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赤锈病防治清园
桑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桑树赤锈病成为了威胁桑树健康和产量的重要病害。桑树赤锈病防治清园显得尤为重要。
一、桑树赤锈病的病因
桑树赤锈病是由赤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赤锈菌在潮湿的环境下易于生长繁殖,会感染桑树的叶片、枝干和果实,导致桑树受损和减产。过度施肥和不合理的管理也会加重桑树赤锈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桑树赤锈病的防治
桑树赤锈病的防治需要综合施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及时清理落叶杂草和枯枝败叶,保持桑树周围的环境干燥通风,减少赤锈菌的繁殖和传播。
2.合理施肥,注意植株营养平衡:避免过度施肥或者缺乏某种营养元素,保证桑树的营养平衡,增强桑树的抵御力。
3.使用防治药剂:对于已经感染赤锈菌的桑树,可以使用防治药剂进行喷洒,以减轻病害对桑树的危害。
三、桑树赤锈病防治清园的意义
桑树赤锈病防治清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可以保护桑树的健康和产量,还可以提高桑树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桑树赤锈病防治清园也是一项环保工作,可以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四、桑树赤锈病防治清园相关问题解答
1.桑树赤锈病如何传播?
桑树赤锈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另外也可能通过昆虫传播。
2.如何判断桑树是否感染赤锈菌?
桑树感染赤锈菌后,叶片会出现黄斑、褐斑,甚至出现裂口,同时叶片上会有红色的粉末状物质。
3.桑树赤锈病防治药剂有哪些?
常用的桑树赤锈病防治药剂有敌菌灵、苯酚酞、氢氧化铜等。
4.如何预防桑树赤锈病的发生?
预防桑树赤锈病的发生,需要注意桑树的管理和施肥,保持环境通风透光,避免过度施肥或者缺乏某种营养元素。
5.桑树赤锈病对桑树的危害有哪些?
桑树赤锈病会严重影响桑树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降低桑叶的质量和产量。
问答拓展:桑树赤锈病应该怎样防治?
赤锈病又称赤粉病金桑,是桑树常见芽叶病害,全国桑区均有发生防治方法:①药剂防治:在锈孢段嫌子侵入期到成熟期之前,用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纤仔12.5%速保利可湿粉剂4000~6000倍液;或30%百科乳油3000~5000倍液喷雾,隔7~10天用药一握竖手次,连续2~3次,可达90%以上防效②选育抗病良种,合理剪伐,疏枝透光,可以减轻病害发生程度③人工剥除病芽:在锈孢子成熟飞散前,组织人力,巡视桑园,剥除初次侵染的病芽,集中烧毁,有一定的控病作用
问答拓展:蚕桑叶片易上黑斑是什么原因?
蚕桑叶片易上黑斑的原因
(一)桑褐斑病又称烂叶病。
病原:病原菌初生于叶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成熟后突破叶表皮。
一般在未腐烂的病叶上越冬。
症状:初期为褐色病斑,水渍状,呈芝麻大小的斑点,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三
角形。病斑周围绿色减退变黄,同一病斑在正背面叶面均有,遇到阴湿连绵的天气,
吸收膨胀,有烂叶腊贺情况。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叶片枯黄易脱落。
防治方法:(1)清除病原,如病叶病枝等。(2)栽抗病品种。(3)加强桑园管理,翻埋病叶,实行冬耕,保持桑园通风透光。(4)肥料防治。可以使用无激素成分,而且还对植物的抗病力增强的肥料,比如宴沃产品就不错。
(二)桑赤锈病又称黄狗病。
病原:为锈孢属的真菌。往往在病组织皮下形成菌丝体团块,以后发育成球轮脊派形的
锈子器,隆起泡泡纱状。由淡黄转深,逐渐成熟,最后突破寄生表皮,露出皮面。
症状:本病在温度13-18'C,湿度80%以上易发生,高干桑较多,发病后桑叶局部
变得臃肿,弯曲表现为畸形,叶面出现橙***的病斑,病斑上密布的孢子,孢子随风雨传播,引起再次侵染。
防治方法:(1)发现病叶病枝,及时剪去,立即烧毁。(2)彻底夏伐,消灭病原,防治再侵染。
(三)桑疫病又称细菌病、黑枯病、青枯病、烂头病,、
病原:由假单胞杆菌属的细菌寄生所引起。
症状:一般在7、8月份高温多湿的坏境下发生,来势猛,发病快,也属桑树毁
灭性病害,病菌主要危害新梢和新枝。嫩叶发病后,出现油渍状黄褐色病斑,由小变
大,形成散生性多角形病斑,叶片皱缩。叶脉和叶柄上的病斑纵裂成黑色条状病斑,
发病严重时病株矮化,梢端萎凋枯死。
防治方法:(1)可选用无激素的宴沃产品肥料,提高作物抗病性(2)增施有机肥,特别要注意多施磷钾肥,宴沃磷钾肥,可有效提高作物抗病性。(3)剪去病枝病叶烧毁。
(四)桑干枯病桑干枯病是桑树中较普遍的一种枝干病害。
病原:种类较多,大多为弱寄生菌。常见的有桑平疹干枯病、桑腐皮病和桑枝枯病,病菌分别属于黑团壳属、黑腐皮壳属和壳梭孢属。
症状:因种类不同症状不同,桑平疹干枯病的病原菌在枝条上形成椭圆形大病斑,
病斑呈黄褐色和赤褐色,湿润时呈水肿状,干燥时皱缩凹陷。被害树皮易剥离,表皮
破裂后为黑色,在皮下密生黑色小疹,即病菌的子囊壳,表面比较平滑无突起,2-3厘米处,病斑黑褐色,皮层坏死脱落,显著凹陷,周围发生许多暗野圆黑色小疹。
方法:(1)防止树体创伤,减少病原侵染。(2)病枝要及时烧毁。(3)加强
陪管理,增强树势,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比列。(4)用宴沃水溶肥可以加强作物抗病性
问答拓展:什么是桑赤锈病?
mulberryrust
蒯元璋
桑赤锈病又称金桑,金叶。由桑锈孢锈菌为害桑树芽、叶的病害。
分布和为害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日本、朝鲜和印度。中国的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台湾等广大蚕区均有发生为害。桑树嫩芽、幼叶、新梢和花椹受害时,弯曲呈畸形,桑芽不能萌发,严重时,桑园病叶一片橙***,导致桑园严重减产。
新梢察芦镇的芽、茎叶和花椹患病处局部肥厚、弯曲畸形,出现橙***病斑。芽叶生长停顿,变焦脱落。病斑表面出现多点状,壶形锈孢器,喷出鲜橙***的锈孢子。新梢上病斑出现凹陷斑痕,易于折断。
病因
病原物是桑锈孢锈菌(AecidiummoriBarel.),属担子菌,锈菌目。锈孢子(仅有夏孢子),侵染桑绿色组织,菌丝在表皮下组织细胞间隙内生长。菌丝直径4~6微米,有隔膜,各菌丝细胞内具二核,含有橙***颗粒。菌丝生出吸胞,插入桑组织细胞内摄取养分。吸胞长7~15微米,多数呈圆筒形,也有尖端呈螺旋形或分叉。菌丝生长成束状,平行于表皮层伸展,伸至维管束处的菌丝,不再继续侵入,与维管束平行生长,聚成团块菌丝,组织中的细胞被挤压变形成圆形或扁平多角形,由这些细胞构成包被,或称伪护膜。伪护膜内的团块菌丝分化发育成球形锈子器,锈子器逐渐长大,成熟后隆起突破表皮组织。锈子器直径约150微米,内面底部有锈子梗,无色,顶生连锁状锈孢子。幼小锈孢子无色、圆形,逐渐变鲜橙***,成熟的锈孢子具厚膜,表面附有微小突起,锈孢子大小为11~15×13~18(微米)。当锈子器突破表哗汪皮后,锈孢子从锈子器破口喷出。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以菌丝束在桑树枝条内越冬。中国南方桑树全年有绿叶,可以锈子器和锈孢子越冬条件。长江流域因锈孢子抗寒力弱,一般不能越冬。枝条上病斑多数坏死,为非致病性病斑,只有与枝条十分接近以及叶痕、芽鳞上的病斑才能致病。病斑内菌丝侵入桑芽,次年随桑芽萌动发育,引起桑芽发病。
桑芽初次侵染一般在4月上旬至4月下旬,中国广东气温较高2月份可发病。初次侵染形成的锈孢子飞散到新梢、桑叶、花椹再次侵染,条件适宜时不断引起再侵染。病菌锈孢子形成温度为5~25℃,最适温度13~18℃,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好在锈子器上经常保持一层水膜状湿润。若湿度低于88%时,锈孢子难以形成。锈孢子生存力弱,保持在20℃温度下一个月丧失发芽力,温度更高时,发芽力短期内丧失。温度高于30℃,湿度低于80%,则病害受抑制或骤然停顿。
中国南方温暖地区,以5月至6月和9月至10月为发病高峰;长江流域因秋旱,主要春、夏季4月至6月间发病严重;黄河流域雨季在夏秋季,发病期在4月至9月间。
病害发生与农业措施有密切关系。如新老树混栽、春伐夏伐兼行、收获叶不伐条、留枝留芽或出扦法收获以及留大树无收获的,都造成桑树生育期间树上留有绿叶,给病原侵染留有过渡存续的机会,均易发病。败粗
病害控制
桑赤锈病常采用下列措施进行控制。①剥除初次侵染病芽,控制再次侵染的蔓延,一般在4月上旬至下旬分三次巡查桑园。剥除病芽,清除病源可收显著防治效果。②彻底夏伐,消除病菌在绿色组织内过渡存续的机会,以控制侵染发病。③药剂防治,在初发病桑园用25%湿性粉锈宁粉剂喷药2~3次,可控制发病。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