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大豆锈病有什么危害 大豆锈病有什么危害和严重性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618 次
大豆锈病有什么危害 大豆锈病有什么危害和严重性

大豆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也是农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大豆锈病却给大豆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大豆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它会对大豆的生长和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我们需要重视大豆锈病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

一、大豆锈病的危害

1.降低产量:大豆锈病会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导致叶片枯黄、萎缩、脱落,进而影响大豆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大豆产量降低。

2.影响品质:大豆锈病会使大豆叶片变得黄褐色,并在叶片上形成一层灰白色的粉状物,影响大豆的品质。

3.传播疫病:大豆锈病是一种传染性病害,病菌可以通过空气、水和工具等途径传播,一旦发生病情,容易蔓延到周围的大豆田,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防治大豆锈病的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抗病的大豆品种,可以降低大豆受病害的风险。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降低大豆受病害的风险。

3.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大豆锈病的病菌可以寄生在田间杂草上,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传播。

4.喷洒药剂:在大豆生长期间,可以适当地喷洒药剂,控制病害的传播。

三、大豆锈病相关问题


1.大豆锈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大豆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2.大豆锈病会影响大豆的哪些方面?

大豆锈病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和产量,同时也会影响大豆的品质。

3.如何预防大豆锈病?

可以采取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喷洒药剂等方法来预防大豆锈病。

4.大豆锈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大豆锈病的传播途径有空气、水和工具等途径。

5.大豆锈病的危害有哪些?

大豆锈病会降低大豆的产量、影响大豆的品质,同时也会传播疫病。

问答拓展:豆角植株为何会发生枯死现象?防治措施是怎样的?

种植的大豆上出现了很多锈斑,由于主题给的信息不详细,也没有图片,所以不能准确诊断是什么病。首先要考虑的是大豆病锈病。也不排除大豆叶霉和炭疽病等疾病。这种病害会在植物的某些部位产生红棕色的斑点,所以团春没有太多经验的种植者也很难区分。如果要进行预防治疗,首先要确诊病例,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产生预防效果。大豆锈病是真菌性病害,危害豆荚的叶、茎、豆荚。发病初期,叶子上分布着小黄白色斑点,逐渐变大,颜色也变棕色,斑点略突出,后期产生红棕色夏季孢子堆,破裂后产生锈状孢子粉。茎和豆荚的发病会产生突出的褐色斑点。特别是豆荚生长中后期,发病严重时,新旧孢子会相互融合握液生锈的褐色斑点。天气变冷后,生锈的颜色孢子群颜色再次变成黑棕色。

大豆叶霉病也是真菌感染的病害,危及大豆角植物的叶、茎、豆荚。一般先发生在桨叶上,由下而上蔓延。发病初期的痣是黄绿色的,以后增加的话,叶子的前后两塌皮耐侧也会出现褐色的斑点,之后扩大,变成石子色。田的湿度高时,病盘上出现了黑色霉菌,尤其是在叶子背面。斑点可以相互联合形成较大的病斑。发生严重的事情时,叶子会提前枯萎。大豆角炭疽病也是真菌性疾病,在茎上多见,但叶、豆荚等部位也有可能感染。发病初期子叶和幼茎均易感染,痣呈紫红色,然后逐渐变成褐色,稍有凹陷,幼苗枯萎死亡。格鲁吉亚叶子的花斑是棕色的,边缘颜色比较暗。豆荚染色瓶的痣是棕色的,有点凹陷。

大豆锈病多发生于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荚果也会受到伤害。叶、茎蔓盐病,初现边缘小黄斑不明显,后中央略突出,逐渐扩张到深***夏季孢子堆中,表皮破裂后红棕色粉末散开。夏天孢子堆或周围出现紫色黑色水泡。有时在叶面或背面会看到一些突出的白色水泡。荚感染疾病,表皮水泡突出(注意:突出的水泡是本病的荚状症状)。表皮破裂后,棕色孢子粉散开。

北方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叶面结露和水滴是锈病孢子发芽和入侵的前提。积温为摄氏15~24度,相对湿度为85%以上。秋播和连作的发病严重。(1)种植抗病品种。(2)合理旋转,清洁电源,减少弊病,月洞夏季。(3)苯甲、硅、丙烯、丙黄菌、菲奥地亚、胺等杀菌剂喷雾防治,部分三唑杀菌剂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应注意。

问答拓展:秋种豆角防锈病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大豆锈病是大豆种植生产中常见的病害,棚房种植和露地种植均有发生,大豆病害主要发生在红豆开花荚收获中后期,大豆是继续开花结果的作物,因此损失时间长,病死率100%,病死率20%左右,对菜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那么大豆病锈病的发病因素是什么呢?该怎么预防呢?今天我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豆荚在整个生长期都可能感染病菌,主要危害叶子,严重的时候也会伤害叶柄和豆荚。叶子感染大豆病锈病,叶子上出现浅***斑点,逐渐变成黄褐色斑点,严重的时候,病夫变成红褐色。叶子枯黄,植物小,荚少,生育期短,最终叶枯,功能丧失,植物衰老死亡。

大豆锈病属于真菌病。***来自大豆角的病残体或掉在田里的孢子堆。病原体可以通过叶子上的陆睁气孔侵入植物,通过风雨、昆虫和灌溉传播,引起频繁的感染。低地、排水不良、大豆角种植密度高、植物长或通风不好,氮肥过多的田地发病严重。昼夜温运漏差大,高湿及仓库内结露时间长容易发病。对病害问题,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治疗互补”的原则,预防大豆病、锈病也要结合农业预防、治疗、药剂防治。

大豆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预防,每隔7~10天放置一次,连续预防2~3次。锈病防治前上述药剂防治都可以,但近年来抗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发病后建议菜农混合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药物,效果比较好,有效期更长,预防治疗效果更好。睾酮或硅溶胶、己唑、乙酰唑、睾早悄岁酮、苯乙醚甲基、职业法官衣克拉唑睾酮、吡唑拉西林酯。

预防大豆病锈病必须做好环境调节,控制好田地或仓库内湿度,最好的预防方法才是预防锈病的重要基础。而且,发病初期要进行药剂预防,才能很好地防止锈病的蔓延。祝豆荚种植者2024年大丰收。豆荚在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感染病菌发病,但从开始到结果,抗性减弱,感化性提高。这种病以侵害叶片为主,发病初期的叶子上出现了退绿黄白色斑点,斑点逐渐增加,直到整个叶子被密密麻麻覆盖。植物矮小,灵水少,生育时间短,最终枯萎死亡。

问答拓展:如何防治大豆锈病?

大豆锈病俗称豆锈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秋大豆产区,且有从南向北蔓延的趋势。大豆锈病属气传、专性寄生病害,发病后一般损失10%~30%,严重的可达50%,早期发病甚至造成绝收。

大豆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柄、茎秆等部位,其中以叶片危害最重。大豆整个生育期均能被感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红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病部渐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单个病斑约1毫米左右,病斑密集时,形成被叶脉限制的坏死斑,病斑表皮破裂,散出很多锈色夏孢子。发病后期,气温下降,可产生黑色冬孢子堆。植株一般先从下部叶片感病,向上蔓延,叶片迅速发黄,并提早脱落。

大豆锈病病原菌在8~25℃均可萌发,在适合的温度条件下,雨量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病害发生的程度。田间湿度及土壤含水量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低洼易涝,湿度大的田块发病严重,排水良好的田块发病轻。同时,因田间湿度大,植株生长差,抗病力减弱,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繁殖,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大豆品种对锈病的感病程度有很大差异。

大豆锈病防治方法包括(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对大豆锈病的抗病性不同,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良种,这是防治大豆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根据各地特点可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常见的抗病品种包括中豆19、油84-87、早春1号等。(2)农业防治:适当调整播种期,一般过早播种病害严重,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在保证成熟的情况下,适当迟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时期,从而减轻大豆锈病危害。合理密植,增加通风透光;采用高畦或垄作,开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3)化学防治:在大豆锈病发生初期可施用药剂进行防治。常用的有15%粉锈灵1500倍液;75%百菌清75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