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玉米叶锈病怎么得的 玉米叶片锈病

2024-07-0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093 次
玉米叶锈病怎么得的 玉米叶片锈病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玉米叶锈病却给玉米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玉米叶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它会导致玉米叶片出现黄褐色小点,进而扩大形成黄褐色斑块,最终导致叶片枯死。那么,玉米叶锈病怎么得的呢?

一、玉米叶锈病的病原菌

玉米叶锈病的病原菌是玉米叶锈菌。玉米叶锈菌是一种丝状真菌,它的分生孢子可以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并传播。玉米叶锈病主要通过风、雨和昆虫等途径传播。当玉米叶面湿度达到90%以上,温度在20℃-25℃之间时,玉米叶锈病的发病率最高。

二、玉米叶锈病的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许多抗病品种的玉米,选择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玉米叶锈病的发生。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玉米叶锈病的发生。

3.定期喷药。在玉米生长期内,定期喷洒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叶锈病的发生。

三、玉米叶锈病的危害

玉米叶锈病的危害非常严重,它会导致玉米减产,甚至完全死亡。如果不及时防治,玉米叶锈病还会传播到其他玉米田,形成大面积的病害,给玉米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玉米叶锈病的相关问题

1.玉米叶锈病有哪些危害?答:玉米叶锈病会导致玉米减产,甚至完全死亡。如果不及时防治,还会传播到其他玉米田,形成大面积的病害,给玉米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2.玉米叶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答: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定期喷药等是预防和控制玉米叶锈病的有效措施。

3.玉米叶锈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答:玉米叶锈病主要通过风、雨和昆虫等途径传播。

4.玉米叶锈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答:当玉米叶面湿度达到90%以上,温度在20℃-25℃之间时,玉米叶锈病的发病率最高。

5.如何选择抗病品种的玉米?答:可以通过查看官方推荐的抗病品种名录,或者咨询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玉米。

相关拓展:

问:玉米锈病的发病因素,发病规律,发病症状

玉米锈病多产生在我国华南、西南一带。
主要侵染叶片,病原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夏孢子堆黄褐色。
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
那么,玉米锈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呢?发病规律及发病症状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玉米锈病的发病因素玉米锈病的发生环境环境:温度和湿度条件是影响发病重要的气候因素,玉米普通锈病以温暖高湿天气适于发病,在气温16~23℃,相对湿度时发病重,夏孢子在13~16℃时萌发。
有报道指出夜间温度是影响夏孢子形成的主要因素,8℃和32℃夏孢子形成很少且延迟。
空气湿度对发病影响也很大,多雾天气病重,据试验在20℃时接种夏孢子,再间歇喷雾12小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喷雾6小时,但孢子发芽率两处理无大差异,说明喷雾吵改6小时已满足夏孢子发芽,但难以侵染。
玉米南方锈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加重发病,以27℃适发病,夏孢子以24~28℃萌发,从孢子发芽侵入到产生新的夏孢子约经7~10天。
在全年大多数时间有菌源存在的台湾省,春玉米发病与发病前7天的气温关系密切,秋玉米发病与发病前8~14天的气温密切相关。
玉米锈病发病规律在我国,玉米锈病越冬和初次侵染来源问题尚未完全明确。
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南方各省、自治区,由于冬季气温较高,夏孢子可以在当地越冬,并成为当地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但在甘肃、陕西、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由于冬季寒冷,夏孢子和冬孢子能否安全越冬尚存在争议,且也未发现酢浆草与玉米锈病的初侵染存在联系。
在北方玉米锈病发生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南方玉米锈病菌的夏孢子随季风和气流传播而来的。
普遍渣碰基锈病在相对较低的气温(16~23℃)和经常降雨、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易于发生和流行。
在我国西南山区玉米锈病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普遍发生的。
据国外报道,玉为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也可发生于大刍草上。
实践证明,偏施氮肥有利于玉米锈病的发生。
不同玉米品种和品系对玉米锈病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马齿型较抗病,甜质型玉米则抗病性较差,生育期如谨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较重。
玉米锈病发病症状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
其中普通锈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区,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热带锈病主要分布于美洲,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发生报道。
我国发生的为普通锈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危害较小。
玉米锈病多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但在有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上也可严重染病,使叶片提早枯死,造成较重的损失。
普通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
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毫米,有时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使叶片提早枯死。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玉米锈病的相关信息,希望以上信息可以为大家带来帮助。

问:玉米锈病的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方法是什么?

玉米锈病是一种空气传播的病害,传播速度快。它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在一个小范围内,并传播成广泛的危害。患病的玉米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严重的情核瞎判况下,玉米植株干枯,影响玉米灌浆和成熟期的晚些,秃梢增加,籽粒丰满,导致千粒重下降,最终减产。

一,玉米锈病发病原因

玉米锈病的发生主要受玉米品种、栽培条件、高温、降雨等因素的影响。

(1)常年种植同一品种,抗病性下降,病害严重。

(2)田间地势低洼,种植密度高,通风差,病害严重。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玉米生长旺盛,降低抗逆性,加剧锈病的发生。

(3)温暖神和的气候有利于细菌夏孢子的越冬,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春玉米锈病发病时间为6月,7-8月为高峰期。锈病发生后,病害现场产生的xiaspore(锈色粉)通过气流传播而被感染。玉米拔节期处于多雨高温气候(即温度20~30℃,多云多雨,相对湿度大于95%),有利于锈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玉米锈病的防治

(1)不同玉米品种抗锈性差异明显,应大面积推广抗病杂交种。一般来说,早熟品种易患病改改,而马齿苋品种抗病能力较强。

(2)加强栽培管理。锈病一般在雄性选择期间开始发生,在7月中下旬的雨季爆发。建议及早播种,避免疾病在雨季的流行期,以减少危害,提高产量。二是增加腐肥、磷、钾、微肥的施用,避免氮肥的局部施用,并尽可能及时喷施叶面养分,提高植物抗病性。第三,注意雨后排水减湿,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清除收货后田间茎叶残留植物,减少田间细菌来源。

(3)玉米包衣技术的推广,收获或贮藏时湿度高,种菌量大,播种时不做化学处理,有利于秧苗病害的发生。用种子包衣,或用三唑酮、好立克等药剂包扎种子,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可减少锈病的发生和危害。在6月底和7月初,20%三唑啉酮。43%tebuzolol(40%克),40%。40%、复兴、10%时高交替防治2次。

问:小麦叶锈病的发病因素是怎样的?

叶锈菌侵入寄主的临界温度为10℃,春季到达这一温度的一旬及其前后一旬的30d为临界期。临界期温度回升早晚和雨量多少,是叶锈病能否流行的决定因素。温度回升早且多雨露,叶锈病发展早且重。小麦生长中、后期,以湿度对叶锈病的发生影响较大。小麦抽穗前、后,如果降雨次数多,病害即可流行。同时,由于叶锈菌夏孢子可以在相对湿度高于95%的条件下萌芽。在雨水较少、田间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病害仍有可能流行。

问:mr73玉米介绍?

mr73玉米抗病性好:经接种鉴定,mr73玉米抗叶锈病和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等。综合抗病性好,产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