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蘑菇栽培技术

2023-12-3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40 次
蘑菇栽培技术

  此篇农资文章会给网友们剖析“蘑菇栽培技术”的内容进行阐述,期望对广大农资人有所收获,欢迎收藏本站!

  1、容器:栽培香菇,要用透明的容器,便于观察生长情况。2、培养基:用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石灰等配制培养基质。

  3、播种:在基质上插一个深5厘米的**,将孢子埋入土中。4、保养:将容器置于避光处,温度保持在21度左右。

  我们在培育蘑菇的时候,一般来说,最好选择一个足够大的容器,但是不妨碍我们移动或者遮盖,而且最好使用透明的材质,方便我们观察情况,所以最好的选择是用玻璃鱼缸之类的容器来栽培蘑菇。

  准备好鱼缸后,我们就要准备合适的底材了。

  一般栽培蘑菇的基质都是生物质基质,方便寄生蘑菇,所以我们可以使用棉籽壳、玉米芯、木屑、莲子壳等,在容器底部加一些石灰,再倒入基质为了更好的结果。

  我们首先要准备蘑菇的孢子,它是相当脆弱的,所以在播种前,我们需要用筷子或叉子等工具在基质上挖出约5厘米深的小洞,然后将孢子散播。

  填土时,喷一层水,保证土壤湿润。

  在蘑菇的栽培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容器移到较暗的角落,或者用遮光物盖住容器,保证周围的环境温度稳定在21摄氏度左右,不能太高,它会在大约3周。

  用一层土覆盖白色菌丝体并**以保持空气湿润。


好文探索:蔬菜大棚蘑菇栽培技术


  蔬菜大棚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常使用的一种设施,通过使用蔬菜大棚,可以有效地将蔬菜种植环境和外部自然环境隔离开,对提高种植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蘑菇种植户应积极应用蔬菜大棚开展生产活动,营造更加符合蘑菇生产需求的种植环境,保证在不同季节蘑菇都可以实现正常生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应用蔬菜大棚种植农作物。从目前我国蘑菇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种植蘑菇的过程中使用的蔬菜大棚,其长度一般在16~19m。

  大棚顶部的塑料膜上需要覆盖双层的草帘遮光。大棚内设置两个床架和3条走道,床架的宽度应在1.5m,两个床架之间的走道宽度应为1.1m,两边的走道应为0.8m。

  设置**棚后,在大棚内进行蘑菇栽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大棚设置完成投入使用初期,大棚内部温度较高,此时应延迟蘑菇的栽培期。

  从当前我国蘑菇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棚内蘑菇生长时间比室外推迟7~14d。所以蘑菇种植户在使用蔬菜大棚种植蘑菇时,应把握好生产时间[1]。

  充足的营养物质是蘑菇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其包括碳元素、氮元素、无机盐、维生素等。在种植蘑菇的过程中,施加肥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农药种类和施肥技术都是影响蘑菇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在蘑菇生长的过程中,适量添加肥料有重要作用。不同地区在大棚内种植蘑菇时,使用的肥料配方不同,通常情况下,配方主要有两类:第一类肥料配方包含稻草1900~2000kg、**素25kg、过磷酸钙45~55kg、菜饼110kg、石膏粉74kg、石灰45~55kg。第二类肥料配方包含稻草1750~2000kg、过磷酸钙40kg、菜饼75kg、**素15kg、石膏粉75kg、石灰30~40kg、氨水50kg。

  在种植蘑菇的过程中,具体的肥料配方是不固定的,种植户在使用肥料时,应当以蘑菇的具体品种以及生长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合适的配方制作施用肥料,从而保证蘑菇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提供足够的营养。

  确定肥料配方后,应将肥料配方内的相关原料进行发酵处理。

  在这一过程中,应在堆料前2d,把制作肥料的稻草分成两段并进行预湿处理。在稻草堆积的过程中,一边翻动稻草,一边进行湿润处理。

  在堆积稻草时,不能堆积得过厚,应保证稻草堆的每部分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湿润。在堆料开始前的3~4d,种植户应将配方内除了石灰和**素以外的其他原料进行顶堆,并将整体湿度控制在55%左右,在处理过程中进行一次翻堆。

  在建堆的前1d,应在混合肥料上喷洒0.5%敌敌畏,再把塑料膜覆盖在堆上保持13~22h。在翻堆时,应充分混合**素、石灰与其他的肥料,并且将整体肥料的湿度控制在65%~70%,酸碱度控制在7.5~8.0。

  在完成室外发酵工作后,应将发酵后的肥料运送到室内抖松,并按照顺序将抖松后的肥料放到相对应的床架上,应用大棚内部的炉子将大棚内温度提升到61~63℃,维持7~9h。等堆料的温度降低到49~51℃后,应对大棚内部通风5d。

  完成上述工作后,肥料整体的发酵完成,这时肥料呈咖啡色且稻草的弹性较强,整体的含水量应控制在65%左右,酸碱度应控制在7.3~7.6,但其中会有很多放线菌应注意处理。

  完成肥料的堆料发酵后,就需要准备进行播种工作。

  等到堆料的温度降到27℃时,种植户应翻动堆料,堆料的厚度应保持在20cm左右,整理床架后就可播种。在播种蘑菇种子时应控制播种量,并使蘑菇的种子与肥料可以充分接触。

  在床架两边靠近大棚门口的位置,应覆盖湿纸。在播种后,要维持室内温度,保持室内无光,以促进菌丝生长[2]。

  完成播种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调整大棚内部的温度和空气湿度。如果大棚内部的温度、湿度无法满足蘑菇生长的实际需求,就会导致蘑菇产量和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如果大棚内部的温度超过30℃,种植户应做好棚内部通风换气的工作,尽量地在白天背风、夜间通风。7d后蘑菇的菌丝将会形成封面,这时种植户就可保持全天通风。

  一般情况下,蘑菇种子在播种21d后菌丝彻底发育,此时种植户应做好覆土准备。覆土肥料是糠砻混合物,在覆土前9d,每110m2准备3300~4200kg的泥土,然后将泥土和糠按照23∶1的比例混合,并将混合后的泥土打碎过筛,通过甲醛消毒处理后就可播撒覆盖。

  覆土厚度应控制在3.5~4cm,覆盖后应立即**,将土壤整体的湿度控制在饱和水平[3]。

  在完成覆土工作后,种植户需要关闭大棚的房门调菌丝,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保证大棚内部的温度保持在21~24℃,应根据种植的实际情况,及时通风换气。

  一般情况下,在完成覆土后的7d左右就会有菌丝从土层中突破,这时种植户应覆土,土壤厚度控制在1.2cm。当土层内部的菌丝生长发育后,种植户应对土层喷洒结菇重水,保持2次/d的喷洒频率,喷洒0.8kg/m2的结菇重水。

  一般情况下,喷洒3d后菌丝大多就会扭结成为原基。当原基生长到与大豆大小后,种植户应喷洒菇水,施用量为5.3kg/m2,分3次喷洒。

  除此之外,在大棚内部应保持早晚各1次的**工作,从而保证大棚内部整体的空气湿度可以维持在84%~92%。完成一潮蘑菇采集后,种植户应及时清理床架,并增加大棚内通风换气的频率,及时排除废气。

  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蘑菇的数量控制**的频率和量[4]。

  在冬季时蔬菜大棚内部温度较低,如果在大棚顶部的草帘外覆盖农膜,会使大棚温度提高3~5℃,这时必须加强大棚内的通风工作,并且适当**。

  一般情况下,冬季应每隔7d**1次,**量应控制在0.9~1.35kg/m2、通过大棚种植蘑菇,不但可以减少冬季各种气候灾害对蘑菇生长的影响,而且可以更好地调节蘑菇的生长环境,提高蘑菇的质量和产量。

  在冬季进行蘑菇种植管理时,首先要保持大棚内部的温度,覆盖性能较好的大棚膜,这样一来在白天可以加快大棚内部温度上升的速度,在夜间可降低温度下降的速度。在寒冬气候来临前,种植户应在大棚内部两侧悬挂薄膜,减少外部寒冷气流对大棚内部的影响,控制**棚内的温度。

  因为在冬季大棚内部温度过高,并且整体相对封闭,所以土壤内部的水分都会在短时间内蒸发,导致温度和湿度同时上升。所以,种植户在冬季种植时必须要控制**棚内部的湿度,避免湿度过高导致蘑菇生长受到影响。

  目前,蘑菇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蘑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蔬菜类型,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备受人们喜爱。我国人民对于蘑菇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从填饱肚子转化为更加追求食物的口感营养,蘑菇具有促进消化、增加食欲、增强体质的作用,其也是一种低热量的食物,对减肥具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蘑菇具有镇静止痛、化痰止咳等功效。在此背景下,社会对蘑菇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因此许多地区都在扩大蘑菇产业的种植规模,采取多元化的生产模式种植蘑菇。

  20世纪50年代,蘑菇产出地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采取消耗森林资源的方式来种植蘑菇,采用半人工、半天然的种植方式使得蘑菇产量较低,生产区域受限。随着我国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在生产蘑菇的过程中逐渐采取了更多的生产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搭建菇房,采取“三分养殖七分管理”的方式生产蘑菇,蘑菇生产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特别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蘑菇时,使用无公害的农药和肥料,从而提升了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在传统的蘑菇种植过程中,受到外部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许多春季生长发育的蘑菇在冬季无法供应到市场中。

  这种情况就使我国的蘑菇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下,有非常强的时令性特点。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利用温室隔热、增温的特性,确保蘑菇在严寒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有效控制病害虫,确保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使用大棚可在不同的季节都能使人们享受到优质的、美味的蘑菇。随着当前大棚种植技术的应用,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蘑菇都开始利用蔬菜大棚,应用蔬菜大棚可在不同的季节供应充足的蘑菇。

  不仅满足了我国不同地区国民对于蘑菇品种的多元化需求,而且有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从当前我国大棚蘑菇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地区在利用大棚种植蘑菇时都存在品种较为单一的情况,主要种植香菇和金针菇等普通蘑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提高,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消费者在市场上往往需要有更高品质的蘑菇,但是当前大棚蘑菇种植的实际情况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在大棚中种植蘑菇时,需要控制**棚内部的温度和湿度。

  当前,许多种植户虽然认识到了控制温度和湿度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种植经验,很多情况下,难以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使大棚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在大棚内种植蘑菇,难以提升蘑菇的整体产量。棚内拥有良好的通风环境是蘑菇健康生长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持棚内温湿度的重要前提。

  交换棚内外空气,适当调控棚内温度,保证蘑菇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减少病虫害侵害,棚内温湿度过高,会严重影响蘑菇正常生长。

  在利用大棚进行蘑菇种植时,并不只是简单地搭建竹棚,然后覆盖塑料膜就可以建设出符合蘑菇生长需要的大棚,而是应当以蘑菇实际生长情况为基础,选择合适的肥料和大棚膜,才可以营造出符合蘑菇生长需求的环境。

  实际上,我国许多种植户在建造大棚时,选择的大棚主体材料不合理,使得大棚在面对大风大雪等特殊天气时,可能会出现坍塌的现象。并且这种情况会使大棚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受到较大影响,不利于蘑菇种植产量和质量提升,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发生意外,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各地区蔬菜大棚应用于蘑菇种植中,相关技术日渐成熟。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种植户应用大棚种植蘑菇时,并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仍然是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蘑菇种植管理工作,不仅无法通过大棚提高蘑菇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会使蘑菇种植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正式种植蘑菇前,种植户要想有效提高蘑菇的产量和质量,就必须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以及市场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蘑菇品种。我国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市场对蘑菇的需求不同。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蔬菜大棚的作用,提高蘑菇产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在正式进行种植前,选择合适的蘑菇品种。

  在蘑菇种植的过程中,应科学选择所使用的肥料。

  在实际播种前,必须施加足够的底肥,在蘑菇生长期间做好追肥工作,因为在蘑菇生长结果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肥料。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提供够的肥料才能满足蘑菇生长发育的实际需求。

   蘑菇品种不同对于肥料的需求也不同,所以种植户应根据蘑菇具体的品种和生长发育期,科学施加肥料。

  病虫害防治是蘑菇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且在应用大棚种植蘑菇时,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那么将会很容易出现各种病虫害问题,不利于蘑菇种植。

  大棚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所以在防治病虫害时,可以应用物理防治方式。对于大棚内部的各种病虫害可应用物理防治措施,例如,选用黑光灯等物理防治设备。

  大棚内部整体的温度较高,在种植蘑菇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病虫害问题。而通过生物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蘑菇正常生长的不利影响,而且可以尽量减少化学药品对蘑菇生长造成的影响。

  在运用生物手段时,种植户必须全面分析大棚内部的生态系统,以存在的病虫害为基础,选择病虫害的天敌来完成相应的防治工作。采取合适的农业防治方法防治病虫害。

  种植户在选择蘑菇品种时,应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蘑菇品种,提高蘑菇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在播种前,必须做好肥料和种子的消毒处理,避免种子内部混入害虫卵,对蘑菇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除此之外,蘑菇种植还应制订科学合理的通风方案,科学通风,尽量减少各种病虫害发生。


精选问答:


  1、蘑菇的栽培技术要点?

  1.种植时间及产量:

  蘑菇的种植时间应避免高温环境,一般选择在春季播种菌包,春季潮湿雨水较多,种植后收成较好。种植产量以平菇为例,一般亩产为1200至1600公斤左右,但由于技术以及种植方法不同,每亩可达到4000公斤以上产量。

  2.种植环境:

  潮湿阴冷的环境有利于蘑菇生长,菌丝生长时一般大棚温度设定在20℃-25℃为最佳,若温度过低,则菌丝生长缓慢,若温度过高,则菌丝受损,生命力降低;子实体生长时,温度一般控制在14-16℃即可。

  3.施肥技术:

  种植蘑菇的肥料可选用有机肥料,微生物菌肥等,其有助于蘑菇的生长和培育。

  4.病虫害防治:

  蘑菇主要受菇蚊菇蝇,跳虫,线虫等虫类危害。一般可用糖醋液诱杀,糖醋液的制作方法为将糖、白酒、醋、敌敌畏、水按2∶4∶3∶1∶90的比例配成药液,用纱布或棉球浸药、拧干、置于料面上,害虫闻到糖醋味受到吸引,便会爬到布料上而**。

  2、蘑菇的栽培技术与管理?

  一、栽培时间

  日气温稳定在23℃~30℃是草菇栽培的适期。自然条件下栽培,播种期在6~7月。

  二、品种选择

  目前生产上可选用V23(大粒)、V37(中粒)、V20(小粒)、V35(中粒)等优良菌种。

  三、原料准备

  选择干燥、无霉变、不腐烂的秸秆,使用前将其暴晒3~5天,截成10~15厘米长的段或打碎,其他辅料要求无霉变、无结块。

  四、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稻草或麦秸75%,畜禽粪5%,麸皮2.5%,肥土10%,石灰5%,过磷酸钙2.5%。配方二:稻草或麦秸75%,麸皮(米糠)10%,石灰5%,**素1%,过磷酸钙2%,畜禽粪7%。以上培养料的水分含量保持在60%~70%,pH值保持在9~10。

  五、培养料的调配与发酵

  将秸秆放在2%的石灰水中浸泡6~8小时,捞出沥水,再与其他料混合均匀,每吨培养料喷250毫升敌敌畏。将混合好的培养料堆成宽、高均为1米、长度不限的堆,上盖薄膜进行发酵。当堆温升为65℃~70℃时,开始翻堆,以后每天翻堆1次。发酵6~10天,翻堆3次。

  六、铺料播种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铺在畦床上,厚度为10~20厘米。菌种挖出后,以10厘米×10厘米的穴距进行穴播,稍压实拍平,用种量为培养料的10%。播种结束后,在畦床上覆盖薄膜保温、保湿。

  七、菌丝生长阶段管理

  (一)温度调控。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32℃~34℃,空气湿度保持在80%~85%。当料温超过35℃时,要揭薄膜通风降温,并用锥形棒在培养料上扎通气孔。水分含量偏低时,适当**调湿。若水分含量高,应揭薄膜排湿。

  (二)检查菌丝定植情况。正常情况下,播种后2天,料温上升,菌丝萌发,3天后菌丝向四周蔓延,5天左右菌丝布满料面并向料层深处扩展。若播种后3天菌丝不萌发,但料温正常,说明菌种老化,应及时补种。

  (三)加强通风。菌丝定植前,每天早、晚通风,每次通风20~30分钟。菌丝定植后,要加大通风量,并延长通风时间。(四)调节水分。当菌丝布满料面并有幼菇出现时,喷1次水,水温要与料温相同。从播种到原基形成需7~10天。

  八、出菇期管理

  (一)揭薄膜增加通风量。当子实体原基形成时,立即将薄膜抬高撑起。

  (二)勤**保持空气湿润。子实体生长要求空气湿度保持在90%~95%,地面和空间要勤**,但料面上要少**,保持料面湿润即可。幼菇时期不能直接向菇体上**,以防幼菇腐烂。阴天少**,早、中、晚都要通风,雨天不**,风天适当通风。

  (三)调控菇房温度。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32℃~34℃。若料温过高,应揭薄膜降温,或在棚顶加遮阳物。当料温低时,要减少通风次数,盖严薄膜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