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噻唑锌20%的用量(甲基异噻唑啉酮用量)

2024-07-0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568 次
噻唑锌20%的用量(甲基异噻唑啉酮用量)

前几天,有菜农打问,他家的辣椒大量落叶,到底是咋回事,于是我就急忙赶到辣椒地看个究竟,经过查看,原来他们的辣椒感染了疮痂病,辣椒疮痂病到底什么样呢?今天咱们就来认识一下它。辣椒疮痂病又叫细菌性斑点病,俗名落叶瘟。主要发生在叶和茎上,有时也为害果实。辣椒疮痂病是辣椒的一种主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一旦发病,常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落花、落果,严重影响产量,一般发病率20%-30%,重病地可达100%。

一、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可危害叶片、茎和果实等部位。以叶片上发生普遍。

病叶上最初形成水浸状的斑点,后病斑边缘隆起,不规则形,暗褐色,中心淡褐色,使叶片表面粗糙像疮痂,常几个病斑连在一起成大病斑,直径可达6mm,如病斑沿叶脉发生,常使叶片畸形,受害重的叶片,叶缘、叶尖常变黄干枯,破裂,最后脱落。

大家看这张图片,注意发黄的小点,这就是疮痂病的初期症状。

这是叶片背面的症状,也是水浸状的斑点

随着病情发展,病斑扩大为边缘暗褐色,中心淡褐色的大病斑。

这是中期症状的叶片背面,病斑边缘水浸状,暗褐色,中间灰白色。

这时候叶尖,叶缘发病也明显,中间多个小病斑连在一起,成为大病斑。

叶片上布满了病斑,叶片很快脱落,严重时,整株叶片罗光

茎或果柄上发病,开始产生水浸状不规则的条斑,以后变成暗褐色,隆起纵裂,呈疮痂状。

这是茎被害症状,初生黑色或暗褐色隆起的小点,或呈疮痂状。

随着病情扩展,病斑呈长条型,隆起纵裂。

果实被害时,初生黑色或暗褐色隆起的小点,或呈疱疹状,有狭窄的水浸状边缘,逐渐直径扩大为1-3毫米,稍隆起,病斑圆形或长圆形,黑褐色,疮痂状,病斑边缘有裂口,并有水浸状晕环,潮湿时疮痂中间溢出菌脓。

这是果实被害症状,初生淡黄色或暗褐色隆起的小点。

多个病斑连在一块,成为大病斑。

二、病原

  辣椒疮痂病病原菌为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型,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1)形态:杆状菌,两端钝圆,大小(1.0~1.5)微米×(0.6~0.7)微米,具极生单鞭毛,能游动。

(2)特性:发育适温27~30℃,最高40℃,最低5℃,59℃经10分钟致死。

三、侵染循环

病原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来源,也可以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带菌种子可作远距离传播。病菌与植株叶片接触后,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细胞间繁殖,引起表皮组织增厚形成疮痂状,病菌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蔓延。

四、发病原因

1、种子带菌

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表面越冬,为翌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也可以随带病种子作远距离传带到无病地区,因此种子带菌应是造成此病发生的首要原因。

2、环境条件

高温高湿天气有利病害发生,这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高温、高湿的生长条件,客观上促进了病害的进一步重复传播和迅速扩展,为该病最后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3、栽培管理不善

种植稍密,未能及时整枝,大多生长过旺,枝繁叶茂,加之农事操作活动的影响,造成株间叶片的频繁接触摩擦而造成伤口,增加了病害的侵染机会,这也是导致后期病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栽培方式选用适宜的抗病品种。

2、重病田块应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的轮作。

3、种子处理,播种前先把种子在清水中预浸10~12小时后,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5分钟,捞出后播种。也可以先在55℃温水中浸种15分钟,再进行一般浸种,然后催芽播种。

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洁田园,清除枯枝落叶,收获后病残体集中烧毁;培育健壮椒苗,实行合理密植,定植后注意松土,促进根系生长;改善田间通风条件,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控制田间小气候;深沟窄畦栽培,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

5、发病初期,可选用88%水合霉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噻唑锌悬浮剂300倍液,20%噻菌酮悬浮剂10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喹菌酮水剂1000倍液,兑水喷雾,视病情每5-7天喷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