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多福防小麦纹枯病吗(小麦纹枯病根腐病怎么防治)

2024-04-17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252 次
多福防小麦纹枯病吗(小麦纹枯病根腐病怎么防治)

临近小麦种植时节,我们来了解一下小麦的土传病害的种类、起因与防治,做到有的放矢,确保稳产高产。

(一)小麦土传病害的种类与识别:

小麦土传病害分为三类: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

1.根腐病

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色梭形病斑,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病组织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朽腐。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亡。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图一:小麦发生根腐病

小麦感染根腐病后,茎秆极易折倒,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70-80%。

2.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的识别特征:

(1)烂芽:小麦的芽鞘受害变成褐色,在幼芽阶段造成作物枯死。

(2)病苗:在3-4叶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的病斑。

(3)花秆烂茎:在返青拔节之后,小麦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条件适宜时,在茎秆上出现“眼斑”。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能看见蛛丝状的白色菌丝体,以及类似油菜籽状的黄褐色菌核。

图二:小麦发生纹枯病

小麦发生纹枯病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到50%,甚至个别地块绝产。

3.全蚀病

我们在全蚀病的辨别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根的表面有葡萄菌丝。

(2)分蘖前后:老叶变黄,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

(3)早春:返青迟缓,黄叶和无效分蘖增多或枯死。

(4)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的部分腐烂加重,植株矮化。

(5)抽穗灌浆期:茎基部呈现黑变腐烂更加明显,形成“黑脚”,病部的叶鞘易于剥离,叶鞘内侧和茎基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籽粒瘪瘦。

图三:小麦发生全蚀病

全蚀病所造成的危害是很可怕的,属于小麦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是大片枯死。一般会造成减产20%-30%,严重的在50%以上,甚至绝收。

4.三种土传病害的田间表现区分表:

阶段时期

根腐病

纹枯病

全蚀病

苗期

芽鞘黄褐色或褐色梭形病斑

芽鞘褐色,苗枯死

根变黑腐烂,表面有葡萄菌丝

分蘖期

根茎基部褐变、坏死,有黑色霉状物

叶鞘出现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

分蘖减少,叶黄株弱,严重的枯死

拔节期

根褐变,下部叶片变黄枯死

叶出现中央灰白,边缘浅褐色云纹状病斑,茎秆出现眼斑

根基部1-2节腐烂,植株矮化

抽穗灌浆期

穗褐斑或白穗

枯孕穗或白穗

茎基部腐烂明显,有黑色菌丝层,早枯形成白穗,籽粒不实

整田观察

几簇或成片

几株或成簇

成簇或大片

表一:小麦三种土传病害区分表

(二)土传病害的起因:

1.连作

与禾本科作物连作,土壤残带病菌多所致。禾本科作物的生理机能比较接近,发病环境、病理体质相仿,作物植株病菌携带、传播率增加以及防治效果不理想,造成了土传病害逐年增加、时轻时重、危害加大等情况。

2.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本是一个节约能源、环保、增效的利民工程,但由于部分作物在特殊天气、种子携带等原因情况下,产生病株或规模发病,作物植株上的病原菌在土壤中残留、积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土传病害的发生几率。

3.种子携带

原种及自留种病菌携带,是土传病害发病的一大根源。肉眼及检测设备不能完全鉴别,在适宜的条件下必然导致土传病害的发生,精选种子往往只是一句空话。种衣剂的存在必不可少。

4.种衣剂或拌种剂质量差

种衣(包衣)剂、拌种剂的产品品质存在差别,所带来的防治土传病害的效果必然不同。不仅仅因生产厂家不同产品药效有差异,而且配方、配比的差别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一味在意产品价格,必然得不到防治土传病害药效好的药剂。一般种子自身所带种衣剂,对土传病害的预防表现也不好。

5.施肥不匀、土杂肥携带病菌

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土杂肥不经过高温腐熟,所含病菌带入土中,增加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三)土传病害的防治:

土传病害的防治首先要从根源抓起,斩断病灶,当发现病情,及时果断处理,防止病态扩大。

1.土壤处理

土杂肥的腐熟——虽然农田中使用土杂肥、农家肥越来越少,但还有一些人在使用。使用前要确保腐熟程度高,避免害虫和病菌的带入。

病株秸秆清理——作物收割,病株要及时清理并妥善销毁,防止秸秆还田病菌继续危害。

2.选种、拌种

精选麦种——正规原种或种业公司的一代种子,以及自留种经过田间的挑选以后均可。拌种前最好进行筛选,把杂草种子及病粒、弱粒过滤出来,能有效遏制土传病害的爆发。

选择药剂——因近几年土传病害的病菌传播基数加大,劳动人民还没有认识到病株秸秆还田的危害,建议选择市面优秀配方:戊唑醇+吡虫啉、噻虫嗪+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等各种配比的药剂。实现对种带、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一并防治。

高效拌种——种衣剂以悬乳剂、粉剂居多,二次稀释到要求倍数,晃匀以后利用拌种机匀速拌种,看药剂在麦种上分布均匀后,放阴凉处晾干(24小时以上),但不宜搁置太久。

3.药剂灌根

土传病害严重地块,小麦返青后拔节前,每亩可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3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克,对准茎基部喷淋施药。要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用足水量,尽量使药液流到植株基部,隔7~10天再喷一次。小麦开花初期,每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多福合剂100克加水喷雾,也可选用丙环唑,或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烯唑醇半量复配喷雾防治,控制叶部病害发展或防止黑胚粒形成。另外添加噁霉灵混用防治小麦土传病害,有与众不同的效果,大家可以尝试。

(四)注意事项:

土传病害的防治在于防,病情只能去控制,而不能治愈。除去按照防治步骤有效预防外,还要注意以下情况,把握细节处理,避免危害加大。

重灾地块提前预防,无需看天看病,把根苗养壮,从根源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几率,避免再次病害减产、恶性循环。

3.处理有病植株,避免再犯

病灾严重地块,病株要及时清理并销毁,不能秸秆还田、植株携带病菌再次危害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