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乌头的毒性成分是什么

2024-03-1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59 次
乌头的毒性成分是什么

  此篇知识会给大家解释一下“乌头的毒性成分是什么”的内容进行仔细说明,期望对网友们有少许帮助,还等什么,快收藏吧!

  乌头的毒性成分是乌头碱。乌头是毛犸科植物,主要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省,大部分可用于药用,但各部分含有生物碱,主要为乌头碱,有毒,但浸泡后的乌头饮片能有效降低毒副作用,保留中药本身的治疗效果。


好文探索:箭毒、毒箭,毒自何方?——沉睡的乌头


  《女医明妃传》的热映掀起了一股“中药热”。你身边的朋友是不是也开始经常讨论中药养生,中药保健的话题了呢然而事实上,在古代,中药不只被作为治病的良方,还常被用作害命的毒药,最常听说的当要数砒霜了吧,可最常使用的你知道是什么吗答案是乌头。

  你或许纳闷了,毒药还经常使用,这不是明目张胆的犯罪嘛。别急,听小编来解释下,这背景嘛,当然是古时的战场,是不是常在影视作品中听到,“毒箭”,“这剑有毒”等等,这里的毒多指乌头。记得三国名将关羽被毒箭所伤,华佗为其刮骨疗伤的典故吗这里的毒也是乌头。

  李时珍就曾以“飞鸟触之堕,走兽遇之僵”来描述乌头的毒性。说到这,是不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呢那就让小编带你一睹它的真容吧。

  它作为毛茛科乌头属中的老大(模式种),多年生草本。

  在国内分布范围很广,南到云南,北至辽宁,遍及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不过相对于沿海,内陆地区如四川、陕西等地的分布海拔就要高得多,可达2000米以上呢。这可能就和南北及沿海的气候差异有关了。

  在夏秋季节,你能轻易的在山坡、灌丛及沟谷湿地发现它的身影,充足的阳光、潮湿温和的气候加之肥沃的土壤,是它安家定居的首选。绛紫色的小花披着一层纤细的柔毛,簇拥着悬挂在主干的顶端。

  花萼中的一片如一顶圆筒状的帽子,上面的两个大花瓣如柄一般位于帽子的下面,整个看去就如一个战士的头盔,神气十足。它的顶端还有一枚针状的结构,可别小觑了它,它可是花蜜的所在地,有了它的吸引,专属“红娘”——大黄蜂才开始辛勤的牵线搭桥呢。鲜花可少不了绿叶的衬托,掌状的绿叶在茎干上交互盘旋,映着顶端绛紫的小花儿,如同一列手持宝剑,器宇轩昂带着头盔的战士一般。当你沿着茎干轻轻拨开根部的泥土,这时可要小心啦,三两相连略带褐色肉肉的小根,被中药界称为“乌头”,这就是它“制毒”之处,可千万不能用手直接触摸哦。剧毒。剧毒。剧毒。(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光说没用,剧毒到底有多毒呢有研究表明,乌头中有毒成分为乌头碱,它主要对神经及**系统造成严重损害,造成严重的心律失常、室颤以及猝死。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只需口服1.6毫克就相当于五分之一粒米的乌头碱就会致死呢。 药毒同源,乌头不仅仅是毒,还是传统中药中不可多得的良方,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其具有祛逐邪气的作用。

  现代研究又进一步发现,它还具有很好的镇痛和抗炎的作用,在抗**上也具有很好的功效。

  它不仅是药,是毒,别致独特的花形,绛紫的花色及较长的花期,无不为它的观赏价值加分,许多国家如**等就已经在绿化,盆景观赏中广泛使用了。

  如果你也想尝试着种植,记得要做好防护措施,一定格外注意它那有毒的“乌头”哦。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已经了解了这种神奇的“毒花”啦,可惜正值春季,难觅得它的踪迹。


精选问答:


  1、乌头又被称为?

  乌头被称为川乌、乌喙、奚毒等

  乌头

  毛茛科乌头属植物

  川乌头(学名:AconitumcarmichaeliDebx)又名:川乌、乌喙、奚毒等,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5cm。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上部散生贴伏柔毛。

  乌头株高60-150厘米。侧根常数个,侧生于主根四周。栽培品种的侧根(即称附子)通常1-2个,倒卵圆形至倒卵形。茎直立。叶互生。总状花序,花大,蓝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