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赤锈病有哪些症状 桑锈病病原菌
一、病害症状
桑赤锈病的病害症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叶片上出现红色或橙色的斑点
叶片上出现红色或橙色的斑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斑点上会有一些黑色小点,这是病菌的产生体。当叶片上出现这种斑点时,就意味着叶片已经感染了桑赤锈病。
2.叶片上出现***的小斑点
叶片上出现***的小斑点,大小约为针头大小。这些小斑点是病菌侵入叶片后留下的痕迹,也是病害的早期症状。
3.叶片上出现黄化、脱落
随着病程的发展,感染的叶片会逐渐出现黄化、萎蔫、脱落的现象。当病害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已经对桑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二、病因分析
桑赤锈病是由桑赤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这种病菌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容易滋生繁殖,所以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桑赤锈病的发病率也会相应增加。病菌还可以通过种子、嫩枝、落叶等途径传播,因此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是防治桑赤锈病的重要措施。
三、防治措施
针对桑赤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防治
在种植桑树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同时合理施肥、浇水,增强桑树的抗病能力。在病害高发期还应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病叶。
2.化学防治
对于已经感染桑赤锈病的桑树,可以采用药剂喷洒的方法进行化学防治。常用的药剂包括50%的氧化汞可湿性粉剂、50%的氧化锌可湿性粉剂等。化学防治方法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应谨慎使用。
四、相关问题
1.桑赤锈病是如何传播的?
桑赤锈病可以通过种子、嫩枝、落叶等途径传播。
2.如何预防桑赤锈病的发生?
在种植桑树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同时合理施肥、浇水,增强桑树的抗病能力。在病害高发期还应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病叶。
3.化学防治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化学防治药剂包括50%的氧化汞可湿性粉剂、50%的氧化锌可湿性粉剂等。
4.桑赤锈病的症状有哪些?
桑赤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红色或橙色的斑点、叶片上出现***的小斑点、叶片上出现黄化、脱落等现象。
5.如何清除病株、病叶?
清除病株、病叶可以采取手摘、剪除的方法,也可以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
问答拓展:什么是桑赤锈病?
mulberryrust
蒯元璋
桑赤锈病又称金桑,金叶。由桑锈孢锈菌为害桑树芽、叶的病害。
分布和为害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日本、朝鲜和印度。中国的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台湾等广大蚕区均有发生为害。桑树嫩芽、幼叶、新梢和花椹受害时,弯曲呈畸形,桑芽不能萌发,严重时,桑园病叶一片橙***,导致桑园严重减产。
新梢察芦镇的芽、茎叶和花椹患病处局部肥厚、弯曲畸形,出现橙***病斑。芽叶生长停顿,变焦脱落。病斑表面出现多点状,壶形锈孢器,喷出鲜橙***的锈孢子。新梢上病斑出现凹陷斑痕,易于折断。
病因
病原物是桑锈孢锈菌(AecidiummoriBarel.),属担子菌,锈菌目。锈孢子(仅有夏孢子),侵染桑绿色组织,菌丝在表皮下组织细胞间隙内生长。菌丝直径4~6微米,有隔膜,各菌丝细胞内具二核,含有橙***颗粒。菌丝生出吸胞,插入桑组织细胞内摄取养分。吸胞长7~15微米,多数呈圆筒形,也有尖端呈螺旋形或分叉。菌丝生长成束状,平行于表皮层伸展,伸至维管束处的菌丝,不再继续侵入,与维管束平行生长,聚成团块菌丝,组织中的细胞被挤压变形成圆形或扁平多角形,由这些细胞构成包被,或称伪护膜。伪护膜内的团块菌丝分化发育成球形锈子器,锈子器逐渐长大,成熟后隆起突破表皮组织。锈子器直径约150微米,内面底部有锈子梗,无色,顶生连锁状锈孢子。幼小锈孢子无色、圆形,逐渐变鲜橙***,成熟的锈孢子具厚膜,表面附有微小突起,锈孢子大小为11~15×13~18(微米)。当锈子器突破表哗汪皮后,锈孢子从锈子器破口喷出。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以菌丝束在桑树枝条内越冬。中国南方桑树全年有绿叶,可以锈子器和锈孢子越冬条件。长江流域因锈孢子抗寒力弱,一般不能越冬。枝条上病斑多数坏死,为非致病性病斑,只有与枝条十分接近以及叶痕、芽鳞上的病斑才能致病。病斑内菌丝侵入桑芽,次年随桑芽萌动发育,引起桑芽发病。
桑芽初次侵染一般在4月上旬至4月下旬,中国广东气温较高2月份可发病。初次侵染形成的锈孢子飞散到新梢、桑叶、花椹再次侵染,条件适宜时不断引起再侵染。病菌锈孢子形成温度为5~25℃,最适温度13~18℃,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好在锈子器上经常保持一层水膜状湿润。若湿度低于88%时,锈孢子难以形成。锈孢子生存力弱,保持在20℃温度下一个月丧失发芽力,温度更高时,发芽力短期内丧失。温度高于30℃,湿度低于80%,则病害受抑制或骤然停顿。
中国南方温暖地区,以5月至6月和9月至10月为发病高峰;长江流域因秋旱,主要春、夏季4月至6月间发病严重;黄河流域雨季在夏秋季,发病期在4月至9月间。
病害发生与农业措施有密切关系。如新老树混栽、春伐夏伐兼行、收获叶不伐条、留枝留芽或出扦法收获以及留大树无收获的,都造成桑树生育期间树上留有绿叶,给病原侵染留有过渡存续的机会,均易发病。败粗
病害控制
桑赤锈病常采用下列措施进行控制。①剥除初次侵染病芽,控制再次侵染的蔓延,一般在4月上旬至下旬分三次巡查桑园。剥除病芽,清除病源可收显著防治效果。②彻底夏伐,消除病菌在绿色组织内过渡存续的机会,以控制侵染发病。③药剂防治,在初发病桑园用25%湿性粉锈宁粉剂喷药2~3次,可控制发病。
问答拓展:果桑的主要病害有哪些?
1.桑树萎缩病有黄化型、萎缩型和花叶型三种。以黄化型较多发。(1)病因。此病是由于类菌质体类病毒侵染引起的传染性病害。
(2)症状及发病规律。发病初期少数枝梢嫩叶皱缩、发黄,向反面卷曲,随病势加重腋芽萌发,侧枝细弱,叶形瘦小,节间缩短,尔后逐渐由几型磨根枝条发展到全株。夏伐后重病株弱小枝丛生,密生猫耳状瘦小叶片,逐渐枯死。
发病传染规律:病原存在于树液中,可通过嫁接和虫媒两个途径传染。砧木或接穗带毒时嫁接株均会发病;昆虫媒介传染,主要是菱纹叶蝉和拟菱纹叶蝉两种媒渗迹介昆虫。
(3)防治方法。加强苗木检疫,严防带病苗木流入,同时,发现病树立即挖除,消灭传染源,是防止此病的最根本措施。
2.桑葚菌核病是桑葚最常发生的主要病害。
(1)病因。是由于菌核病病原真菌侵染桑葚引起。
(2)症状。主要症状是造成桑葚非正常性肥大或萎缩、畸形和干瘪,病葚内部形成干硬的菌核。
(3)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借风力传播。在花果期如遇阴雨或高温多湿的不良环境条件时,易发生此病。通风不良、低洼积水和光照不足的果桑园较易发病。
(4)防治方法。一是要加强整枝修剪和除草等桑园卜喊斗管理,增加桑园通透性;二是在花期和幼果期用1000倍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喷布防病。在发病期人工摘除患病桑葚对控制此病的传染蔓延效果显著。
问答拓展:桑树种植有哪些病虫害,如何防治
①加强桑苗检疫,防止病虫害的扩散和传播。②因地制宜选栽抗病、虫性状较强的桑品种。
③开展农业防治。合理密植,改善桑园通风、透光性;加强肥、水管理,腊碧历增施有机肥,不偏施氮肥,适时排灌,秋季合理采叶,增强桑树抗病力;冬耕、剪梢、清除枯枝落叶、整枝修拳,破坏病虫越冬场所;伐条时防止桑萎缩病传播,根部病害桑园进行轮作等措施,都有利于减少病虫为害。
④灯光轮搜诱杀成虫,人工刮卵,捕捉高龄幼虫。
⑤正确使用化慧燃学药剂防治桑树病虫害。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