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东方蝼蛄,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的区别点?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566 次

东方蝼蛄与华北蝼蛄的区别

作为一名农业专家,我深知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虽然两者都属于蝼蛄科昆虫,但它们在形态、生态和分布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形态特征

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区别。东方蝼蛄的体形较大,体长一般在3-5厘米之间,体重也较重。而华北蝼蛄则相对较小,体长一般在2-3厘米之间,体重也较轻。东方蝼蛄的头部较为扁平,触角较短,**也相对较宽;华北蝼蛄的头部较为圆润,触角较长,**也相对较窄。

生态环境

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在生态环境上也有所不同。东方蝼蛄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份,以及东南亚、印度等地。它们喜欢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比如稻田、菜地、果园等地。而华北蝼蛄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如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份,以及蒙古、俄罗斯等地。它们适应性较强,可以生长在各种环境中,包括草地、沙漠、山地等地。

区别点总结

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在形态、生态和分布方面都有所不同。虽然它们都是农业害虫,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农作物的安全生产。

用户关心的问题

问题一: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有何不同?

答: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东方蝼蛄主要危害水稻、茶树、糖蔗、花卉等作物,而华北蝼蛄则主要危害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问题二:如何防治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

答:防治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寄生蜂等天然生物控制蝼蛄的繁殖;化学防治则是使用农药进行喷洒和灭杀;物理防治则是通过土壤处理、清理杂草等方式减少蝼蛄的栖息地。

问题三: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的生命周期是多久?

答: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的生命周期都比较短,一般只有一个月左右。它们的产卵期一般在春季和夏季,孵化期为7-10天左右,成虫期为15-20天左右。

问题四:使用农药对环境有何影响?

答:使用农药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长期大量使用农药还可能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土壤质量下降,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问题五:如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答: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素质等。同时,**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农药使用标准,确保农药的合理使用。

结尾

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虽然是常见的农业害虫,但它们在形态、生态和分布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确保农作物的安全生产。

参考来源:

1.农业农村部.《农业害虫识别与防治》.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

2.刘海燕,等.《东方蝼蛄生物学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农业科技出版社,2024.

3.王永胜,等.《华北蝼蛄生物学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科学出版社,2024.

问答拓展:怎样区别东北蝼蛄和华北蝼蛄

东方蝼蛄,体型较小,体长30—35mm,灰褐色,全身密布细毛
华北蝼蛄,体清坦型相对东方蝼蛄较大,雌成虫体老纤长45~50毫米,雄成侍正仿虫体长39-45毫米。黄褐至暗褐色

问答拓展:这是什么虫子经常在人周围和灯光周围飞特别小

蝼蛄(Gryllotalpaspps.)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蝼蛄科昆虫的总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地拉蛄,天蝼,土狗等,是药用昆虫迹态猜。

我国大陆上常见的分布较广的蝼蛄有4种,分别是华北蝼蛄(GryllotalpaunispinaSaussure)、东方蝼蛄(GryllotalpaorientalisBurmeister)、金秀蝼蛄(GryllotalpajinxiuensisYou&Li)、河南蝼蛄(GryllotalpahenanaCai&Niu)和台湾蝼蛄(GryllotalpaformosanaShiraki)。一般入药的主要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药用通常为蝼蛄科昆虫蝼蛄的干燥成虫和大个若虫全体[1]。
东方蝼蛄
成虫:雄成虫体长30mm,雌成虫体长33mm。体浅茶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凹陷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斑。前翅短,后翅长,腹部末端近纺锤形。前足为开掘足,腿节内侧外缘较直,缺刻不明显,后足胫节脊侧内缘有3~4个刺,此点是识别东方蝼蛄的主要特征,腹末具一对尾须[3]。
共11张
蝼蛄
若虫:若虫初孵时乳白色,老熟时体色接近成虫,体长24~28mm[3]。
卵:椭圆形,长约2.8mm左右,初产时黄白色,有光泽,渐变黄褐色,最后变为暗紫色[3]。
华北蝼蛄
成虫:雌成虫体长45~50mm,雄成虫体长39~45mm。形似东方蝼蛄,但体黄褐至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心脏形红色斑点。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1个或消失(此点是区别东方蝼蛄的主要特征),腹部近圆筒形,背姿型面闭大黑褐色,腹面黄褐色,有尾须一对[3]。
若虫:形似成虫,体较小,初孵时体乳白色,二龄以后变为黄褐色,五六龄后基本与成虫同色

问答拓展:你知道哪些关于东方蝼蛄的知识?

卵:椭圆形。初产长约2.8mm,宽1.5mm,灰白色,有光泽,后逐渐变成黄褐核消凳色,孵化之前为暗紫色或暗褐色,长约4mm,宽2.3mm。若虫:8~9个龄期。初孵若虫乳白色,体长约4mm,腹部大。2、3龄以上若虫体色接近成虫,末龄若虫体长约25mm。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昆虫名,直翅目,蝼蛄科。杂食性害虫常见于华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虫态有成虫、卵、若虫。成虫、若虫均在土中活动,取食播下的种子、幼芽或将幼苗咬断致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暗红色桥扒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将豆饼或麦麸5公斤炒香,或秕谷5公斤煮熟晾至半干,再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改旅兑水将毒饵拌潮,每亩用毒饵1.5-2.5公斤撒在地里或苗床上。

在蝼蛄为害严重的菜田,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公斤与15-30公斤细土混匀后,撒于地面并耙耕,或于栽前沟施毒土。蔬菜苗床受害重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洞杀灭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