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南瓜种植技术
这一篇文章解释一下“大棚南瓜种植技术”的内容进行阐述,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大棚种植南瓜需要翻土、除草等,并在种植过程中控制距离。使用腐熟的粪便进行灌溉和追肥,并管理温室内的温度范围。
最高温度不得超过32,最低温度不得低于10。温室内种植的南瓜侧蔓不能留下,应及时清除。
土壤深翻,土壤拌匀。3月中旬,壮苗在温室内定植。
幼苗覆土,逐行栽植,控制播种间距。同时进行中耕除草工作,促进根系发育,避免土壤养分浪费。
南瓜生长正常,没有任何异常。其实不需要补水,但是肥料还是要施的。
大棚种植南瓜时,通常使用腐熟的粪便,也可以使用专业的营养肥料。灌溉前肥料必须稀释。
在温室里种植南瓜,在温度管理方面更加方便。南瓜定植后2-3天闭棚,棚内温度控制在25-30之间,不超过32、
夜间温度不应低于10,建议保持在12至15之间。阴雨寒冷天气,应采取控温措施。
南瓜藤拉完后,不能让“龙头”一次性爬上屋顶。当“龙头”长到接近棚顶时,藤蔓就会落下,使藤蔓均匀、规则地包围地面。
大棚种植的南瓜应尽快除去侧蔓,每次采瓜后,每株应留14个瓜。
精选问答:
1、南瓜吊蔓整枝技术?
南瓜整枝要根据品种、种植方法以及植株的长势来确定。传统的南瓜种植就是爬地生长,在生长中期时密密麻麻全是叶片,田间不透风,这是一种种植方法。现在大棚中种植时,很多农户也开始尝试吊蔓种植,能节省空间,加强通风,而且也利于田间管理。不同的种植方法,整枝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农户在种植时也要注意这一点。
露地种植南瓜时,采用爬地种植的比较多一些。对于这种南瓜,整枝时要根据植株的长势来确定。南瓜比较容易成活,在土壤比较贫瘠,施肥量少的地块,植株长势很弱。那么,这个时候的主要任务就不是整枝了,而是要配合相应的肥水,补充养分,促进茎叶健壮,以防止果实生长供应不上养分。
爬地种植的南瓜,植株长势过旺时,为了防止消耗过多的养分,增强通风,防止化瓜,可以将多余的侧枝、黄叶、病叶摘掉,改善通风条件,有利于瓜果的生长和膨大。这是爬地种植时的整枝要点。
如果在大棚或者菜园中吊蔓种植南瓜,那么整枝就很重要了。大家都知道南瓜的叶片比较大,我们在田间管理时也很麻烦。整枝时可以将南瓜的侧枝全部摘掉,留下一条主蔓进行结瓜,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种植比较密,对南瓜的甜度和重量要求比较高时比较适合。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苗期进行双蔓整枝,留两条长势比较健壮的侧蔓,进行结瓜,其余的摘掉。在大面积种植时,或者种子比较贵时,可以采用这种整枝方法,商品率比较高,而且能集中成熟上市。
另外,南瓜的坐瓜能力比较强,长出四五片叶时就长出花朵,要及时地将花摘掉,等到长出十四片、十五片叶时再进行坐瓜,养分比较充足,有利于对甜度和重要的提升。
所以,南瓜在进行整枝时,选对方法很关键。如果在菜园中随便种上两三棵,长势旺时,只需要把侧枝和黄叶摘掉,能防止植株旺长就可以了。那么吊着生长的南瓜,可以根据所种植的品种和栽培习惯进行整枝
2、露天种植南瓜技术与管理?
南瓜栽培技术要点
南瓜种植历史悠久(公元前5000年),世界各地栽培广泛,是人类最早栽培的作物之一,是蔬菜中资源最为丰富、形态变化最大、色彩最为丰富、最具有变异性的种类,被称为植物界“多样性之最”。中国栽培的南瓜主要有南瓜、笋瓜、西葫芦,在云南省还栽培有黑籽南瓜。
一、南瓜栽培技术要点
(一)南瓜品种及播期
1.南瓜品种的分类
按成熟期分: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果实大小分:大南瓜、小南瓜;果实形状分:圆南瓜、长南瓜;用途分:食用品种、观赏品种、嫁接品种。
2.南瓜的适宜播种期
不同地区的适宜播种期,应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育苗设施条件、栽培方式、定植时期以及市场需求确定。
3.南瓜的播种量
要根据种发芽率、种子纯度、定植密度等条件来确定,此外要增加10%~20%的备用苗以备补苗。一般情况,如种子发芽率高,纯度好,用种量为每公顷4.5~13.5千克(每亩0.3~0.9千克)。
4.南瓜育苗的苗龄
露地栽培:苗龄一般20~25天并具有2~3片真叶;保护地栽培:苗龄30天左右,此时幼苗3~4真叶。壮苗的标准:苗龄25~35天,株高10厘米左右,茎粗0.4~0.5厘米,有3~4片真叶。
(二)栽培技术
南瓜可以直播或育苗移栽。地温稳定在12℃~13℃以上时,开始露地直播,要使幼芽在断霜后出土。
1.整地与施肥
南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沙壤土、壤土最为适宜。若是爬地栽培南瓜(西葫芦除外),行距为2~3米,株距0.5~0.7米;若是搭架栽培行距为1.5~2米,株距0.7~1.0米。栽培西葫芦行距为1.2~1.5米,株距0.7~0.9米。栽培南瓜播种前,要进行深翻,并施入圈肥做底肥,一般每亩施基肥2500~4000千克。
2.播种与育苗
南瓜栽培可以育苗移栽,也可以直播。
育苗移栽,先准备好苗床或育苗杯,浇透水,将种子平播于土上或芽尖朝下每个育苗杯中播1粒种子。播种后覆土2~3厘米。保持床温或育苗杯温度在20℃~25℃,3~5天就可出苗。南瓜出苗期间,注意随时轻轻摘掉种壳,以利子叶展开。苗期,要适当控制土壤湿度、苗间温度,防止苗徒长。为了促进南瓜根系发育,利于蹲苗,可进行1次移植,当秧苗有2~3片真叶时,即可定植。
直播,每穴播种2~3粒,要防止老鼠将种子吃光,造成缺苗。补苗后,由于苗生育时间不一致,不利于田间管理与操作。
3.定植
由于云南各地气候差异较大,所以南瓜的定植时间也不一致,只要能保证南瓜苗不要受低温冻害,正常生长,就可以定植或直播。注意定植时不宜过深,以子叶露出地面为宜。浇定根水时,苗叶上不要沾水和泥土,以免影响缓苗和成活。
4.中耕与除草
结合除草进行中耕,由浅入深。注意在除草时,不要移动苗和伤着苗或根系。为促进根系发育,中耕时,要往根上培土。整个南瓜生育期间,一般要进行中耕除草2~3次。无论那次进行操作,都要注意在操作时不要将南瓜植株及叶搞坏。
5.灌溉与追肥
南瓜定植后,如果墒情好,一般不需要灌水。应在这个阶段,应多次进行中耕,同时,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以利壮秧。伸蔓后,距根15~20厘米处,开沟施肥,每亩可施500~1000千克的腐熟粪肥,或15~20千克的速效氮肥,施肥后要灌水,防治速效氮肥烧根。肥料的追施要做到少施、勤施,并在肥后要注意预防烧根及肥害。
6.整枝与压蔓
栽培西葫芦一般不进行打顶整枝。栽培南瓜时,有时,由于枝叶过旺,易引起化瓜。 一般在真叶出现6~8片时,进行摘顶,促进发生侧枝。一般南瓜的侧蔓最多留3~4条,留3条最佳,若是有特殊栽培需求,则根据需要进行整枝打蔓、留侧蔓。
7.授粉
若是在设施中栽培南瓜或露地栽培南瓜(花期遇雨天),为提高南瓜座瓜率和产量,预防僵蕾与僵果,可以进行人工授粉或放蜂辅助授粉。南瓜花都是在早晨6点以前就开放,为提高授粉效率和座果率,授粉要在早晨9点以前完成。
二、病虫害及缺素症防治
南瓜的虫害主要有蚜虫、瓜守和蚂蚁等为害,应用乐果1000倍液,即可收到较好效果。幼苗期可用1500~2000倍液浓度来防治。防治瓜守、蚂蚁应在上午露水未干时进行,效果比较好。也可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药剂防治,效果都较好。
南瓜的病害,主要是白粉病和病毒病。病害的发生,直接影响到南瓜的生长发育,造成缩短生育期、减产,并降低品质。蚜虫是病毒病的传播主体,故要想防治病毒病,必须先治蚜虫,再进行防治。南瓜白粉的症状:此病主要侵染叶片,亦为害茎部和叶柄,一般不为害果。发病初期,叶片正面或叶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似撒上一层白粉,严重导致叶片枯黄。
南瓜白粉病
发生白粉病的条件:露地栽培的南瓜,当田间湿度较大,温度在16℃~24℃时,白粉病很容易流行,在高温干燥条件下,病情即受到抑制;在温室、塑料大棚里容易造成湿度较大、空气不流通的条件也适于白粉病的发生,且常较露地南瓜发病早而严重。
栽培管理粗放,施肥、灌水不适,尤其偏施氮肥过多,易造成植株徒长。枝叶过密,通风不良,株间湿度大,光照不足,植株长势弱,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预防高温干旱或高温高湿;喷施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或喷施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喷退菌特1500倍液。
南瓜炭疽病
症状:主要为害果实,尚未发现病叶和茎蔓染病。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接近成熟或已成熟果实上,初现浅绿色水渍状斑点,后变成暗褐色凹陷斑,逐渐扩大,病斑凹处龟裂,湿度大时,病斑中部产生粉红色粘质物。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无病种;施用腐熟有机肥,实施轮作;加强温、湿度管理;棚室中栽培可采用烟雾法;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250克,隔9~11天熏1次,连续3次左右;可用1000倍的退菌特药剂防治。
南瓜蔓枯病
症状:为害叶片、茎蔓和果实。叶片染病,病斑初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其上微具轮纹。蔓染病,病斑椭圆形至长梭形,灰褐色,边缘褐色,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状胶质物,严重时形成蔓枯,导致果实不长。果实染病,轻则形成近圆形灰白色斑,具褐色边缘,发病重的开始时形成不规则褪绿或**圆斑,后变灰色至褐色或黑色,最后病菌进入果皮引起干腐,一些腐生菌乘机侵入引致湿腐,为害整个果实。
防治方法:选择轮作;选用无病种子;采用配方施肥,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发病初期喷淋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00倍的瑞毒病锰锌。
南瓜霜霉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生淡绿色后变**病斑,受叶脉限制带棱角,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淡灰色稀疏的菌丛。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可喷洒瑞毒霉锰锌1000~1500倍、70%乙磷锰锌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南瓜疫病
症状:茎、叶、果均可染病。茎蔓部染病,病部凹陷,呈水浸状,变细、变软,致病部以上枯死,病部产生白色霉层。叶片染病,初生圆形暗色水渍状斑,软腐、**,干燥时呈灰褐色,易脆裂。果实染病,初生时水渍状暗色至暗绿色斑,后迅速扩展,并在病部生出白色霉状物,2~3天或几天后果实软腐,在成熟果实表面上有的产生蜡质物,生产上果实底部虫伤处最易染病。
防治方法:清洁田园,深翻土地,轮作,提倡轮作或高畦栽培;选用抗病品种;采用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抗病力;加强田间管理;浇灌和喷淋75%甲霜灵800+1000倍代森锌溶液、61%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
缺素症
南瓜缺素症与病毒病症状十分相似,致使判断失误而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下降。
1.缺氮症状:植株叶片小,新叶淡绿,从下到上慢慢变黄。先是叶脉间发黄;花落后坐果量少,果实膨大缓慢。
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前期作业时施用有机肥过少,土壤含氮量降低或氮元素被雨水冲走;另外收获量大,造成土壤中氮肥肥含量减少,追肥不及时也容易出现缺氮病状。
防治方法:根据南瓜对氮、磷、钾三要素和微肥的需求,施用腐熟的有机肥,防止缺氮。低温条件下可施用硝态氮;田间出现缺氮症状时,应立即在根部增施氮肥,也可叶面喷施。
2.缺铁症状:植株新叶、腋芽开始时变黄发白,尤其是上部叶片、生长点附近的叶片和新叶叶脉先黄化,后逐渐失绿;叶片的尖端坏死,发展至整片叶子淡黄或变白,叶脉尖端失绿,出现细小棕色斑点,组织容易坏死,花色不鲜艳。
原因:在碱性大的土壤中,磷施用过量导致缺铁;土壤中的铜、锰等元素过多时,会影响南瓜对铁的吸收和利用,从而也会出现缺铁病状。
防治方法:土壤pH应保持在6~6.5之间,可以施用石灰,但不可过量,避免土壤变为碱性;土壤不要过干或过湿;叶面喷洒0.3%硫酸亚铁水溶液。
3.缺锌症状:叶片小且簇生,斑点先是在主脉两侧出现,主茎节间缩短,叶片小而密,分枝过度,植株矮化,从中间叶片开始褪色,叶的边缘由黄逐渐变为褐色,叶缘枯死,叶片呈现稍外翻或卷曲。
原因:光照过强或吸收磷过多时易出现缺锌症状。若土壤pH过高,即使土壤中有足够的锌,也不易被溶解或吸收。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