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负泥虫 水稻负泥虫的危害及防治
水稻负泥虫,又称水稻螟虫,是水稻上的一种常见害虫,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会导致叶片黄化、凋萎以及减产等问题。本文将从水稻负泥虫的生长环境、特征、危害、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水稻负泥虫的生长环境
水稻负泥虫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一般在春季到秋季这段时间比较活跃。在气温达到20℃以上,湿度达到70%以上的情况下,水稻负泥虫的发生和繁殖会加速。水稻负泥虫的特征
水稻负泥虫体长约1.2厘米,身体呈淡**,有黑色纵纹和一条黑色横带。它们在水稻叶片上挖掘出长长的白色痕迹,这些痕迹会导致叶片黄化,最终导致凋萎。水稻负泥虫的幼虫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白色的幼虫,另一种是绿色的幼虫。水稻负泥虫的危害
水稻负泥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叶片黄化凋萎:水稻负泥虫在叶片上挖掘出白色的痕迹,导致叶片黄化凋萎。
2.减产:水稻负泥虫会破坏水稻的穗部,导致减产。
3.传播病害:水稻负泥虫还可以传播病害,对水稻的生长产生更大的影响。水稻负泥虫的预防
为了避免水稻负泥虫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清理杂草、病虫害等,保持田间卫生。
2.使用防治药剂:在防治药剂的使用上,应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选用不同的药剂,以避免对水稻的危害。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免疫力,减少水稻负泥虫的发生。水稻负泥虫的治疗
一旦发现水稻负泥虫的危害,我们应该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以免对水稻的产生更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手工捕虫:手工捕虫是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在虫害发生初期采取。
2.使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比较环保的治疗方法,一般可以使用杀虫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3.使用化学防治:如果虫害比较严重,可以使用化学防治药剂,但是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以免对水稻的产生更大的影响。参考资料来源:
1.《水稻负泥虫与防治》
2.《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
3.《水稻负泥虫的生态和防治》
相关拓展:
水稻负泥虫释义:
水稻负泥虫问:水稻负泥虫的为害症状、识别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水稻负泥虫俗称背粪虫、巴巴虫,以幼虫和成虫为害水稻,沿叶脉取食叶肉,造成白色纵痕,重者造成全叶变白,以致破裂、腐烂,造成缺苗,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了水稻负泥虫的为害症状、识别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等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做好该虫害的防治工作。
1、为害症状
水稻负泥虫主要为害水稻,成虫、幼虫均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和一层透明的表皮。被害叶上形成许多白色条斑,严重时全叶乃至全田叶片发白,使水稻生育迟缓、植株矮小,分蘖减少,被害秧苗即使能复活,后期生长和产量也受影响。一般情况减产5%~10%。
2、识别特征
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幼虫为寡足型幼虫,成虫为小甲虫。
2.1成虫体长4~4.5mm,头小黑色,复眼也为黑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至红褐色,略呈钟罩形。鞘翅青蓝色,有金属光泽,一鞘翅上有10条纵横刻点。足**至黄褐色,跗节黑色,体腹面黑色。雌虫腹面突起,雄虫较为平坦。
2.2卵长0.7mm左右,长卵圆形。初产时淡**,伏如渐变暗绿色或灰褐色,将孵化时为黑绿色。
2.3幼虫体长4~6mm,头小黑色,头腹部黄绿到乳白色,体短肥。初孵幼虫体淡**,成熟幼虫黑褐色,腹部背面明显球状隆起,**向上开口,幼虫将粪便堆积在体背上,故称“背屎虫”或“负泥虫”。
2.4蛹体长约4.5mm,体鲜褐色,羽化前鞘翅变红褐色或青色,腹部变黑。蛹外有灰白色棉絮状的茧。
3、发生规律
3.1生活史
在黑龙江省水稻负泥虫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稻田附近的山坡、田埂、沟边、塘边等杂草间或草根下越冬。春季越冬成虫初期先在越冬场所附近李氏禾等禾本科杂草上取食、活动。当直播田秧苗露出水面后,便迁移到秧田产卵繁殖为害。插秧田在插秧后立即扩大到本田。产卵于稻苗叶片上,卵经7~10d孵化出幼虫,继续为害水稻叶片,一般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害最重。幼虫期15d左右,老熟幼虫先除去背上粪便,爬到完好的稻叶上作茧化蛹,蛹期10~14d,7月以后成虫陆续羽化,入秋以后转移到越冬场所准备越冬。成虫在晴天暖和的天气比较活跃,而幼虫怕干燥,多于早晨或傍晚由心叶内上升到叶片上造成许多白色纵痕,严重时全叶变白,以至破裂、腐烂,造成缺苗。一般山区、半山区比平原区稻田发生重;稻苗生育期间阴雨连绵有利于成虫和幼虫的发生缺昌启与为害。
3.2主要习性
①假死性和群集性成虫不仅有假死性,而且还有群集性。在越冬时,成虫常群集在一起,一般数十头集居在一起。
②产卵雌虫通常将卵产于叶正面近叶尖处,少数产在叶背或叶鞘上。通常3~5粒或10余粒堆在一起。
③取食初孵幼虫在常在心叶内取食,稍大后才转移到叶片上为害,然后,沿地下茎钻入泥土中食害稻株须根。
幼虫怕干枯和高温幼虫一般在清晨和傍晚才出现在叶上活动,当阳光猛烈时则隐蔽于背光的一面,或躲在心叶等处。
④背粪幼虫自孵化到化蛹前具有背粪的习性。老熟幼虫才拖去背上粪堆,分泌白色泡沫在稻叶或叶鞘上凝结成茧,并在其内化蛹。
4、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4.1气候越冬成虫活动和为害时间,常因各地差异而不同。在北方越冬成虫通常在6月份才开始恢复活动,待水稻长到3~4片叶时,才转至秧田繁殖为害;而在南方,3~4月份开始恢复活动,4~5月份为害早稻秧田和本田;阴天、小雨天多,有利于负泥虫的发生。
4.2地势负泥虫多发生于山区、半山区,尤其是山谷、山沟里稻田为多,为害重。
4.3天敌负泥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如负泥虫瘿小蜂、负泥虫金小蜂、弓背小蜂、负泥虫瘦姬蜂及桑名驼姬蜂等。
5、迅物防治方法
5.1农业防治消灭越冬成虫冬春结合积肥,铲除路边、沟塘边等处杂草,可以消灭越冬成虫,减轻稻田为害。并在修沟、整路时,注意添堵缝隙,消灭越冬成虫。
适当提早插秧,培育壮秧,可避免水稻负泥虫的为害。
5.2药剂防治插秧后应经常对稻苗进行虫情调查,一旦发现有成虫发生为害,并有加重趋势时,就应进行喷药。如成虫为害不重,但幼虫开始为害并有加重趋势时,亦应进行喷药防治。药剂如下;
①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1500~2250g,加水喷雾;
②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500~2250mL,加水喷雾;
③50%杀螟硫磷乳油,每公顷1125~1500mL,加水喷雾;
④2.5%敌杀死乳油,每公顷300~450mL,加水喷雾;
⑤2.5%功夫乳油,每公顷300~450mL,加水喷雾。喷药前将稻田水排出,喷药1d后再灌水。
问:如何防治水稻负泥虫?水稻负泥虫生活习性
水稻负泥虫,属鞘翅目,负泥甲科。俗称背屎虫、猪屎虫。主要为害水稻、茭白、粟(谷子)、小麦、玉米、李氏禾、芦苇、碱草等。一、水稻负泥虫为害特点
成、幼虫食害叶肉,残留叶脉或一层透明表皮,受害叶上出现白色条斑或全叶发白枯焦,严重时整株枯死。
二、水稻负泥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7~4.6毫米,宽1.6~2.2毫米,头、触角、小盾片黑色,前胸背板、足大部分黄褐色至红褐色,鞘翅青蓝色,具金属光泽,体腹面黑色,头具刻点,触角长达身体之半,前胸背板长大于宽。
小盾片倒梯形,鞘翅上生有纵行刻点10条,两侧近平行。卵长0.7毫米左右,长椭圆形,初产时浅**,后变暗绿至灰褐色。幼虫体长4~6毫米,共4龄;头小,黑褐色,腹背隆起很明显,幼虫孵化后不久,体背上堆积着灰**或墨绿色粪便。蛹长4.5毫米左右,蛹外包有白色棉絮状茧。
三雹灶行、水稻负泥虫生活习性
一年生1代,以成虫在田埂、渠边、塘附近背风向阳处越冬。翌春,越冬成虫先在禾本科杂草上为害,当水稻等秧苗露出水面时,即迁移至水稻上为害,把卵产在叶面近叶尖处,少数产在叶背和叶鞘上,卵聚产,一般2~13粒排成2行;
初孵幼虫多在心叶内为害,后扩展到叶片上,幼虫怕光,源哗喜欢在早晨有露水时为害,晴天中午藏在叶背或心叶上,末龄幼虫把屎堆脱去,分泌出白色泡沫凝成茧后化蛹在茧内。
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幼虫化蛹盛期,以成虫于8月上旬后越冬。雌成虫寿命309~328天,雄虫245~277天。成虫交尾适温16℃~22℃,相对湿度80%,雌性能重复交尾,雄性则不能。第1次交尾时间为9~16时,第2次18~23时,日均温高于15℃开始产卵。
四、水稻负泥虫防治方法
1.幼虫始发后辩闹把田水放干,撒石灰粉,然后把叶上幼虫扫落田中,也可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用苕帚扫除幼虫。
2.药剂防治。幼虫1、2龄阶段喷洒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视虫情防治1次或2次。
问:如果水稻得了泥包虫怎么防治。
在泥包虫(负泥虫)发病前,喷施杀虫剂可以防治。发现后也可以喷施杀虫剂,它是比较好防治的害虫。问:水稻负泥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是()
C
问:水稻负泥虫长什么样子?
形态特征
成兄乱虫体长3.7~4.6毫米,体宽1.6~2.2毫米。头、触角(基携尘链部两节橙红色)、小盾片钢蓝色或接近黑色。前胸背板(除前缘与头同色外)、足大部(基节、胫端及跗节黑色)橙红色。鞘翅辩孙深蓝并带金属光泽。体腹面一般黑色。背面光洁**。头、触角和体腹面被金**毛。头具刻点;头顶后方有一纵凹,触角长度几达体长的1/2。前胸背板长大于宽,前后缘接近平直,两侧前部近于平行,中部以后收狭,基横凹不深,正中央有一短纵沟,横凹前微隆;刻点较密,其凹处更为明显,中纵线有2行排列极不规则的刻点;小盾片倒梯形,表面无刻点。鞘翅两侧缘近平直,肩胛内侧有一浅凹;刻点行整齐,基部和末行刻点较粗大,行距平坦;小盾片刻点行整齐,有3~6个刻点。卵长椭圆形,长约0.7毫米。幼虫近于梨形,背面明显隆起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