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组成
茯苓甘草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茯苓、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组成。它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失眠等症状。该方剂的应用历史悠久,被广泛认可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调理方法。
茯苓甘草汤的配方茯苓甘草汤是由茯苓、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这五味中药组成的。具体的配方比例为:
这五味中药相互搭配,具有协同作用,能够起到提高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缓解焦虑等多种作用。
茯苓甘草汤的功效1.补益脾胃:茯苓甘草汤能够增强人体的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调和气血:茯苓甘草汤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促进气血畅通。对于乏力倦怠、失眠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提高免疫力:茯苓甘草汤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对于预防感冒等**有一定的作用。
4.缓解焦虑:茯苓甘草汤能够缓解人体的紧张情绪,改善焦虑、失眠等症状。
茯苓甘草汤的使用方法茯苓甘草汤的使用方法比较简单。将配方中的五味中药放入锅中,加水煎煮30分钟左右,煎煮出的茶汤即可食用。建议每日饮用一次,每次饮用量为100-200毫升。
茯苓甘草汤的注意事项1.茯苓甘草汤不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等**。
2.饮用茯苓甘草汤时不要加入其他药物,以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3.饮用茯苓甘草汤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性食物。
拓展百科知识:茯苓(fúlíng),为松茸科植物茯苓的干燥子实体,主要产于我国南方各地。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安神定志等功效,常被用于中药方剂中。
甘草(gāncǎo),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和茎叶部分,主要产于我国北方、西南和华南地区。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和中止痛等功效,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桂枝(guìzhī),为樟科植物桂树的枝干,主要产于我国江浙一带。桂枝性温、味辛甘,具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和中止痛等功效,常被用于中药方剂中。
生姜(shēngjiāng),为姜科植物生姜的根茎部分,主要产于我国南方地区。生姜性温、味辛,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散寒、化痰止咳等功效,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大枣(dàzǎo),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主要产于我国北方地区。大枣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润肺止咳等功效,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参考来源:《中华本草》
《本草纲目》
拓展好文: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甘汤、茯苓汤
茯苓2两,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生姜3两(切)。
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疝作奔豚。
茯苓桂甘汤(《医学入门》卷四)、茯苓汤(《嵩崖尊生》卷七)。
1.《普济方》;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2.《内台方议》:今此汗出而渴者,为邪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故与茯苓为君而益津和中;甘草为臣辅之;以桂枝为佐,生姜为使,二者之辛而固卫气者也。③《伤寒附翼》:此厥明伤寒发散内邪之汗剂,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药为里症用,故虽重用姜、桂,而以里药名方耳。厥明伤寒,先热者后必厥,先热时必消渴。今厥而心下悸,是下利之源,斯时不热不渴可知矣。因消渴时饮水多,心下之水气不能入心为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肺为水母,肺气不化,则水气不行。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伤寒心悸无汗而不渴者,津液未亏,故也用此方大发其汗。用姜、桂与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药、大枣,是大发其汗。佐甘草者,一以协辛发汗,且恐水渍入胃也。
心下停水:程某,男,年48岁。平素脾气衰弱,常患噫气胃满,消化滞呆之证。后在溽暑季节,贪食瓜果,而患腹泻。服健脾利水之剂,腹泻止,而胸脘满闷异常,逆气上冲,烦躁不宁,头眩欲呕,心下漉漉作水声,四肢逆冷,舌质淡,而苔白腻,脉象沉弦。此为脾不健运,水湿停潴之证。故以扶阳温胃行水之茯苓甘草汤治之。处方:桂枝15g,茯苓24g,生姜15g,甘草3g。连服2剂,而躁烦不作,脘闷消失,冲逆平息,脉象虚软。后以健脾行水之剂,调理而愈。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