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1602抗锈病吗
农大1602的抗锈病特性
农大1602是一种新型水稻品种,它是由中国农业大学育种团队选育出来的。这个品种有很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其抗锈病的特性。锈病是水稻领域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会导致水稻生长受阻,降低产量。农大1602对锈病有很好的抗性,这使得它在水稻领域中备受青睐。
农大1602的其他优点
除了抗锈病外,农大1602还有其他很多优点。例如,它的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等等。这些特性使得农大1602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农大1602的推广和应用
农大1602作为一种新型水稻品种,其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农民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同时,它也有助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应用农大1602。
有关农大1602的问题
1.农大1602的适应性如何?
农大1602适应性强,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
2.农大1602的抗病性如何?
农大1602对锈病、白叶枯病等病害有很好的抗性。
3.农大1602的产量如何?
农大1602的产量高,可以达到每亩800-900公斤。
4.农大1602的品质如何?
农大1602的米粒大、质量好、口感佳。
5.农大1602的种植技术有哪些要点?
农大1602的种植技术要点包括:选用适宜的土壤、施肥合理、控制病虫害、及时灌溉等。
问答拓展:农大372抗锈病吗?
农大372不抗锈病。
农散宽大372由X和BA702作亲本选育而成,对于玉米南方锈病具有很强的抗性。农大372是由中国农业大学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株高只有258厘米,穗位高93厘米,根系发达,气生根多,抓地牢固,抗倒伏能力强,果穗长18.3~27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边行效应不明显,冲洞亮是一个大穗型玉米品种。
农大372种植技术要点
1、夏播: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6月上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500~5000株。足量施肥,氮磷钾配合。6片展开叶化控防倒伏。注意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旱排涝。
2、河北地区春播:适宜播期为4月20日-5月10日,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高肥地可加大至4500株。
3、颤察春夏播共性措施:足量施肥,氮磷钾配合。6片展开叶化控防倒伏。注意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旱排涝。
问答拓展:农大372玉米种产量怎么样,抗病怎么样。抗锈病吗你?
品种名称:农大372;特征特性:产量表现:2024~2024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91.1千克,比对照增产6.1%;202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9.3千克,比对照增产8.3%。接种鉴定,抗镰孢茎腐病和大斑病,中抗小斑病和腐霉茎腐病,感弯孢叶斑病、茎腐病和穗腐病,高感瘤黑粉病和粗缩病。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适宜河北保定以南地区、山西南部、山东、河南、江苏淮北、安徽淮北、陕西关中灌区夏播种植。注意防治瘤黑粉病、粗缩病。
农大372是由北京农业大学宋同明教授和北京华奥农科玉育种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培育的新品种。2024年经国家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国审玉。适宜在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关中等玉米夏播区域内种植。具有耐密植、抗倒伏、抗病性能强,早熟高产及籽粒脱水快等特点。农大372玉米从播种到成熟一般98-102天左右,株型比较紧凑、根系发达、成株叶片数21叶左右,一般株高260-280厘米,穗位高度多在100-105厘米,纳码果穗平均长22-24厘米左右,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35-37克。对玉米大小斑病、锈病及玉米青枯病等抗性强,旅茄链适宜种植密度4000-5500株,亩产1400-1600斤左右,能活干成熟。适宜机械直接收获。不抗玉米瘤黑粉病、黑穗病、玉米粗缩病,生长后期阴雨天气多易感玉米穗腐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等。
农大372适宜播拆孙期为6月5-15日,对肥力中等以上田块,要亩施农家肥3000-4000近,或优质商品有机肥(有机质含量35%以上)200-300近,搭配三个15复合肥60-80斤,分别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分别视长势亩追施尿素20-30斤、60-80斤,肥力水平差田块要适当增加用量,等行距种植的密度宜在4500-5000株左右,宽窄行种植的宜密度5500株。尽量避免重茬种植,播种前要选用噻虫嗪或吡虫啉与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等混配药剂常规拌种,防治蓟马、预防玉米粗缩病和瘤黑粉病等,玉米3-6叶期要及时进行化除,同时喷药防除周边和植株蓟马,密植田块尤其要及时6-8叶期喷施化控药剂,夏季高温季节要及时浇水,防止卡脖旱,后期多雨时要做好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同时防治好玉米螟等害虫,可预防穗腐病发生等。
问答拓展:中国北部冬麦区有哪些小麦品种?
中国小麦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南北近30个纬度,东西跨50多个经度,加以有冬小麦(秋播)和春小麦(春播)等不同种植制度,所以中国小麦品种各地差异很大。全国共分10个小麦种植区,每区又有2~4个亚区。现将中国小麦品种的演变分区介绍如下。
本区是冬小麦的北沿,主要部分斜跨冀、晋、陕、甘诸省的北部。全区小麦面积226万余hm2,约占全国小麦面积的8%左右(庄巧生,2024)。由于全区东西很长,南北很窄,各省使用的品种差别较大。在品种使用上由东到西分为4片。
京、津、冀东、冀中北平原片
完成了5次品种更换。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前,种植地方品种,主要有光头白、五花头、大白芒、小红芒、葫芦头、红芒白等。这些品种的共同特点是,冬性较强,对光照较敏感;幼苗匍匐,分蘖多;耐寒,耐旱,耐瘠薄;植株生长繁茂,成穗多,但穗小,粒小,高产潜力低;秆软,在水肥较好的条件下易倒伏;不抗条锈病。
本片的小麦育种工作开展较早,基础较好。20世纪30年代由地方品种系选育成的燕大1817、燕大1885、定县72、燕京白芒白等品种,以及杂交育成的北系11、北系4号、中苏68等品种一度推广。50年代中期,由于水肥条件改善和条锈病流行,在水浇地上迅速推广了由美国引进品种与本地改良品种杂交育成的农大183、农大36、农大90等抗锈病且丰产性较好的品种。农大183于50年代中后期在本麦区趋于普及,年种植面积一度达23.3万hm2。这一时期本片搭配种植的品种还有华北187,以及由它系选育成的北京5号、北京6号,以及太谷49、太原566等。以农大183为代表及其姊妹系的普及实现了本区品种第一次更换。
1964年全国条锈病再次大流行,农大183等品种丧失了抗锈性。与其同期育成同组合的品种农大311抗条中1、2、8、10号生理小种,适应性广,但为红粒,部分取代了农大183。与此同时,用碧蚂4号与早洋麦杂交育成的北京8号抗条中1、2、8、10、13号生理小种,且为白粒,质佳,最高年种植面积曾达114万hm2,包括黄淮麦区(金善宝,1986)。这一时期的搭配品种有农大45等。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由于这些抗锈品种的普及实现了本片小麦品种的第二次更换。
60年代末期开始,条锈病生理小种条中17号比重上升,加之小麦的栽培条件有所提高,上述品种已不适应生产的需吵樱要,逐渐被抗条锈新生理小种且更耐肥水的北京庆碰亏10号、东方红3号、农大139等取代。其中农大139是70年代本片主推品种,年种植面积曾达40万hm2。东方红3号最高年种植面积曾达53.3万hm2(包括山西)。北京10号也曾达53.3万hm2(包括河北)。河北中部的黑龙港地区盐碱地较多,主要推广科遗26、科遗29等品种。这一时期的搭配品种还有农大155、红良5号、有芒白4号(北京),晋麦8号(山西)等。70年代,以北京10号、东方红3号、农大139等为代表的一批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完成了本片第三次品种更换。
进入80年代,以丰抗8号为代表的丰抗号品种抗新发展的条锈病条中17至条中23号、条中25号和条中19-1等9个生理小种,兼抗叶锈菌5个小种和白粉病,丰产性与稳产性好,迅速大面积推广。丰抗8号是本片面积大,应用时间长的品种。它在本片的面积于1988年达40万hm2,先后在生产上应用15年之久。除丰抗8号外,这一时期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还有丰抗2号、丰抗13、农大146、鉴26、原冬1号、京花1号等。在高水肥下种植的有北京837;中下水肥种植的有原冬3号、冀麦22、冀麦28等。80年代,以丰抗8号为代表的一批品种推广实现了本片第四次品种更换。
1990年前后,北京地区育成了以京冬8号为代表的一批更加丰产稳产的品种。京冬8号2000年夏收达71.7万hm2,成为北部冬麦区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庄巧生,2024)。京411株型紧凑,秆强抗倒,1991年后成为本区主体品种,1995年夏收面积31.1万hm2。京冬6号抗条、叶锈病,白粉病轻,千粒重高而稳。以京冬8号、京411和京冬6号为主的一批品种的推广实现了本片第五次品种更换。这一誉神时期在高水肥地搭配的品种有津麦2号、中麦9号等。在中水肥地搭配的品种有京437、北农2号、北京841等。在低水肥及旱薄地种植的有轮抗6号、冀麦32等。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