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的夏天 牵牛的夏天演员介绍
蜗牛的夏天
蜗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农田害虫,夏季是蜗牛数量最多的时期。蜗牛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农民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地控制蜗牛的数量,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蜗牛的生命周期
蜗牛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在夏季,蜗牛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每天可以产卵数十粒。控制蜗牛的数量需要在蜗牛卵孵化之前采取措施。
蜗牛的防治措施
1.清除杂草
蜗牛通常喜欢在杂草丛生的地方繁殖,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可以有效地减少蜗牛的数量。
2.覆盖农膜
在农田里覆盖农膜可以减少蜗牛的数量。农膜可以让蜗牛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从而减少它们的繁殖。
3.喷洒杀虫剂
喷洒杀虫剂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蜗牛的数量。需要注意的是,杀虫剂的使用要遵循安全使用的原则,避免对人和农作物造成危害。
蜗牛的夏天拓展百科知识
蜗牛(wōniú),属于柄眼目,是一种软体动物,其体内没有骨骼,外壳为贝壳。蜗牛是一种常见的食用动物和观赏动物。蜗牛的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成分,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物。同时,蜗牛在医药方面也有一定的用途,可以用来治疗一些消化系统**。
蜗牛的繁殖方式:蜗牛是雌雄异体动物,繁殖方式为**繁殖。蜗牛的**通常在夜间进行,**后产生的卵会在土中孵化,成为幼虫。
蜗牛的危害:蜗牛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大量的蜗牛会导致农作物死亡或减产。同时,蜗牛也是一种中间宿主,会传播一些寄生虫,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
参考来源:
《农业害虫与防治》
《农业生产技术大全》
相关问答拓展:
1、小蜗牛的避暑方法?
蜗牛会在夏天时蜷缩在壳内,大多数蜗牛都很喜欢呆在阴湿的环境里。当高温**的夏天来临时,蜗牛的身体表面会分泌一层黏液,用来封闭身上的硬壳。它会把身体蜷缩在壳内进行避暑。
像生活在非洲大沙漠里的蜗牛,夏天它们会缩进自己的硬壳内,然后钻入沙砾中进行“夏眠”,以此度过整个夏天。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秋天了!快去采几个蘑菇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冬天了!你就待在家里过冬吧。”
3、蜗牛爬过为什么会留下液体?
蜗牛的足上生有一种腺体,叫做足腺。足腺能分泌出一种很粘液痕迹。这种粘液痕迹乾了以后,就会形成一条闪闪发光的涎线。蜗牛黏液的作用:
1.蜗牛是软体动物,腹足柔嫩。爬行中蜗牛腹足会分泌黏液,避免腹足肌肉与地面直接摩擦而受伤,黏液起到隔垫作用,保护腹足;同时黏液的湿滑性有助蜗牛爬行。如蜗牛在刀刃上爬行,在粗造表面上爬行分泌黏液较多,都表明黏液有保护腹足、有助爬行的作用。
2.蜗牛内部结构图显示颈背有粘液腺。蜗牛的皮肤不像哺乳动物具有锁水的角质层。因为缺少了角质层,体内的水分容易透过皮肤蒸散出来,一旦失水过多,蜗牛容易“失水身亡”。当蜗牛软件伸出壳外时,在皮肤上覆盖一层黏液,因浓稠的黏液密度较大,不易蒸散,进而也减缓体内水份的散失。所以蜗牛黏液具有降低水分的散失、润湿皮肤的作用。3.冬寒夏热,蜗牛冬、夏眠时,腹足分泌的黏液,变干后封堵壳口,像一道密封门帘;目的就是隔热保温,安全度过冬、夏季。蜗牛的黏液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
4、蜗牛是什么季节出现的?
春夏季节
蜗牛一般在春夏季节出现。蜗牛在冬季和秋季会躲在泥土深处,而且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适宜蜗牛生存的温度为16~30℃。
蜗牛是陆生贝壳类软体动物,从旷古遥远的年**始,蜗牛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
1、按蜗牛的习性,一般是晚上11、12点左右活动吃东西,但是如果你给它们**,过段时间它们也会出来活动的。2、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没,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最适合环境:温度16~30℃(23~30℃时,生长发育最快);空气湿度60%~90%;饲养土湿度40%左右;pH为5~7。当温度低于15℃,高于33℃时休眠,低于5℃或高于40℃,则可能被冻死或热死。
5、蜗牛三月会出现吗?
蜗牛1年繁殖1代,4~5月间产卵,在5月~11月这段时期活动猖獗。7月进入夏季,南方频繁下雨,蜗牛的活动越来越活跃;北方干旱,蜗牛在植物的根部或者附近土层下方蛰伏,旱季之后再次大量出动。
拓展好文:提醒!大雨过后遍地爬的这种大蜗牛千万别碰,有人摸了后发烧到40度!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最近,进入雨季,各地雨水繁多。一场大雨过后,马路或者公园的草丛边,就出现了一群气定神闲的大蜗牛!
可有人却觉得它很萌,蹲在路边逗它玩,甚至还有老师觉得“机会难得”,赶紧布置观察蜗牛的作业。但有人却因为摸了摸这种大蜗牛,导致发烧到40度。
提醒!
大雨过后遍地爬的这种大蜗牛千万别碰
雨后出没的这种大蜗牛,名副其实,叫非洲大蜗牛,又称褐云玛瑙螺(没错,蜗牛和螺其实属于同一家族)。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蜗牛,老家在非洲东部。在国内,厦门大学是有文字记载中国最早发现非洲大蜗牛的地点。
20世纪上半叶,一位华侨从新加坡运回中国的植物中,无意夹带了非洲大蜗牛的卵和幼螺,此后大蜗牛开始在厦门繁殖,并进一步传播到其他地区,成为了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这种“巨兽”吃起东西毫不含糊,各种蔬菜、农作物、植物,田里的树上的,统统一扫光,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它已经被我国列为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①
更可怕的是,生在野外的非洲大蜗牛非常脏!
它们的黏液或粪便里,可能携带很多寄生虫和病原菌,尤其是广州管圆线虫,这种虫会导致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等**。
小孩子免疫力低,如果好奇去摸非洲大蜗牛,更容易中招!广州管圆线虫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人体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脑膜炎。
除了非洲大蜗牛,福寿螺、蛞蝓(即鼻涕虫)也是广州管圆线虫喜欢的中间宿主,它们的终宿主则是老鼠。
所以,我们在路上看到非洲大蜗牛,千万不要摸,不要去踩,更不要捡回家吃!
医生提醒:夏季一定要防六条虫!
寄生虫之所以能进人体内,大都是因为人们这张贪吃的嘴。多位专家在2024年6月3日健康时报一篇文章中提出忠告:夏季防好六条虫!②
1.醉蟹——肺吸虫
随着醉蟹入口,肺吸虫也堂而皇之地进入肺里。“宁波市每年都会查出60~80例肺吸虫病,其中大部分是吃醉蟹、醉虾导致的。”宁波市**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所张劼楠介绍。
张劼楠说,肺本身比较娇气,里面有了寄生虫,除了常见的咳嗽、胸痛、有胸腔积液等,如果任其游走到大脑,会有癫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②
2.生鱼——肝吸虫
鱼类最容易被肝吸虫感染而传染给人,在**、韩国、法国等27个沿海国家都曾有爆发肝吸虫病,仅**就曾报告过3万多病例。我国广东省是肝吸虫病的高发地。据广东省卫生厅**预防控制处的数据显示,仅在1990年至2024年间,广东约500万居民感染肝吸虫病。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营养科卞华伟介绍,肝吸虫虫体大小为5~10毫米,而人的肝脏约两个手掌大小,不及时排虫,肝脏就会挤满肝吸虫,多则数百条甚至上千条。肝脏内的肝吸虫会影响肝脏正常工作,出现肝区不适、腹胀等症状,严重了还会变成肝硬化。②
3.嫩牛排——牛带绦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营养科高键介绍,牛肉是最不应该生吃或嫩吃的,牛身上有许多人畜共生的寄生虫和病菌,而牛带绦虫以人为其惟一终宿主。现在不少人应酬时为了显示自己“洋派”,牛排要五六成熟,或干脆点价格昂贵能生吃的牛肉,万一感染了牛带绦虫真是得不偿失。②
特别是从菜场、超市买回的牛肉,自己做牛排时一定不要贪图尝鲜,完全做熟了再吃。
4.螺蛳——管圆线虫
看着各个海鲜大排档上种类繁多的螺,北京友谊**北京热带病研究所研究员郭增柱隐隐担心。
广州管圆线虫并不仅仅藏身在福寿螺体内!早在2024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詹希美教授就做了对东风螺的调查,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比例高达27%,最多的一只携带了622条广州管圆线虫。②
这条虫子很凶猛,发病迅速,一进体内就直奔人体司令部的神经系统,除了出现恶心、呕吐等,严重的会发生休克、狂躁甚至死亡。
5.涮锅——弓形虫
“来我们科看弓形虫感染的**或**比较多,再就是吃涮锅后的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感染科朱丽影介绍,弓形虫病最会隐藏,除了接触过猫狗,最多的原因就是涮火锅一味追求鲜嫩口感,肉片入锅蘸蘸热水就出来,真是名副其实的“涮”。②
正常人感染弓形虫绝大多数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只有少数人初次感染(或称原发性感染)时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头痛、肌肉关节痛和腹痛,几天或数周后随着人体产生免疫力,症状消失。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或有严重免疫缺陷的**,弓形虫感染便会转为急性或亚急性感染,这时才会表现出**,有的甚至发生严重的后果。
6.鳝鱼——颚口线虫
“曾有个女性患者,因皮肤**、红肿,怀疑是荨麻疹,对症下药后,却总不见效,后来,皮肤看上去就像一幅‘地图’,血常规检查后发现,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上升,医生怀疑是感染了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是颚口线虫感染。追溯源头,发现是因为吃了爆炒鳝鱼。”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消化内科袁正丽说,除皮肤上的表现外,感染此虫后,有的还会有低烧的表现。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课题,为追踪颚口线虫的,他们曾采购了10斤黄鳝,然后解剖分离,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平均每斤黄鳝体内居然有25条颚口线虫。
除了在皮肤游走外,幼虫还可能会“流窜”到内脏,到达肺部,引起咳嗽、胸痛等;如果钻入眼睛,可能会引起感染,甚至失明;最可怕的是,如果幼虫钻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引起颅内感染、颅内高压,有生命危险。②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