病斑,向叶柄、茎秆扩展,叶片软腐,形成较大的水渍状凹陷狭窄斑,植株矮化枯萎。严重对球茎凹陷,变成黑褐色软腐,根也变黑。
2、发生规律: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高温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3、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平整土地,避免积水。合理密植.浇水不宜过多,降低土壤含水量。
(五)杜鹃疫霉根腐病
1、症状:根部受害纤细瘦弱,水渍状,皮层脱落呈浅红棕色。上部叶片枯黄萎蔫。
2、发生规律: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靠流水蔓延传播。
3、防治方法:进行土壤消毒,培育无病苗;拔除并销毁中心病株,浇水不宜过多,降低土壤含水量。药剂防治。
(六)非洲菊疫病
1、症状:根颈部症状,受侵染的植株,根颈部表现水渍状,褐色皮层组织腐烂并撕裂,植株上部叶片迅速萎蔫,叶色由绿变为暗紫红色,尔后变为褐色,最后部分或全部叶片枯死。病株地上部极易拔起。
2、病原及发病现状:真菌病害,即由隐地疫霉菌引起的。该菌存活在土壤中,是由土壤传播的病害,简称土传病害,也可由无性繁殖材料带菌传播。病原菌通过植株的幼根或伤口侵入。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圃地发病较重。
3、防治办法
(1)应以预防为主,不在低洼地种植非洲菊,一般地段也要注意排水,适当浅植。
(2)选用无病植株采种,或分株作繁殖材料。
(3)发病重的圃地不要连作非洲菊。可用80%乙磷铝(疫霜灵、三乙磷酸铝)400倍液浇灌土壤,减少或消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七)万寿菊茎腐病
1、症状:茎部受害后变褐色,皱缩,上部叶片枯萎死亡。根和种子受害后腐烂病原菌及发生条件
2、病原:病原菌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靠水流传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园圃发病重。法兰西万寿菊和矮化品种较抗病,非洲型品种最感病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土壤消毒,培育无病苗,拔除并销毁中心病株。药剂防治。
(八)冬珊瑚疫病
1、症状:叶片产生水渍状不规则形褐色病斑,萎蔫***。茎和果实呈水渍状腐烂,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絮状霉层
2、发病条件: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梅雨和秋雨季节发病重
3、防治:用消毒土育苗,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田地种植。药剂防治
(九)马蹄莲根腐病
1、症状:叶片产生浅***条纹斑,变褐软腐,萎蔫枯死
2、发生条件:病原菌在根状茎和病残体中越冬,靠水流传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园发病重。
3、防治方法:进行根状茎消毒,用甲醛浸泡1h(按28.6kg水加0.55kg甲醛)。药剂防治参考黄瓜疫病。
(十)一串红疫病
1、症状:为害叶片。靠近土面的叶片产生椭圆形水渍状暗褐色大斑,有时叶柄基部和茎也变褐腐烂。种子播种的幼苗和扦插繁殖的枝条受害后引起幼苗猝倒和插枝基腐。
(十一)一品红疫病
1、症状:茎花、叶、根均可感病。茎部呈水浸状暗色坏死。木质茎内部变褐坏死。
2、病原:
有两种,属于鞭毛菌亚门的疫霉属真菌
(1)寄生疫霉(PhytophoraparasiticaDast);
(2)烟草疫霉PhytophtharanicotianaeBr***a
3、发病条件
(1)病原菌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8-30℃,要求很高的相对温度和水滴。高温多湿是此病流行的条件。
(2)夏季塑料棚室撤膜后,连续降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2)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扦插繁殖。
(3)地势较低的地,要开深沟筑高畦,以利田间排水。
(4)适当增施磷、钾肥料,使植侏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5)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就要喷药保护,药剂可用25%甲霜灵800-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40%乙磷铝2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粉剂400-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十二)紫罗兰疫病
1、症状:根和茎基部变黑,下部叶变黄,整株枯萎死亡
2、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种子带菌。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危害。园圃湿度大时发病重
3、防治方法:加强水肥管理,拔除并销毁中心病株,适当密植,降低园圃湿度,进行种子处理。药剂防治
购买种植技术光盘、农业图书请到365农业网商城,:,QQ:5,5。

问答拓展:黄芪的病虫害防治

(1)黄芪锈病
主要为害叶片。发生严重时,整株叶片枯死,影响黄芪根部产量。
①识别特征。被害叶片背面生有大量锈菌孢子,常聚集成一堆。锈菌孢子堆周围红褐色至暗褐色。叶面出现***的病斑,逐渐遍布全叶,直至叶片全部枯死。
②发病规律。病菌转主寄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寄生于大戟属植物。但病菌往往能在黄芪芦头部越冬。在黄芪叶片上产生锈孢子堆后,逐渐能产生夏孢子堆,以夏孢子反复侵染为害。该病多在4月下旬发生,7~8月份发病最为严重。
③防治措施。可实行合理密植,加大通风力度;生育期内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原菌侵染机会;在发病初期喷施代森锰锌或敌锈钠800倍液。
(2)黄芪紫纹羽病
该病在黄芪产区均有发生,发病后引起根部腐烂或品质变劣。
①识别特征。主要为害根部。在初期为害须根,逐渐蔓延至主根。病斑初期褐色,最后呈紫褐色,并逐渐由外向内腐烂。烂根的表面由紫色菌素,交织成膜和菌核。病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脱落,最后整株枯死。
②发病规律。一般在高温多湿、地下水位高、土壤质地黏重时易发生。菌核在土壤内可存活3~4年,翌年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侵入肆桥黄芪根部,引春雹迅起发病。一般6月下旬开始发病,7~9月份为害严重。特别是黏重土壤和重茬地黄芪受害更重。
③防治措施。在黄芪收获时清除病根,集中销毁;合理选地,前茬选禾本作物;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用5%石灰乳浇注病穴消毒。
(3)黄芪白粉病
①识别特征。黄芪白粉病在7~8月炎热干旱时发生较普遍。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荚果。发病后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初生白色粉状斑,随后蔓延如覆盖一层白粉,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
②发病规律。病菌产生闭囊壳在发病叶片上越冬。翌年以闭囊壳内的子囊孢子传播。菌丝可在黄芪芽上越冬,翌年也可至病。黄芪白粉病对温度、湿度适应范围广,湿度增大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但空气相对湿度低到25%时,也能萌发。孢子萌发不需要水滴,相反,水滴的存在会使分生孢子吸水过多而使胞壁破裂。同时,干旱往往又降低了寄主表皮细胞的膨压,这对表面寄生并直接侵入的白粉病来说是有利的。所以,黄芪白粉病在温暖季节,又有一定的相对湿度时就会大发生。从每年的5~6月份开始,为害不断加重,9~10月发病率有时可达100%。过于高温干旱或过多的降雨又会减缓白粉病的为害。施肥不足、管理不善、灌溉扒此不及时、土壤缺水或低洼排水不良、环境荫蔽、光照不足等,植株生长衰弱,白粉病发生严重。
③防治技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10~15天喷洒一次;秋季枯萎时,将地上部植株全部清理,集中销毁。
(4)黄芪枯萎病
①识别特征。被害黄芪地上部枝叶发黄,植株萎蔫枯死。发病时黄芪地下部主根顶端或侧根首先发病,然后逐渐向上蔓延。受害的黄芪根部表面粗糙,呈水渍状腐烂,其肉质部红褐色。严重时整个根系发黑腐烂。土壤湿度较大时,在根部产生一层白毛,镜检可见到大量分生孢子。发病规律黄芪枯萎病多始发在5月下旬至6月初,7月以后发生严重,常导致植株成片枯死。地下害虫活动频繁、地势低洼的地块会加剧该病的发生和发展。
②防治方法。选择抗病的品种种植;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用托布津、多菌灵浸种,或在发病初期进行畦面浇灌。
(5)蚜虫
6~8月发生,为害植株上部嫩梢,影响黄芪生长发育。可用40%乐果乳油800~1600倍液防治。
(6)豆荚螟
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幼虫蛀入豆荚为害种子。防治方法:于花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800~16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