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草莓黄萎与枯萎区别 草莓黄萎与枯萎区别

2024-07-0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40 次
草莓黄萎与枯萎区别 草莓黄萎与枯萎区别

草莓是一种常见的水果,但是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草莓黄萎和枯萎。虽然这两种***都会导致草莓植株的死亡,但是它们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却有所不同。

草莓黄萎的症状

草莓黄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草莓植株叶片逐渐变黄,最终变成棕色,植株会逐渐枯死。草莓黄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土壤和种子,因此在种植草莓时需要注意土壤的消毒和使用健康的种子。

草莓枯萎的症状

草莓枯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草莓植株的叶片和茎部开始出现水浸状,逐渐变软,最终植株会枯萎死亡。草莓枯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土壤和工具,因此在种植草莓时需要注意工具的消毒和使用健康的土壤。

治疗方法

对于草莓黄萎和枯萎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草莓黄萎,可以使用药剂进行治疗,但是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时间,以免对植株造成伤害。对于草莓枯萎,可以使用消毒土壤和工具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在种植草莓时需要注意草莓的品种选择和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总结

草莓黄萎和枯萎都是常见的草莓病害,虽然它们的症状和传播途径有所不同,但是都会对草莓的生长和产量造成影响。在种植草莓时需要注意病害的预防和治疗,以保证草莓的健康生长。

相关拓展:

问:草莓为什么叶子枯萎

草莓叶子枯萎病症比较多,如下,可参考:
1、根腐病
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往上凋萎,以至枯死,支根在中间开始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根的中心柱呈红色。
2、青枯病
又称细菌性枯萎病,初发病时,茎叶白天萎缩,傍晚恢复,2-3天后凋萎枯死,用手挤压病茎,有浊白色粘液流出,病菌主要随病残株遗留在土中过冬,能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从根部或茎部伤口侵入,草莓连作或菜莓纯孝段连作常易严重发病,甚至造成大批死亡绝收。
3、黄萎病
凡感染此病的植株地上部生长不良,地下根系变成褐色。新长出的幼叶表现畸形,即3片小叶中有1-2片明显变得狭小,呈舟形,表面粗糙无光泽,之后做誉叶缘变褐色向内凋萎甚至枯死。 
4、枯萎病
新生叶变黄绿色,并扭曲成舟形,表面粗糙无光泽。三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叶变小而成畸慎闹形叶,畸形叶多发生在植株的一侧,呈现“半身凋萎”症状。继而下部叶变黄褐色,上部叶自叶缘开始干枯,直至全株死亡。切开被害株根茎、叶柄、果柄横切面,可见维管束褐变。根系减少,根变为黑褐色,甚至腐败,但中心柱不变色。与草莓枯萎病的区别在于黄萎病夏季高温季节不发病,心叶不畸形黄化。
5、生理***害如肥烧根,灼伤等,以上都会引起叶子枯萎的,要分析具体症状才能对症下药,最好发图才能确定是什么情况。

问:草莓枯萎病有什么症状?怎样防治?

草莓滚姿磨枯萎病在我国草莓产区多有发生。主要危害根部,由于根部受害,使植株黄矮严重者植株枯死。

(1)为害症状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发病初期心叶变为黄绿色或***,有的蜷缩呈波状产生畸形叶,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三出复叶中往往有1~2片小叶畸形或者变得狭小而硬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叶片枯黄,最后全株枯死。受害轻的病株症状有时会消失,而被害植株的根冠部、叶柄、果梗维管束都变成褐色至黑褐色。轻病株结果减少。枯萎病与黄萎病症状相近,但枯萎病心叶黄化,蜷缩畸形,且主要发生在高温期。

(2)册穗病原及发病规律草莓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科的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本病菌通过病株和病土传播,主要以菌丝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或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中越冬。病菌随草莓苗的分株、匍匐茎育苗进行传播扩散蔓延,当草莓移栽时,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进行繁殖、生长发育,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并在导管中移动、增殖,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疏导机能而引起萎蔫。连作会加重此病害。

(3)防治方法①大斗选用抗病品种,如新明星、丰香、春香等抗病性较强。②草莓田进行轮作,避免连作,栽植前要进行太阳能土壤消毒。③对草莓苗要进行检疫,建立无病苗圃,苗圃地要进行土壤消毒,秧苗定植前可采用300~500倍液的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浸苗5分钟后再定植。④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集中烧毁。⑤药剂防治。从6月中旬开始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1%申嗪霉素悬浮剂1000~1500倍液,1周左右喷布1次,共喷5~6次。

问:草莓为什么长一长叶子就枯萎了?

草莓叶子枯萎病症比较多,如下,可参考:

1、根腐病

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往上凋萎,以至枯死,支根在中间开始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根的中心柱呈红色。

2、青枯病

又称细菌性枯萎病,初发病时,茎叶白天萎缩,傍晚恢复,2-3天后凋萎枯死,用手挤压病茎,有浊白色粘液流出,病菌主要随病残株遗留在土中过冬,能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从根部或茎部伤口侵入,草莓连作或菜莓连作常易严重发病,甚至造成大批死亡绝收。

3、黄萎病

凡感染此病的植株地上部生长不良,地下根系变成褐色。新长出的幼叶表现畸形,即3片小叶中有1-2片明显变得狭小,呈舟形,表面粗糙无光泽,之后叶缘变褐色向内凋萎甚至枯死。

4、枯萎病

新生叶变黄绿色,并扭曲成舟形,表面粗糙无光泽。三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叶变小而成畸形叶,畸形叶多发生在植株的一侧,呈现“半身凋萎”症状。继而下部叶变黄褐色,上部叶自叶缘开始干枯,直至全株死亡。切开被害株根茎、叶柄、果柄横切面,可见维管束褐变。根系减少,根变为黑褐色,甚至腐败,但中心柱不变色。与草莓枯萎病的区别在于黄萎病夏季高温季节不发病,心叶不畸形黄化。

5、生理***害如肥烧根,灼伤等,以上都会引起叶子枯萎的,要分析具体症状才能对症下药,最好发图才能确定是什么情况。

问:草莓黄萎病如何进行症状识别?


草莓黄萎病为世界性的病害,此病在部分老产区已成为严重的土壤真菌病害,除危害草莓外还危害茄子、番茄、秋葵、甜瓜、黄瓜和棉花等植物。
(1)症状识别开始发病时首先侵染外围叶片、叶柄,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型病斑,从叶缘和叶脉间开始黄褐色萎蔫,干燥时枯死。新叶感病时表现出无生气、绿色、小型化、呈黄绿或灰绿色,卷曲或***,部分小叶畸形。继而从下部叶片开始黄枯状萎蔫直至植株枯死。被害植株叶柄、果梗和根茎横切面可见维管束的部分或全部变褐。根在发病初期无异常,病株死亡后地上部分变成黑褐色腐败。当病株下部叶片变黄褐色时,根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有时在植株的一侧发病,而另一侧健康,呈现所谓“半身枯萎”症状,病株基本不结果或果实不膨大。夏季高温季节不发病。心叶不畸形、黄化,中心柱维管束不变成红褐色。
(2)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株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以厚壁孢子的形式长期生存。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从草莓根部侵入,并在维管束里移动上升扩展引起发病,母株体内病菌还可沿匍匐茎扩展至子株引起子株发病。病菌也可通过灌水、耕作传播。该病为高温型土壤病菌,发病适宜温度为25°C?28°C,土壤过干或过湿都加重发病,低于20°C或高于33°C都不发病。在病田育苗、采苗或在重茬地、茄科黄萎病地定植发病均重。土质黏重、盐碱地、重茬连作、偏施氮肥、生粪烧根、定植伤根、栽植过稀、中午烈日下栽苗、土壤龟裂等情况下发病均重。特别是阴冷天灌水,易引起黄萎病暴发。
(3)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避免重茬。实行与葱蒜等非茄科作物4年以上的轮作,水旱轮作1年有效。高垄栽培铺地膜,定植后选晴天高温时灌水,小水勤灌,保持土面不龟裂。切忌偏施氮肥,忌施生粪,以免烧根。二是栽植前土壤消毒,在7?8月份高温期,土壤翻耕整地后,用塑料膜铺盖地面,增温消毒,可在铺膜前施入氨水或硫酸铵,利用高温挥发的氨气消毒。三是减少病源,杜绝在病园繁殖苗木,在生产园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进行土壤消毒。四是为预防传染可灌药防病,顺行开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3%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96%a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0?60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50?80毫升,然后覆土。隔半个月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