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赫哲族简介 赫哲族简介50字

2024-06-2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085 次
赫哲族简介 赫哲族简介50字

赫哲族简介:从历史到现状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呼玛、塔河、漠河三县,以及较少的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赫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生活方式、语言、信仰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如今,赫哲族已经逐渐走向现代化,但仍保留着许多传统风俗和文化。

赫哲族的历史渊源

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赫哲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赫哲族逐渐**成为两个部落:一个是居住在额尔古纳的“额尔古纳赫哲”,另一个则是居住在呼玛、塔河、漠河地区的“呼玛赫哲”。赫哲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围绕着狩猎和捕鱼展开的,这也是赫哲族一大特色。

赫哲族的文化特色

赫哲族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狩猎和捕鱼

赫哲族的主要生活方式是狩猎和捕鱼。他们信奉“天公将军”和“水神”等自然神灵,认为狩猎和捕鱼是与神灵对抗的过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

2.木刻画

赫哲族的木刻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狩猎和捕鱼的经历、神话传说等内容刻在木板上,然后将其涂上颜色,形成一幅幅形象逼真的画作。

3.赫哲语

赫哲族的语言是赫哲语,属于通古斯语系。赫哲语是赫哲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现今已经编写了赫哲语的字典、语法等相关资料。

赫哲族的现状和发展

赫哲族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赫哲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保护赫哲族的文化遗产,中国**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加强赫哲语的教育、保护赫哲族的传统村落等。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支,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赫哲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中国**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赫哲族的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

1.中国民族志(第二十二卷)

2.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大系(第六卷)

3.黑龙江省志(民族志卷)

相关拓展:

问:赫哲族简介

赫哲族简介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人口超过门巴族。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4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过去曾信仰过萨满教。

  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赫哲族历史

  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凯消迹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隋、唐时期的“黑水”是他们的祖先。过去住北海边,后来南迁。辽、金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元朝时期,隶属于辽阳行达路。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干都司。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而哈部”、“窝集部”、“桥裤瓦尔喀部”、“使犬部”和“萨哈连部”。清朝初年第一次出现“赫哲族”名称。历史上曾因穿鱼皮衣和使犬,而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兼事狩猎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直到20世纪初,赫哲族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发展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烧杀和土匪的劫掠杀戮,加上伤寒、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流行等原因,人口大量死亡,濒于民族灭亡的境地,一度只剩下30O余人。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获得了新生。赫哲族人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同时,他们也开展了多种经营,如农业、养殖业等,其生活已呈现富裕繁荣的景象。

  赫哲族音乐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边疆--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约有一千四百多人口。没有本民族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大多数人通晓汉语,信仰萨满教。

  赫哲人即兴作歌的能力极强,他们的船歌,渔歌,优美舒展,悠扬深长。这首船歌风格豪放,旋律跌宕起伏,抒发了赫哲人劳动之余的欢快心情以及对家乡的爱恋。

  赫哲族礼仪

  赫哲族庆节

  赫哲族婚俗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赫哲族服饰

  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充分说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顽强意志与高度智慧。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盯并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之中。

  赫哲族饮食

  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生食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如果尊贵的客人来了,有一盘冻鱼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鲜美凉爽,现在仍然备受人们的欢迎。

  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也将鱼片和兽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

  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赫哲人叫“他勒卡”,鱼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赫哲族建筑

  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赫哲族习俗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和婴儿泻肚。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汁。

  赫哲族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捕鱼者若家有丧事,到捕鱼场后,须在网滩上架起一堆火,从火上跨过,以熏晦气。捕鱼期间忌说怪话、谎话,否则触犯神灵,空网而归。

  该族笃信“万物有之”之原始宗教观念,对山神、河神、树神等自然之神处处小心敬奉,惟恐不慎得罪而招致灾祸。忌捕杀飞投住室的雀鸟,信其为亡单之魂所变,有飞来投室者是其灵魂要“转世”。若捕杀之,则有**之祸。忌以皮革物陪葬,认为如是则死者亡灵不能**,也不能再转生为人。

问:赫哲族的详细资料

赫哲族民族概况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沛代有人叫他们其中一部落为费雅喀
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
据2024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境内。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赫哲族鱼皮衣
赫**族文化村大门——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那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总会让人想起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称“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中华人好派扒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人口约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佳木斯市友昌郊区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人们常用“棒打樟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锅里来”来描述这里的富庶。勤劳的赫哲人世世代代生息
[]赫哲族追根溯源
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鞨靺,元明清时称女真。赫哲名字的由来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实录》上记载并得以传承。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
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
[]赫哲族衣食住行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赫哲族撮罗安口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辫子草正房和临时的羡郑房屋撮罗安口(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窖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使犬部”。
时代发展至今天,赫哲族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街津口乡,赫哲人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种地、发展旅游事业,过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向着小康迈进。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属于肃慎系统的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与赫哲族的祖先有渊源关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官私文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关于赫哲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为核心,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属黑龙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来到赫哲族分布区居住的蒙古人、汉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较稳定的族体,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在解放前其社会发展尚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十分关心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其社会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得到了超越发展,赫哲族的生活条件已大大改善。
[]赫哲族社会经济
顺治元年(1644)清世祖入山海关前后,曾相继将赫哲族编户收贡,编旗披甲。直到19世纪初叶,从牡丹江至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村,所有赫哲族的22个氏族,都由清廷按其氏族与分布地区行使有效的管辖。在清代,赫哲族与内地及当地各民族的产品交换关系日益发展,赫哲族渔猎的工具也逐渐有所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渐趋分解,至清末已从原始社会末期跨入阶级社会。辛亥革命以后,三江平原开发的速度加快,赫哲族与汉族杂居,渔猎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在**、经济等方面形成与汉族及周围其他各族不可分割的联系。**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对赫哲、鄂伦春等人数较少的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甚至公开推行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更加减少,抗日战争胜利以前,已濒于被灭绝的境地。渔猎经济为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夏捕鱼作粉,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17世纪末,由以物易物转向猎产品大量商品化。20世纪初,猎业衰退,渔业产品大量商品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赫哲族地区解放。当时幸存的赫哲族居民仅有300余人。在人民**实行民族发展政策积极帮助赫哲族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现有人口较1945年增加10倍多。
赫哲族人民原来几乎都是文盲,解放后,人民**不仅积极扶助他们发展渔猎生产和民族贸易,现在,已有部分赫哲族人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还发展了乡镇企业。赫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兴办小学、中学,培养各种专业人材,现在赫哲族中拥有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本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居于全国各民族先进行列,赫哲族地区各村,都设有卫生所、广播站,有的还设有文化站、俱乐部,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不断增加。从地方至中央各级党代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均有赫哲族代表,在赫哲族聚居地区的**中,有赫哲族干部担任县长、乡长等职。赫哲族在中国虽是人口最少的民族,但和各兄弟民族一样享有完全平等的民族权利。
[]赫哲族文化艺术
赫哲族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流传最普遍的“依玛坎”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说唱时,须按**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它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与民间文学的通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泼,通常是老人对儿童讲述,对儿童有启发教育意义。赫哲族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特有乐器称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传,后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衔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新颖别致,格外精彩。赫哲族在不同制品上刺绣、接拼的各种花纹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长期以来,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乌.白辛是解放后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戏剧家。他先后改编创作了20多部歌剧、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影响较大的有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婚礼》,歌剧《好班长》、《焦裕禄》、话剧《黄继光》、《雷锋》等。其中《赫哲人的婚礼》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由赫哲族戏剧家写的第一个反映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历史的剧本。他成功地将“伊玛坎”演唱形式贯穿于全剧,运用于话剧创作,丰富了我国当代戏剧的题材内容,并用民族形式与传统手法相结合,对话剧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
[]赫哲族人民风俗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和婴儿泻肚。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汁。
赫哲族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赫哲族人民婚俗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赫哲族人民食俗
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生食和熟食。生食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如果尊贵的客人来了,有一盘冻鱼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鲜美凉爽,现在仍然备受人们的欢迎。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也将鱼片和瘦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赫哲人叫“他勒卡”;鱼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赫哲族节日庆典
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是一年中饮食最丰盛的日子,家家要摆鱼宴,用当地产的各种鱼类制作各式菜肴,以鲜红、透明的大马哈鱼子制作的菜肴最为鲜美。节日里还必须吃饺子和菜拌生鱼,饮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饭,把剩饭存起来,待到过完春节后再吃。
[]赫哲族宗教信仰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
[]赫哲族名人
韩庚:韩国偶像组合superjunior的中国成员,也是第一个在韩国出道的中国人。作为一名出色的艺人,韩庚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身份,展现着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在韩国乃至全亚洲的各大颁奖典礼他坚持用中文致谢,处处不忘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鉴于韩庚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的出色表现,2024年他在北京区票选时取得第一名的成绩并顺利成为奥运火炬手。现在,全亚洲当红团体SuperJunior推出全新小组-SuperJunior-M,韩庚成为了SuperJunior-M的队长,他将带领着SuperJunior-M的成员们来到他自己的故乡-中国,韩庚不仅是80年代青年积极向上、努力创业的典范,更是中国人、赫哲人走出去又带着荣誉归来的的荣光!
本名:韩庚
国外常用拼写:Hankyung/Hangeng/GengHan
韩文名:&#;&#;
日文名:ハンギョン
生日:1984年2月9日
性别:男
星座:水瓶座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身高:181CM
体重:61kg
血型:B型
民族:赫哲族
所属组合:SuperJunior(简称:SJ或SuJu)(韩文名:&#;&#;&#;&#;&#;)成员
SuperJunior-Mandarin(简称:SJ-M)队长
经纪公司:**Entertainment
出道时间:韩国出道时间(SJ):2024年11月;
中国出道时间(SJ-M):2024年4月8日
官方博客地址:
乌·白辛(1920—1966),赫哲族,吉林永吉人,原名吴宇洪,乌·白辛。当代才华横溢的戏剧家、文学家。白辛早年曾在奉天佛学院学习,后加入沈阳协和剧团。1939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抗战期间创作了《海的召唤》、《南行草》等作乌·白辛品,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强烈不满,充满关爱国主义感情。1945年参加革命,做文艺工作。又随军南下解放湖南、广东,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调到哈尔滨话剧院,开始专业编剧生涯,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先后创作了话剧《黄继光》、《印度来的情人》、《雷锋》、《赫哲人的婚礼》,歌剧《映山红》、《焦裕禄》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等作品。白辛以戏剧、电影创作成就最大。他的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和话剧《赫哲人的婚礼》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代表了白辛戏剧创作的高度和成就。特别是《赫哲人的婚礼》,他成功地把赫哲族“伊玛堪”形式运用于话剧创作,对话剧创作的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当中受**致死,年仅46岁。
毕大川(1938—),赫哲族,黑龙江集贤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毕大川青年时代喜欢体育运动,1959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比赛,获国家运动健将称号。1962年毕大川从吉林大学数学系毕业,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助理研究员,系统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后到联邦德国司图加特大学任客座教授。归国后任航天工业部101所研究室主任,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1988年后,任中国创新公司总。毕大川治学严谨,兢兢业业,主要从事现代控制和软科学的研究、组织工作,成绩显著,其科研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二等奖,国防科工委二等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吴进才:赫哲族一代出色的民歌歌手、**能手和“伊玛堪”演唱家,他说唱的伊玛堪《安徒莫日根》曾获全国优秀民间文学奖。
尤永贵:赫哲族民俗画家,他的作品有100多幅被国内外有关部门收藏。
[]赫哲族的礼仪
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尊老爱幼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
待客礼居住在黑龙江同江、饶河一带的赫哲族,以捕鱼和狩猎为主业,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客人来访,常以凉拌的生鱼待客,先请客人吃一口鱼,表示敬重对方。如果客人不吃,则被认为是失礼。对客人须奉上鱼头,以示尊敬,上桌的鱼菜,总是把鱼头朝着客人。吃菜时,总是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让客人吃。科学实验表明,鱼脑含高蛋白,营养价值高,特别是鲫鱼头更是营养美味。
祈子礼在北方,赫哲族旧时认为,小孩死后,其灵魂先变成麻雀,再转生为人。年逾30岁尚未生育的妇女被视作缺乏转生灵魂的人,须请萨满找魂求子。举行仪式前,求子的妇女应暗中将萨满的帽带或神裙飘带挽上一个结。萨满在神杆前脱神衣时发现此结,便问是谁挽的,该妇女即刻跪在神杆前洒酒许愿、求神赐子。于是萨满击鼓跳神祷告,并命求子者在3至4日之内到萨满家取胎儿灵魂。届时,求子的夫妇携带狍皮或鹿皮制成的“收魂袋”来到萨满家,在炕沿上并肩而坐,萨满的两名助手扶着他们的双肩。萨满在屋内跳神找魂时,夫妇二人中只要有一个双肩抖动,即被认为魂已附体,萨满即放下手中的鼓,拿起收魂袋,向袋内吹一口气。得子后,该夫妇须以牛、马、猪、羊等酬谢神灵。
祭灵礼人死了以后,人们还要举行一些与他或她有关的礼仪,称“祭灵礼”。这是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
赫哲族认为男子死后第七天晚上,女人死后第九天晚上灵魂要回家中。当晚,死者家人将用纸做的衣服、饭菜等,摆放在大门口,并放一碗灰验证鬼魂是否回家。第二天早上,右灰上留有鸡、鸭等动物的印迹,表明灵魂回来过,反之则无。留有何种动物的痕迹表明死者灵魂已依附了该种动物。

问:河南上蔡县河南上蔡县简介

1、上蔡县邮编2、上蔡县属于哪个市3、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邮编4、河南省、上蔡县都有那几个乡镇5、上蔡什么时候不是国家级贫困县6、上蔡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上蔡县邮编

上蔡县邮编是。

上蔡县,隶属河南省驻马店市。地处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市东北部。东与周口市项城市接壤,南与汝南县、平舆县交界,西与西平县、遂平县相连,北与漯河市郾城区、周口市商水县毗邻,总面积1514.22平方千米。2024年,上蔡县总人口154.54万人。有36个民族。截至2024年10月,上蔡县下辖4个街道,13个镇、9个乡。

上蔡县是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无量寺高青萝卜、崇礼红薯、邵店黄姜。

人口

截至2024年11月1日,上蔡县常住人口人。2024年,上蔡县总人口154.54万人。常住人口97.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15万人。出生率10.41%,死亡率7.15%。自然增长率3.26%,城镇化率40.2%。

上蔡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地区。全县有汉族、回族、壮族、苗族、彝族、佤族、土家族、哈尼族、蒙古族、满族、布依族、侗族、傣族、瑶族、拉祜族、黎族、白族、藏族、仫佬族、布朗族、保安族、赫哲族、朝鲜族、畲族、水族、穿青族、傈僳族、**尔族、仡佬族、景颇族、土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毛南族、德昂族、锡伯族共36个民族。

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县总人口的99.84%,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0.16%。人口超过50人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壮族、苗族、彝族、佤族、土家族、哈尼族、蒙古族、满族、布依族、侗族、傣族、瑶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

上蔡县属于哪个市

上蔡县属于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市东北部,东西长60千米,总面积1529平方千米,是一个平原农业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上蔡县是古蔡国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汉相翟方进的故里,海内外蔡氏祖地,重阳文化的发祥地。古蔡八景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1995年被定为历史人文景观旅游开发区。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邮编

上蔡县河南上蔡县,隶属河南省驻马店市。地处河南省东南部河南上蔡县,驻马店市东北部。东与周口市项城市接壤河南上蔡县,南与汝南县、平舆县交界,西与西平县、遂平县相连,北与漯河市郾城区、周口市商水县毗邻,总面积1514.22平方千米。

文化底蕴深厚:

上蔡古为蔡国,是海内外蔡氏祖地、秦丞相李斯故里、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据传上古时期人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上蔡遂成为天下蔡氏祖地。

上蔡历史文物遗址众多,境内河南上蔡县的蔡国故城墙、郭庄楚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光武台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各类文化遗址87处,居河南省文物大县前列,被评选为河南省十大古城之一,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命名为“千年古县”。

上蔡历史上名人辈出,史称“千古一相”的秦丞相李斯、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翟方进以及世称“上蔡先生”的北宋著名理学家谢良佐等均为上蔡人。

河南省、上蔡县都有那几个乡镇

河南省上蔡县辖8个镇、14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黄埠镇、杨集镇、洙湖镇、党店镇、塔桥镇、朱里镇、华陂镇、东洪镇,大路李乡、无量寺乡、邵店乡、五龙乡、杨屯乡、和店乡、蔡沟乡、齐海乡、崇礼乡、韩寨乡、东岸乡、小岳寺乡、西洪乡、百尺乡,蔡都办事处、芦岗办事处、重阳办事处、卧龙办事处。

拓展资料:

上蔡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市东北部,东靠项城,西连西平、遂平,南接汝南、平舆,北临商水、郾城,总面积1529平方公里,耕地165.6万亩。

全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属暖温带季风型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70.7mm),光照适中(年均日照时间2089小时),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5天),四季分明(年均气14.7°C)。

境内有河流10条(另有4条季节性间歇河),分属洪汝河、沙颖河两个水系,皆属淮河流域。

境内交通便利,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城西距京广铁路、107国道26公里,东距106国道40公里,北依漯(河)蚌(埠)铁路55公里,开龚公路、高兰路、商桐路、吴黄路4条省级公路纵贯全境,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乡乡公路交织成网,全县有柏油路面630多公里。

上蔡什么时候不是国家级贫困县

2024年2月26日。上蔡2024年2月26日不是国家级贫困县,2024年2月26日,河南省人民**批准上蔡县退出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上蔡县,隶属河南省驻马店市。地处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市东北部。

上蔡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河南省驻马店市。

驻马店,河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河南中南部,地处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区,位于全国第**地貌台阶上,横跨南阳盆地东缘和淮北平原,处于**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具有**带与暖温带的双重气候特征。

驻马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创世纪活动的核心区域,是轩辕黄帝夫人嫘祖的故乡,是战国时代的兵器制造中心和蔡氏、金氏、**的故里;全市共有森林公园7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自然人文景观较多;驻马店还拥有梁祝故里、秦丞相李斯墓、伏羲画卦亭和战国冶铁遗址、西周蔡国故城、天中山、悟颖塔等人文资源,还有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南海禅寺。

问:56个民族节日大全简介

56个民族节日大全简介

  56个民族节日大全简介1

  1、阿昌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会街节农历九月初十、泼水节农历二月二十九日、撒神农历七月初一、尝新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2、布依族: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

  3、布朗族: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泼火节农历二月十九日。

  4、白族: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日、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渔潭会农历八月十五日、保安族、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5、朝鲜族: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上元节农历正月初五、寒食节农历四月初五、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6、赫哲族:赫哲年农历正月初一。

  7、回族: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8、基诺族:打铁节农历一月、火把节农历六月。

  9、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

  10、德昂族:泼水节农历四月十五日。

  11、东乡族: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12、侗族:芦笙节农历六月至九月、侗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斗牛节农历二月、吃新节农历六月至七月。

  13、独龙族:卡崔哇农历十月中下旬。

  14、俄罗斯族:复活节公历三、四月。

  15、鄂伦春族: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16、鄂温克族:米阔鲁节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17、高山族:新年祭农历十二月。

  18、仡佬族:灯杆节农历正月初一、仡佬节农历三月初三、尝新节农历六、七月。

  19、哈萨克族: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20、拉祜族:库扎节傣历三月、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尝新节傣历十二月。

  21、黎族: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

  22、傈僳族:收获节农历九月、澡塘节农历正月初三、过年节农历正月初一、刀杆节农历二月初八

  23、珞巴族:旭独龙节藏历二月、隆德节藏历四月。

  24、满族:颁金节阴历十一月十三日、庙会农历四月。

  25、景颇族:目脑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26、柯尔克孜族: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诺劳孜农历正月初一。

  27、达斡尔族:春节(阿涅)农历正月初一。

  28、傣族:泼水节傣历六月六日、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

  29、苗族:龙船节农历五月二十四、吃新节农历六月初六、赶秋节农历九月。

  30、仫佬族:依饭节农历十月、后生节农历正月或七月。

  31、纳西族:正月农具会农历正月二十日、三月龙王庙会农历三月十五日、七月骡马会农历七月十五日。

  32、怒族:鲜花节农历三月十五日。

  33、普米族:大过年农历正月初七、大十五节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尝新节农历九月、转山节农历七月十五日。

  34、土家族:过赶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祈禳节农历正月初三、牛王会农历八月初八、擂台会农历二月初二。

  35、土族:火神节农历正月二十九日、端阳农历五月初五。

  36、佤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播种节农历三月十五日、新米节农历七、八月。

  37、**尔族: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努鲁斯节伊斯。兰教历八月十四日。

  38、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39、锡伯族:春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至次年正月初二。

  40、毛南族:庙节农历五月、南瓜节农历九月初九。

  41、蒙古族:蒙古族新年农历正月初一、那达慕大会农历七~八月。

  42、苗族:苗年节农历十月初五、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

  43、门巴族:藏历年藏历正月初一、望果节藏历八月间。

  44、羌族:羌族大年农历正月初一、青苗会农历三月十二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

  45、撒拉族: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46、畲族:分龙节农历五月十五日。

  47、水族:借额节农历九月、卯节农历五、六月。

  48、塔吉克族: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迄脱迄迪尔爱脱节农历三月间。

  49、塔塔尔族:肉孜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50、瑶族: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尝新节农历八、九月。

  51、彝族:歌节农历三月初三、二月八农历二月初八。

  52、裕固族:送年节农历三月初七、春节农历正月初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53、藏族: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藏历年藏历正月初一、望果节藏历八月间、雪顿节藏历七月一日。

  54、壮族: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

  55、哈尼族:十月节农历十月初一、六月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56个民族节日大全简介2

  1、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节等。

  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6、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7、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语的音译借词,**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9、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10、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56个民族节日大全简介3

  汉族节日:

  中国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龙舟、歌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农具交易会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密枝节

  跳芦笙舞、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三月会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热闹的民族节日,时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一般持续15天。新年这天,天刚亮,穿着节日服装的青年男女都要互相拜年,见面要恭祝吉祥如意。盛装的藏族人会到附近的寺庙朝佛,或成群结队地上街唱歌跳舞,但不能到亲友家去做客。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

  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节春,习俗:沐浴、交友

  回族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