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淡水鱼苗 淡水鱼苗大全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868 次
淡水鱼苗 淡水鱼苗大全

本篇经验会给农资从业者们刨释一下“淡水鱼苗”的内容进行精细讲授,但愿对各位农资人们有些许帮助,还不赶紧收藏吗!

淡水鱼苗:养殖的必需品

淡水鱼苗是指在淡水环境下孵化出来的小型鱼类。随着人们对水产养殖业的越来越重视,淡水鱼苗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于水产养殖业来说,淡水鱼苗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养殖材料。

淡水鱼苗的特点

淡水鱼苗的特点是体型小、生长快、繁殖能力强。它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能够在相对简单的养殖条件下生长繁殖。淡水鱼苗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是人们日常食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淡水鱼苗的种类

淡水鱼苗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鱼类。常见的淡水鱼苗有鲤鱼、鲫鱼、青鱼、鳙鱼、草鱼、鳊鱼、鳗鱼等。

淡水鱼苗的养殖技巧

1.水质管理

水质是淡水鱼苗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质不好会导致淡水鱼苗生长缓慢、易患病等问题。养殖者应该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调节水温和PH值,保证水质稳定。

2.饲料管理

淡水鱼苗的饲料以及饲喂方法也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淡水鱼苗的饲料以浮游生物和人工饲料为主。养殖者应该根据不同鱼类的需求,掌握饲料的种类和饲喂量,保证淡水鱼苗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

3.水体管理

淡水鱼苗的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养殖者需要定期清理池塘,保持水体的通畅,防止水体污染。

拓展百科知识

鲤鱼(lǐyú):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是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品种。鲤鱼富含营养,是人们经常食用的鱼类之一。

草鱼(cǎoyú):草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草鱼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来源:

1.王敏,丁红莉,张开亚.淡水养殖鱼苗生产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

2.张世奇.淡水鱼苗生产技术及应用[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

拓展好文:《中国水产》:我国水产苗种发展战略研究连载(一)

  水产苗种是水产养殖业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水产良种是水产养殖业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推广应用良种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我国水产苗种产业发展经历了探索、缓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建国前,我国水产苗种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渔业主要以捕捞为主,养殖业完全采用天然苗。建国后,特别是1958年“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成功,改变了我国千百年来依靠捕捞天然苗种进行养殖的历史,并开始建设“四大家鱼”苗种繁育场。

  20世纪50年代为水产苗种产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在此期间共建设“四大家鱼”和鲤鱼苗种繁育场665个,养殖产量徘徊不前,至1960年水产养殖产量只有62万吨,仅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0%。

  20世纪60-70年代,水产苗种生产进入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共建设水产苗种场1582个,部分种类的育苗技术得到了攻克。水产苗种繁育技术的不断突破推动了淡水养殖业的发展,1980年水产养殖产量达到134.5万吨,比1960年增加72.5万吨,20年养殖产量翻了一番,年平均增幅达5.8%。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苗种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水产养殖种类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海水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和海珍品发展;淡水养殖打破以“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鳗鲡、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种类的养殖逐步形成规模化。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养殖等发展迅速。在此期间共建设水产苗种场个,是60-70年代的9倍。2024年海、淡水苗种生产量达到5908亿尾,比1982年(全国渔业统计年鉴首次纳入“鱼苗生产量”指标)增加了近10倍,水产养殖总产量增加了20倍。

  根据全国水产苗种场普查数据,至2024年我国水产苗种场共有个,其中具有孵化生产设施的场8072个(其中淡水苗种场4272个,海水苗种场3800个,海淡水兼营场214个)。我国水产苗种生产总量已达亿尾(只、粒),固定资产总值149.6亿元,从事水产苗种生产的职工人。水产苗种产业成为渔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纳了众多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水产苗种繁育技术的不断突破、水产苗种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水产养殖产量的增长。

  我国水产种、苗繁育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养殖技术快速提高,使水产苗种在数量上,尤其在质量上愈来愈不能适应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苗种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为保证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促进养殖增效、农民增收,自1990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加大了对水产原良种场、苗种繁育场建设的投入,于1998年组织制定并开始实施全国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规划。

  1998年至2024年实施的《渔业良种工程一期建设规划》,国家共投资2.3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达2.72亿元;共完成基本建设项目86个,其中种质资源库1个、原种场23个、良种场42个、苗种繁育场9个、引种中心9个、水产种质检测中心2个。在中央、地方财政的积极支持下,在广大养殖生产者积极努力下,我国水产原良种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形成,良种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水产原良种场187个,其中国家级原良种场29个(含种质资源库1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58个。

  2024年,农业部组织制定了《渔业良种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并在2024、2024两年投资建设了11个原种场、44个良种场、6个苗种繁育场、13个引种保种中心。

  根据《渔业良种工程二期建设规划》,我国水产原良种体系包括四部分:苗种管理体系、生产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以及品种创新体系(即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二期规划新加入)。

  通过“渔业良种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2024年我国水产良种生产能力比1998年增加1倍;良种覆盖率达到了50%,比1998年增长15%,为保护我国优良水产种质资源,提高良种覆盖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十年来,全国共完成了20多种重要水产原良种的保存工作,保存亲本30万尾(单位);年生产良种鱼苗150亿尾,推广面积达到73万公顷,新增社会经济效益约35亿元。

  充足、优质的苗种供应为我国水产养殖业数量上的稳步增长、品质上的逐步提高提供了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