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锈病防控项目可行性 条锈病防治工作报告
条锈病防控项目可行性分析
引言
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对小麦等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严重影响。开展条锈病防控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百度seo最新优化规则的角度出发,分析条锈病防控项目的可行性。
条锈病防控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一、市场需求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条锈病的肆虐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开展条锈病防控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二、技术支持
条锈病防控项目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实施。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条锈病防控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三、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同时,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得到了不断完善。这为条锈病防控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四、社会效益
条锈病防控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等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和农民的经济负担。条锈病防控项目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条锈病防控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坚实的技术支持、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具备很高的可行性。
拓展问题
答案: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条锈病防控项目的投入。
答案:条锈病防控项目的实施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条锈病防控项目可以提高小麦等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条锈病防控项目的实施需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利益保护、风险评估等问题,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码困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影响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严重生物灾害,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小麦减产10%-20%,特大流行年份减产可达60%以上,甚至使小麦几乎没有收成。根据菌源数量、天气条件及品种布局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2024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约3000万亩。其中,川西北、陇南、陕南、豫南、新疆大部、宁夏晚熟麦区等地将中等或偏重流行。近期在四川绵阳、湖北十堰、陕西汉中等地调查发现,小麦条锈病已出现较大的中心病团。由于条锈病流行性和传搭山染性极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害繁殖扩散速度非常快。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条锈病将陆续进入发生危害盛期。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将病害防控列入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措施,加强病情监测,采取进行分区防治策略,选用高效药剂品种,及时防治病害流行,确保小麦丰收。(1)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陕西旱地可选用M8003、长武131;旱肥地可选用陕229、陕861;水地可选用陕927、陕160、西农88—1、迟枝念水偃107、植;甘肃可选用天选40、天882、绵阳15、绵阳19、绵阳20;川育9号、川育10号;河北可选用冀麦19号、冀麦26号、冀麦5418、丰抗13号、京优626等;河南可选用豫麦17、郑8329、徐州21、郑891;长江下游可选用扬麦4号、5号。此外中国又育出了一大批抗条锈病新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京冬8号,京核3号(931),京411,冬麦1号,北农白,百农64,郑州8915、941,周麦9号一矮优688系,新宝丰;豫麦35、39,川麦24、25;绵阳25、26,川农麦1号,蜀万41号;冀审石4185,冀麦38、40、41、6021新系(9306);皖麦26、27、28号,早麦5号,滇麦18号、19号、20号,渭麦8号,秦麦12号,西农1376号。春小麦有垦九5号,临麦29、30号,陇春15号,宁春24号,陇春9号,陇春8139,定丰3号,京红8号,科春14,青春26号、533号等。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种群体抗性多样化或异质性来控制锈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和优势小种形成。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选用高效药剂品种:
大力推广以三唑类、烯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进行大田喷药防治,每亩用15%三唑酮粉剂80-100克,或亩用25%烯唑醇粉剂30-40克,或12.5%悬浮剂40毫升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
(2)农业防治
①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②清除自生麦。
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
④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基本措施是因地制宜地种植抗病品种。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能减轻小麦的发病程度。(3)药剂防治在缺少抗病品种或原有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又无接班品种的麦区,需要进行药剂防治。我国先后使用对锈病有效的杀菌剂有敌钠酸、敌锈钠、氟钡制剂、氨基磺酸钙、氟硅脲、萎锈灵、灭菌丹、代森锌等。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
②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667m^2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35g,对水50~80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加强病情监测:
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要按照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密切监测发生情况,认真做好病害的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准确掌握条锈病发生消长动态,根据病情发展变化及时发布预报和防治警报;及时向政府部门及上级业务部门通报病害发生情况,为病害防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采取分区防治策略:
重点要抓好鄂西北、四川盆地、豫南、陕南、重庆、贵州、云南等冬季繁殖区的早期药剂防治,对重点发病田块采取“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提供麦田统防统治,以控制病害的区域扩散蔓延。黄淮海等春季流行区,要加强病情监测,实行达标(病叶率达到5%)时进行喷药防治。陇东南、川西北、宁南、海东等越夏易变区(秋季菌源基地),要采取抗锈良种和药剂拌种,结合停麦改种和适期晚种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问答拓展:酥梨果锈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大家都知道,酥梨商品果对于果子的大小、果形、果面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无论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酥梨的商品率,大小再合适果子果面上有了果锈就成了“下检”果,价格可就差了天地。
我是蒲城果农,种植酥梨多年,对这方面感触很深,完全了解酥梨因为果锈问题对果园收入的影响有多大。
♦应该指出的是,酥梨果面的果锈和梨树的锈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梨锈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幼果和果梗。
叶片起初在叶正面发生橙***,有光泽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的病斑,中部橙***,边缘淡***,最外面有一层黄绿色的晕圈。天气潮湿是,其上溢出淡***黏液。病斑组织逐渐变肥厚,叶片背面隆起,正面微凹陷,在隆起部位长出灰***的毛状物。锈子器成熟后,先端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末。病斑以后逐渐变黑,病叶易脱落。
新梢新梢受害后病部呈橙色,膨大成纺锤状,后期凹陷龟裂易断。
果实受害。幼果初期病斑大体与叶片上的相似。病果生长停滞,往往畸形早落。转主寄主桧柏发病,起初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淡***斑点,后稍隆起。在被害后的翌年3月间,渐次突破表皮露出红褐色或咖啡色的圆锥形角状物,为冬孢子角,在小枝上发生冬孢子角的部位,膨肿较显著。春雨后,冬孢子角吸水膨胀,成为橙***舌状胶质块,干燥时缩成表面有皱纹的污胶物。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类植物的发病部位越冬,春天3月间形成红褐色或咖啡色的圆锥形角状物,即冬孢子角,在梨树发芽、展叶、落花、幼果发育期间,遇降雨吸水膨胀,成为橙***舌状胶质块,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传播至梨树嫩叶、新梢、幼果上造成侵染,冬孢子传播的距离在5000米以内。
锈孢子不能直接为害梨树,而为害转主寄主桧柏等的嫩叶或新梢,并在其上越夏和越冬,到翌春再度形成冬孢子角。梨锈病菌无夏孢子阶段,不发生重复侵染,一年中只有在春季一个短时期内产生担孢子侵害梨树,是典型的单病程病害。
病菌一般侵害幼嫩组圆好肢织,冬孢子发芽最盛期一般在4月中旬,常与梨树盛花期相一致。梨树发芽展叶后雨水多,冬孢子大量萌发,则锈病发生严重。3-4月份雨水多时,梨锈病易发生流行。发病盛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一般中国梨易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病。
♦防治
我务梨树20多年,之前对于梨锈病的认识只限于书本,果园内几乎没发现。可是今年春季在村上的好几家果园都发现了梨锈病,这可能也是一个预警信息,梨锈病的防治措施要提上酥梨病害全面防治的日程了。
农业防治
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在新建梨园时,附近有无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存在,如有且不能清除,则不宜作梨园。
铲除越冬病菌:如梨园近风景区或绿化区,桧柏等转主寄主不能清除时,则应在桧柏树上喷杀菌农药,铲除越冬病菌,减少侵染源。即在3月上中旬(梨树发芽前)对桧柏等转主寄主先剪除病瘿,然后喷布4-5波美度石硫合剂。
加强梨园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①在秋冬季深翻土壤,清除杂草,以便改善橘世梨园卫生条件,同时消灭越冬虫、卵;②结合秋、冬季梨园深耕,每年施一次基肥(以磷、钾肥为主或施有机肥),及时搞好排水和灌溉;③用生石灰涂干(按石灰、水1:3的比例稀释),防止害虫产卵,有虫治虫,无虫防病。
药剂防治
防治方法:掌握在梨树开花前后及幼果期防治。可在谢花3/4时喷药,以后隔15天左右视病情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0-1500倍液或40%氟硅唑8000-倍液或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洒。
酥梨果面形成果锈主要原因于天气和果园日常管理有关。
♦1.花期灾害性天气
春季温度低,或出现倒春寒袜郑,使花期推迟,如遇寒冬的年份,果树来不及进行越冬锻炼,树体的抗逆能力下降,花芽的后期发育受到影响;开花前后的霜冻低温,也会严重损伤花器和幼果。受损的幼果表皮细胞韧性差,果点皮孔的耐涨压力减弱,易引发果锈和霜环锈。
♦2.幼果期喷药不当
保证幼果常态生长,减少外源刺激才能减少果锈。套袋前的药剂选择和喷药技术至关重要,谢花80%时就要喷药保护,免受病虫侵染和外界环境的侵蚀。
药剂选择以安全性好的微乳剂、悬浮剂、水乳剂和水分散粒剂为主,忌用铜制剂、砷硫制剂和粗制代森锰锌类药物,内吸+保护+营养免疫。
喷药要求匀、均、透。压力适中、细喷片、远距离、少刺激、药量要足,不漏喷。花后第一、二遍药务必将红蜘蛛、绿盲蝽、绵蚜、康氏粉蚧彻底控制。套袋前的第三遍药,种类宜少不宜多,避免药剂间交叉反应;含氨基酸的叶面肥应放在套袋后补用。喷药二天后再行套袋,才能减免药物刺激产生果锈。
慎用唑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种类较多,剂型不同,选用不当易造成抑制果个生长和隐性药锈的不良后果。隐性药锈常发生在生长后期的8月中下旬~9月,多雨年份表现更重。三唑类药物安全性好的腈菌唑和苯嘧甲环唑,不抑制生长,无隐形药害,其他唑类杀菌剂应安排在开花前和套袋后适期选用。
♦3.病虫害导致
套袋之前的蚜虫、梨木虱防治不彻底,将虫卵套进袋内,污染果面。
酥梨感染梨锈病、黑星病等也会对果面造成果面果锈的形成和黑星病霉点或病斑。
♦4.套袋质量不合格,套袋操作有误
劣质果袋吸湿性强,疏水性差,遇雨即湿,长期吸附果面,果实长期浸泡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和蒸气浴一样,幼果皮孔发汗撕裂。
套袋操作扎口不严,雨水药水随袋口侵入,袋底的透气孔小而不开张,水积蓄袋中,使果皮细胞角质层龟裂,皮孔果点放大木栓化,成为果锈。阴雨天气是加重果锈发生的重要诱因。
♦5.喷药时机不正确
果园喷药时间随意性太强,部分果农为了自己其他事情,早上树上露水未干就开始喷药;下午喷药,到了傍晚潮气上来的时候还没结束。这些都为果面形成果锈埋下了隐患。
♦6.不重视夏剪,果园密闭,通风透光差
重冬剪,轻夏剪部分果园甚至不夏剪。背上直立枝多,通风透光不畅,套袋后更加剧了树体遮光,密不透风。阴暗潮湿少光照,水锈果锈多而重。
♦7.肥水不合理
7~8月份的膨果肥,目的是膨大果个,但选用高氮肥和含氮量高、激素多的冲施肥,短期速效,爆发力强,使果肉和果皮生长速率不同步,表皮细胞破裂,产生果锈。6月份以后追施纯氮肥越多,果锈发生越重。
大水漫灌,果园湿度大。高温天气,园内蒸发量大,加之果园密闭,大量的水汽聚集在梨果下部,形成水锈,果农俗称“红苕面”,失去商品价值。
♦8.果园有机质含量低,根系不发达,树体营养积累差
不重视培养果园土壤肥力,树势衰弱,根系不发达,养分的缓冲能力弱,地下树上生长不协调,面黄肌瘦,果锈也随之加重。
总结:酥梨果锈除了是因为梨树锈病和不利的天气所致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果园的土壤肥力和田间管理失误。所以果农朋友要在喷药、施肥、浇水、套袋等方面齐抓共管,不可懈怠。另外大力推行果园生草制,可以有效减少因天雨或者浇水过量引起的水锈。
问答拓展:为什么说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控制了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秆锈病、条锈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粉病,玉米的主要病害大斑病、小斑病和丝黑穗病以及马铃薯晚疫病等,部是主要依靠大面积应用抗病品种而得到全面控制的。稻瘟病、稻白叶猜孝陆枯病、小麦白粉病、赤霉病以及多种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害也通过品种防治行慎喊效地遏制了流行。对许多难穗顷以运用农业措施和农药防治的病害,特别是土壤病害、病毒病害以及林木病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径。
抗病育种可以与常规育种结合进行,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投入。抗病品种的防病效能很高,一旦推广使用了抗病品种,就可以代替或减少杀菌剂的使用,大量节省田间防治费用。使用抗病品种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