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种植方法与原料
本篇农资内容会给大家剖析一下“草菇种植方法与原料”的内容进行分享,期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整个边界:草菇栽培边界南北向,宽度1米,视棚宽度长,边界深度8-10cm,边界间距30-50cm。
2、铺装:将浸泡好的培养材料铺成龟背形或波浪形。
3、播种:将培养好的菌种掰成1-2厘米的小块,穴播播种。
4、覆土:覆土不能用粘土和沙子,也不能太干或太湿。
1、草菇种植方法1、整个边界:草菇种植边界必须南北向,宽度为1米,长度可根据棚宽确定。
边界深度为8-10cm,边界间距为30-50cm,可暂时放置在边界上。2、
铺装:将浸泡好的培养材料铺成龟背形或波浪形。料垄厚约15cm,两侧料厚5-8cm,用料15-20kg/平方米。
3、播种:将培养好的菌株掰成1-2厘米的小块,穴间距8-10厘米,将菌株均匀播种到1厘米深的材料中。
每穴播种菌种约10-15克,然后在培养料上覆盖边脊上的土壤。4、
覆土:粘土和沙土不能用于覆土,土壤不能太干或太湿。覆土厚度比料垄厚1cm,料沟厚3-5cm左右,然后用直径2cm的消毒木棍打孔通风,眼间距10cm,打孔深度适合打孔材料。
2、草蘑菇种植原料1、草蘑菇种植原料(1)生产草蘑菇的主要原料是麦草、玉米等秸秆。
使用这种材料可以解决秸秆处理问题。该材料成本低,原料来源广泛,技术易于掌握,效果快。
(2)种植蘑菇后,剩余废物可直接作为肥料翻压在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渗透性,减少土壤病原体和有毒有害物质,有利于下一茬蔬菜的正常生产。2、
草菇原料的处理(1)一定要选择新鲜的麦秸、玉米、棉籽壳作为原料。以麦秸为例,将其浸泡在3%-5%的石灰水中24小时,然后捞起沥干,然后与石膏、畜禽粪、磷肥、草木灰混合发酵。
(2)麦秸堆放发酵时,一般堆宽1.2米,堆高1米,长度1米以上,堆放时应适当穿透气孔。堆放后,盖膜保湿,堆放的培养材料必须柔软,含水量为70%,pH值调约9。
3、注意事项(1)草菇本身属于高温菌类,其生长环境温度一般为20-30°。C最高不得超过40°。C,最低不低于10°。C。
(2)如果周围环境一直在10岁°。C此时个时候,草蘑菇不会有任何生长,所以种植者必须控制室内温度,以便有利于草蘑菇的生长,草蘑菇一般生长20-25天才能成熟。
好文探索:种植草菇需要哪些条件?怎样进行种植?
草菇又名美味苞脚菇,别名兰花菇、秆菇、麻菇,是一种草*腐生性。可利用稻草等含纤维素、半纤维素丰富的材料栽培,但不可用木慷栽培,因为草菇不能分解木质素。
草菇喜欢高温高湿,属于高温恒温结实型食用菌,在28~35℃C下生长良好,最忌温度变化过大和降温降湿过快,温度降至20℃即停止生长,突然被大雨淋或受冷气侵袭,就会大批死菇。草菇菌丝在pH值5.4~8.6范围内都可生长,但栽培料呈酸性不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也容易被霉菌污染,pH值7.5~8.0比较有利,因此要注意用石灰等调节栽培料的pH值。
如果没有控制气温的设施,栽培草菇一般以5~9月为宜,因为室内栽培比室外栽培气温略高,可以适当提前和延后栽培,可以按温度不低于25℃为界限。如果是在可以调温调湿的专用菇房栽培,则不受季节限制,可按市场需要周年栽培草菇。
栽培草菇的原料通常包括主料和辅料。凡含纤维素越多、越纯的材料作栽培草菇的主料越好,现在多用废棉、、稻草、玉米秆、麻渣、蔗渣、麦秆等作主料。
辅料则多是含蛋白质丰富的材料,如、米糖、花生麸、豆饼肥及牛粪糖等。 有时还使用少量的**素和过磷酸钙,以增加氨素和磷素。
也使用石灰作消毒剂和调整pH值。
主料与辅料如何搭配才能高产,比较好的做法是使配合料的含氮量适中,即主料含氮较少的要多加些辅料,主料含氮多的可以少加辅料或不加含氮的辅料。
例如单用废棉栽培草菇,一般不必再加麦麸或加很少量。用纯蔗渣栽培草菇,产量只有1.3千克/平方米,加5%麦麸时产量上升到2.3千克/平方米,加10%麦麸时为4.8千克/平方米,添加20%麦麸时为7.3千克/平方米,麦麸加入量超过25%就没有增产效果了。
(1)稻草80%、干牛粪13%、花生麸4%、过磷酸钙1%、石灰2%。
(2)稻草85%、麦麸或米糖10%、石灰3%、过磷酸钙2%。
(3)碎稻草46%、废棉46%、麦麸或米糖5%、石灰3%。
(4)稻草30%、碎玉米秆60%、豆饼粉5%、过磷酸钙2%、石灰3%。
(5)麦秸90%、麦麸5%、**素0.5%、过磷酸钙0.5%、石灰4%。
栽培草菇要获得高产稳产,对菌种要求比较严格。因为比较容易退化, 不仅用于生产栽培种的菌株应具有高产优质和适应性强的特点,而且栽培种也应保持纯、壮和生活力强。
草菇栽培要求用“中龄”种。如果菌丝白色、透明,只有少量或没有红色厚垣孢子(不产生厚垣孢子的品种除外),属于幼龄种,要放5~7天后,菌丝已转黄白色,红色厚垣孢子较多时,即为中龄种,适合栽培接种使用。如果继续培养,菌丝变得稀疏、不均,呈**,甚至萎缩变老,即为老龄种,生活力已下降,如果一定要使用,虽经加大用种量也能出菇,但产量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如果菌丝纤细自溶或种料太湿、吐黄水,就不宜使用。
草菇栽培种用量,一般为栽培料的5%~8%,棉籽壳制的草菇菌丝种用量可减半。
草菇原为室外栽培,由于受自然气候影响,特别是温度、湿度变化很大,环境条件不易控制,所以较难得到高产稳产。
现在已把草菇栽培引向室内,设计出了能进行巴斯德消毒和控温装置的专用草菇栽培房,产量大为提高,还可以周年生产,使草菇生产转向工厂化。
①工艺流程原料准备→原料预处理→主料、辅料混合→堆料发酵→进房铺料→播播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清房。
(1)碎料:使用之前,长条的材料要切成短段或碎屑,如稻草可断成10厘米以下的碎料。
使用小草把则无需断草,而是分把捆扎。
(2)浸水:将破碎的主料用1%~3%石灰水浸泡12小时左右,或用石灰水湿透主料后堆积24小时,或在堆料场上边铺料,边撒上石灰粉,边喷淋自来水,边人工踩踏,使充分浸透,湿料含水量达到70%~75%。
浸料完毕,多余的水分要沥去或人工压榨除去。
将浸水处理后的湿料拌入辅料,然后堆积起来,上盖草被和薄膜,进行好气性发酵(为了通气良好,可以堆在一个架上发酵),待堆温上升至60℃,保持半天后翻堆,堆温再次上升到60℃保持1天,然后散堆,送往栽培室或菇场使用。
为防病虫,可向场地及料堆边喷**和敌敌畏消毒。
新建菇房应当坐北朝南,以利吸收阳光而增温和避免东北风吹而降温。
菇房面积一般以12~18平方米一间为宜。例如按长6米、宽2.5米、高3.5米设计,可用竹木支架,房顶扎成拱形,以聚苯乙烯泡沫板作墙,内衬聚乙烯薄膜。房内搭栽培架5~6层,中间留走道。
为提高保温性能,也可用红砖或泥砖作墙体,空心水泥砖作地板,水泥板顶或石棉瓦顶。房内四周墙壁嵌上1~2厘米厚的泡沫塑料板,房顶也嵌3厘米厚泡沫塑料板,要求密封紧实,接缝则用塑料胶布封贴,门窗也做同样处理,最后衬贴二层塑料薄膜。菇房内安装30~40瓦日光灯1支,排风扇一台(可嵌墙上),以保证照明和通风换气。
菇房两侧搭栽培架4~5层,中间留50厘米宽的走道。
如果用旧房改装,可以参照新房要求做适当处理。
除了菇房还要有配套的供应蒸汽的设施,条件好的多用小型烧开水锅炉,差一点的用汽油罐加热产生蒸汽。最简便的办法是利用烤烟房加热原理自己装配。
即在窗下房内建一个烧水灶,灶上放一口大水锅,锅上有一条加水管通向窗外,灶口在窗下房外边以便烧火,从灶内分出两条烟道伸向两边菇床下边,直通靠门的两个墙角并接烟肉,烟卤高过房顶。利用烟道和蒸汽同时加热菇房。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趁热搬入菇房,摊堆在菇架上。按每平方米10千克料铺平。
若不够70%含水量,要适当喷些水补足,并把覆盖的薄膜和用具一起放入菇房,密封门窗,然后通入蒸汽,进行巴氏消毒。当菇房内温度上升至60℃时,保持6~8小时后停止通入蒸汽,停止加热,让菇房自然降温。
当菇房内温度下降至38℃时,即开门开窗,进入菇房接种。可采用穴播,穴距10厘米,深2~3厘米,菌种放满洞穴,并稍露料面。也可以穴播与撒播结合进行,方法是在穴播以后在料面再撒些菌种,以加快发菌。
接种后要稍加压紧培养料,让菌种与培养料紧贴在一起。若菇房保湿条件差,最后覆盖塑料薄膜以保湿保温。
接种后密闭菇房,控制温度在35~40℃范围内,每小时开排风扇1~2分钟(人工或自动控制),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
没有排风扇的则定时开窗换气。第4~5天菌丝大量发生,可揭去薄膜,以后则控制温度在30~32℃,注意喷30℃的温水保湿,使料面保持湿润,菇房相对空气湿度维持85%~90%,并适当增加光照,直至表面出大量白色粒状原基,原基进一步发育成黄豆大的灰黑色菇蕾。
若发现带短茸毛白色的鬼伞菇蕾,应即摘除。
保持温度在30℃左右,每小时适当通风换气(可开排风扇,用定时器控制),开灯照明,地面淋水。
如果空气相对湿度不足90%,或菇床上培养料的表面明显干燥,可用30℃温水喷雾增湿,直至菇蕾长大成蛋菇。收完第一潮菇后,如果没有杂菌和病虫害出现,可以适当喷1%浓度的清石灰水,继续管理至收第二潮菇。
如果有杂菌或害虫出现,立即清房,彻底消毒以后再种第二次。有的栽培者为了加快菇房周转利用,收完第一潮后不管有无病虫害,均立即清床、消毒。
因为第二潮菇产量已很低,一般产量占总产量的20%以下,转潮得菇的经济效益不如再种的效益高。
应选空气通畅而又避风向阳、供排水方便、土壤质地疏松肥沃的空地建场。
在露地堆料栽培草菇时,有相当数量的菇是生长在料堆周围的土壤表面, 保水性差的沙*以及含盐分过高的土壤,均不宜作菇床。场地选定后,若为旱地,种菇前10天先除净杂草,后用1%茶麸水或辣泼淋地面,以除虫及杀虹蚓,早晨或傍晚施药效果最好。
杀虫后即翻犁暴晒并起哇。若为水田,则在种草菇前半月犁翻浸水3~4天,然后犁和再浸3~4天,以除虫灭草,放水晒干后,即可犁翻。
菇场四周挖一条水沟,沟宽30厘米、深25厘米,以作排灌之用。场区内起畦,畦宽1米,长5~8米,高15~20厘米,畦沟宽约70厘米(兼作人行道),畦面成龟背形,中间打实,两旁留20厘米稍疏松的土壤,以利保蓄养分和蔓延菌丝。
(1)放好地脚肥:堆料前,畦面要下足基肥,施些经过堆派腐熟的干牛粪、猪粪、磷肥和火*等,以利多产地脚菇。
(2)分层堆料接种:将经过预先处理和发酵的培养料(方法同室内栽培),使之含水量在70%左右,先在哇面铺一层1~2厘米厚,時边留空10~15厘米不铺,然后沿料面边缘撒接草菇菌种一圈。再均匀铺放第二层培养料,厚约10厘米,照样撒一圈菌种。第三层也铺料10厘米厚,然后在料面均匀撒接菌种。
如果气温低,还可加第四层料,顶部则不再下种,最后稍加压实,盖上薄膜与草被,保湿遮阳。比较好的做法是搭盖荫棚,在荫棚下种草菇,或搭塑料大棚栽培。
室外种草菇的管理工作应比室内精细,因为天气变化较大。管理的技术关键仍是调控温度、湿度和通气。
种后头3天堆温应上升到35~40℃或高一些,以利草菇菌种的萌发,但控制不要超过40℃,以免烧死菌种。当料的外层温度达到40℃时,立即除去覆盖物,或适当减少草被(日减夜增或日开夜盖),透气、降温,使温度变化不大,保持在35~40℃之间,使菌丝生长健壮,蔓延迅速。
第4~5天能看到堆料表面或唯边地面有大量灰白色、蛛网状粗壮的草菇菌生长,表示草菇发菌正常。第7~10天温度控制在30~32℃就会发生表面菌丝扭结并分化形成白色颗粒状的草菇原基。
如果温度持续在40℃以上,就很难出菇了,应当及时找出原因,采取合理的措施降温。
如果第2~3天堆温升不起来,达不到35℃以上,也要及时查找原因,及时采取升温办法。
如是料过湿引起,可去掉覆盖物后打洞或松动培养料,加快水分蒸发,再加入适量的干牛粪糖,补播些菌种之后重新堆好。若因料过干(拧草不滴水),则补淋适量30℃温水,也适当补播些菌种。为了防止后期出现的急剧降温和降湿的不良影响,当堆温下降到35℃时,可往堆料表面覆盖少量消毒过的湿*(如火烧*、草皮泥或加石灰汉制过的田泥)。
要保持料面湿润和堆周围空气的湿度,除去覆盖的薄膜后,要经常检查和适当喷洒清水。一般**只喷在草被上和盖*上,不流入料内,以免伤害菌丝,损害出菇。
如果料面确实过于干燥,也可拿开草被适量轻轻喷雾,千万不能喷得过急。
每天**次数和**量,应看天气、草被湿度、堆料的湿度情况酌定。
如遇吹东风天气,空气湿度大,可以少喷或不喷。南风天,湿度虽大,由于气温暖和,菌丝生长旺盛,耗水多,则要适当补充水分(**)。刮西北风,天气干燥,水分蒸发大,除加挡风障外,还要多**。当草菇菌丝开始扭结时,可往料面适当多喷一些“出菇水”,以后注意空间喷雾保湿而不再直接喷到料上。
随着菇蕾出现和逐渐长大再相应增加**,使草菇的子实体在堆料含水量达75%、空气相对湿度达90%~95%的状况下发育健全,达到高产质优的目的。
草菇生长是需要氧气的,在菌丝生长阶段,适当地掀动薄膜或草被,改善通气条件,到了出菇阶段则要求通风透光提高,因此加盖的草被可薄些,每天早晚还应掀动通气,但也要防止大风吹和大雨淋,防止变温变湿过急过大。
大雨来时要及时抢盖薄膜,雨停后立即除去,并掀动草被通气,以免闷死菇。
精选问答:
1、草菇种植技术?
种植草菇需要先将它的辅助材料玉米芯放置浸泡池中浸泡,待其芯发黄取出,铺洒在土壤上,均匀的撒上一层草菇种子,覆盖保湿膜,保持大棚温度在32℃~37℃之间,在采摘后的3天后进行一次浇水,时常通风提高空气湿度。
1、原料处理
种植草菇需要用到玉米芯进行栽培,先将新鲜的玉米芯放置光照下进行暴晒,时间可在4天左右,之后浸泡池中覆盖一层塑料布,将玉米芯均匀放置浸泡池30公分的厚度,在其上方撒上1公分左右的石灰粉,如此重复放置,直到浸泡池满了为止,然后灌水浸泡直到玉米芯发黄。
2、铺料播种
草菇种植技术中铺料播种至关重要,将浸泡好的玉米芯均匀的铺洒在土壤上,面积不需太大,在80公分即可,然后在上面撒上草菇种子,覆盖一层保湿膜,为使种子进行呼吸,可在保湿膜挖几个小洞,每隔20厘米左右的距离用土覆盖。
3、发菌催蕾
种植草菇,需要很高的温度,才能使草菇生根,所以需要价格大棚进行封闭,保持温度在32℃~37℃之间,当温度高于37℃时,则需要将保鲜膜捅几个洞,在种植的一个星期后,可将大棚进行适量的通风。
4、种后管理
当草菇长出之后,将大棚的温度控制在28℃~33℃之间,不可高于40℃,否则就会造成草菇的死亡,在其周围放置几台加湿器,其用来提高空气的湿度,在出菇的期间,最好不要在草菇上浇水,可在走道处进行适当的补水。
5、采摘后管理
当采摘后的15天左右,不要进行浇水或者补水处理,在菇床的上方覆盖一层薄膜,控制室内温度在30℃左右,3天过后,可进行**,再续上石灰水,提高空气湿度,时常进行通风,加大空气的流通。
2、草菇种植成本与技术?
一、种植蘑菇技术
1、建设种植大棚
(1)一般选择在地势较高、地面平坦、周围比较空阔,通透性好的地方建种植大棚。
(2)大棚最好选用散射光材质的,地面需要用水泥修葺,方便冲洗,留有窗户或者是卷帘,可以增强通透性,在菇房内要设好菇床,可木制、可铁制、还可砖砌。
2、堆制养料
(1)在7月份左右的时候可以使用家畜粪便、麦草、麸皮、稻草、玉米杆等堆制养料,粪便晒干,其他的材料需要切断,然后混合适量的石膏,用水或**浸透,再按照一层草料一层粪便的堆起来进行发酵。
(2)一般间隔3-4天翻一次堆,大概半个月后即可完成堆制。
3、接种
(1)养料堆制完成之后,接种之前需要对菇房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杀菌,消毒完成后将堆制好的养料搬入菇房中,在菇床上铺好,然后将门窗关闭,将室内的温度调高到60℃左右,三个小时之后将温度降低10℃,维持该温度一周,让养料彻底发酵。
(2)当养料的温度降低到25℃左右时,开始进行蘑菇接种,将养料在菇床上整平,厚度要达到15cm左右,接种一般采用穴播的方式,每株的间隔约为10cm左右,适当播密可以提高发菌速度。
(3)最后将细肥土均匀的覆盖在养料上面,等待发菌。
4、采收
(1)保持养料的湿度,在出菇初期湿度一般是在70%左右,后期慢慢的恢复到80%-90%左右。
(2)在浇水的时候,我们要遵循少量勤浇的原则。出菇房在发菌期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10-18℃左右,在出菇期将温度调高到20-28℃左右,可以加快出菇速度。等到蘑菇长到一定大小时,便可进行采收。
二、种植蘑菇的成本与利润
1、种植蘑菇的成本
(1)菇农自筹自备生产的菌棒成本,每棒1.5-2.5元。其生产形式中,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多劳动力限时完成的工序,大多数以3-5户为一联合组生产,不计工酬,或者组织亲戚朋友突击完成。假设从原料筹备、拌料灭菌、接种养菌和菇棚搭建,均由菇农自己完成。
(2)种菇大户的工厂化生产模式(不含资金利率、资产折旧、经营费用、财产保险费用、不可预测费用和经营利润)的计件付资成品菌棒,成本合计约5.25元。共由4部分组成。
①材料成本1.55元(含采运费0.3元)。
②菇棚折损每袋0.2元(包括棚架0.1元、塑料薄膜、遮阳网各0.05元)。
③袋料生产成本1.15元(包括拌料、装袋、检孔、装剁、烧火、燃料、水电、场地、灭菌炉租赁、封闭降温,成本折损,专职管理等费用)。
④菌棒培养成本每袋2.25元(包括接种、三次刺孔、放气挑膜、转色排液、成品折损、专职管理等)。
2、蘑菇种植的利润
(1)经过长期的大面积生产状况调研,约有50%菇农千袋产值4000至5000元,每千袋产出利润2000-3000元。
(2)有30%的菇农每千袋产值3500元以下。有15%左右菇农每千袋产值超过5000至6000元。产值超过4000元以上的菇农,产出花菇比例超过60%。产值超过5000元以上的菇农,生产场地具有鲜菇收购和出口条件,其保鲜收购的优质鲜菇每公斤8-15元。
(3)5000袋以上种菇户的催菇,割袋选蕾,采收和干制等阶段劳务均由计件工完成。每袋综合用工成本1元左右。每千袋纯利与1000-2000元。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