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发病原因病害症状防治方法打什么.
水稻立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它会导致水稻减产、死亡。本篇文章将围绕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原因、病害症状以及防治方法展开探讨。
一、发病原因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这种真菌会在水稻生长季节中大量繁殖,进入水稻植株,破坏其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水稻减产、死亡。
二、病害症状水稻立枯病的病害症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
1.植株上部叶片开始枯黄,逐渐向下蔓延;
2.叶子上出现***、褐色的斑点,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大面积的坏死;
3.水稻茎秆变黑,逐渐变干,失去生机。
三、防治方法针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如越优1号、云优1号等;
2.在水稻生长季节中,及时清除杂草、病株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
3.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三唑酮、环氧菌酯等,但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4.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四、用户关心的问题水稻感染立枯病后,叶片会出现***或褐色的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大面积的坏死。同时,植株上部叶片开始枯黄,逐渐向下蔓延,茎秆变黑,逐渐变干失去生机。如果发现水稻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针对水稻立枯病,常用的化学农药有三唑酮、环氧菌酯等。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使用过量。另外,不同的水稻品种对化学农药的敏感度不同,因此在选择化学农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
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
2.在水稻生长季节中,及时清除杂草、病株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
3.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五、水稻立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多种,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及时清除杂草、病株等、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等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
参考来源:1.《水稻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
2.《农业植物病理学》;
3.《农业生态学》。
问答拓展:水稻立枯病的病因、症状表现及综合防治技术
立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影响水稻单产,严重时造成全床缺苗、毁苗,影响水稻插秧。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以下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水稻立枯病的病因、症状表现及综合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
1、水稻立枯病病因
水稻立枯病菌一般在土壤中或植物体内越冬,在条件适当的时候侵染稻粒和生长衰弱的秧苗基部脊清。碱性土壤易发病,苗床最低温度在10℃以下,高温在35℃以上时,或气温忽高忽低,也易发病。
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真菌性立枯病,二是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在苗床上两者往往同时发病。
(1)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如低温寡照、气温忽高忽低等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减弱,病毒乘虚侵入,导致发病。
(2)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一般是在秧苗期低温多雨持续时间长和管理措施不当,使幼苗生长细弱,茎叶徒长,根系发育不良,在天气一但骤晴,根系吸收水分满足不了叶片蒸腾需水的要饥耐求,使叶片严重失水,一但天气转晴,秧苗迅速青枯死亡,造成的生理***害(青枯病)。
2、水稻立枯病症状
(1)真菌性立枯病:由于发病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芽腐、基腐和黄枯三种类型。
芽腐:秧苗出土前后就已经发病,芽根变褐,鞘叶上有褐斑或扭曲、腐烂。种子或根有粉红色霉状物,在苗床上呈点块分布。
基腐:多发生在立针至二叶期,病苗心叶枯苗,叶鞘有时有褐斑,根系变黄或变褐,茎的基部逐渐变成灰色,腐烂。用手提苗时,茎与根易拔断,在苗床上呈不规则簇生。
黄枯:病苗多发生在三叶以前,叶片呈淡***,并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病苗较健苗矮小,心叶卷曲,前期早晨叶尖无水珠,后期干枯死亡,在苗床上可成片发生。
(2)生理性立枯病:多发生在三叶以后,发病初期叶片发青,发病中期早晨叶尖无水珠,中午打卷,心叶卷筒状,早晚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秧苗萎蔫而死。用手提苗时可连根拔出,在苗床上成片或成床发病,危害严重。
3、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方法
(1)是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向阳、排灌通畅的地方育苗。
(2)是床土的选择,应选择园田土或上一年没有用过旱田除草剂阿特拉津的旱田土和优质腐熟的农肥,以土与农肥3:1的比例混拌均匀后过筛,施足底肥,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用量,以提高秧苗的抗病能力。
(3)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水稻立枯病的关键。提倡稀播种育壮秧,即每平方米的苗床播种量以干籽计算在250-300克为宜;采用开闭式双膜塑覆盖料软盘育苗技术,以达到苗齐苗壮的目的,当出苗80%以上及时撤去地膜;早通风,早炼苗、炼小苗,控制温湿度,避免秧苗徒长,促进根系发育,使秧苗生长健壮,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保持温度25-30℃,床面不干不浇水,尽量少浇水,以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浇水一般以早上8-9时为宜,不宜用井水直接浇苗,不要大水漫灌,最好采用喷壶浇为好,浇透即可;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期温度保持22-25℃,三叶一心以后温度保持20℃左右,使秧苗逐渐适应外界的气候,增强秧苗的抗逆能力,当外界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可撤去塑料膜。
2.化学防治方法
(1)进行严格种子和床土消毒。种子消毒可用浸种灵、强氯精等药剂浸种。床土消毒可采用多功能水稻(集增肥、调酸、消毒、化控等多功能于一体)水稻壮秧营养剂与营养土混拌均匀,用量按壮秧剂的说明使用,或用25%敌克松50克对水30千克,浇20平方米苗床,使床土pH值控制在4.5-5.5之间。
(2)在苗期进行药剂预防,在秧苗一叶一心期,用35%甲霜灵1克/平方米,15%恶霉灵水剂10毫升/平方米对水2.5千克泼浇苗床,预防立枯病的发生。
(3)当遇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时,一般农民在阴天时不敢通风炼苗此时极易诱发水稻青枯病,因此要给苗床适当的通风换气,可以采取通小风,减烂野春少通风时间的做法,做到晚揭膜,早盖膜,保持床内温度,一但发现病害发生,在发病初期可用35%立枯一次净每袋4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止青立枯病发生和蔓延。
问答拓展:水稻秧田期立枯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俗话说秧好半田谷,现在正值水稻育苗期间,加强水稻苗期田间管理,促使秧苗健壮生长,是水稻获得高产的关键,但在秧田期数灶易发薯戚扮生立枯病,此病一但仔耐发生很难防治,故在防治上应掌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一、水稻立枯病病害症状
1、在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2、在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二、水稻立枯病发病原因
1、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2、一般种子受伤,受冻或催芽时间过长以及生命力差的种子抗逆性弱,病害重。
3、一般苗床土壤粘重、偏碱,以及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均有助于此病发生,尤其苗期施肥、灌水或通风管理措施不当,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三、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2、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生。
3、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消毒处理种子,对秧板进行消毒。稻种在消毒处理前一般要先晒种和选种,然后消毒;
4、秧苗1叶1芯期喷施敌克松等进行预防。
5、加强田间管理,一看到发病株或发病中心即应喷药防治。防治的药剂有敌克松、立枯灵、甲霜恶霉灵等。
问答拓展:水稻立枯病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方法
回答1、症状:出苗前或刚出土时易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成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誉昌弊部生有霉层。2、原因: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3、防治: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可以使用奥力克50ml+大蒜油15ml,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使用1次,连喷2次。
一、水稻立枯病的症状
1、芽腐:该症状一般在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会变成褐色,病芽会扭曲、腐烂而死,种子或芽基部会出现霉层。
2、针腐:该症状一般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会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成褐色,有时叶鞘上还会产生褐斑,病根也会逐渐变为黄褐色。
3、黄枯、青枯:该症状主要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变得枯黄、萎蔫,成穴状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容易被拉断。在天气晴朗时,幼苗会迅速表现出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会出现“打绺”现象。
二、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原因
1、气候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都是导致立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其中低温对于水稻的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的抗病能力会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
2、侵染循环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主要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导致,庆族一般依靠菌丝和后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病残体及土壤中进行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会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侵染危害。
3、秧苗素质
迅启丝核菌和镰刀菌都是水稻立枯病的病源菌,它们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导致秧苗生长弱、抗性降低时,水稻立枯病就会危害秧苗,因此秧苗素质差、生长弱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三、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1、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可以使用奥力克50ml+大蒜油15ml,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每5-7天使用1次,连喷2次即可。如果想要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在进行喷雾时可以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25ml,发病中后期可以使用奥力克青枯立克100ml+大蒜油15ml进行喷雾,3天使用1次,连喷2-3次即可。
2、一定要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3、种植水稻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C时进行,不能盲目抢早,播种密度以300g/m为宜。在实际生产中,大多数种植者会为了节省农膜等生产成本,以及考虑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机等原因加大播种量,要注意播种量不管如何加大都不能超过500g/m。
4、平时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这样可以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发生。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