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锈病的病症类型 小豆锈病的病症类型是什么
小豆锈病是小豆的一种常见病害,其主要症状是小豆叶片上出现***或棕色的锈斑。这些锈斑会逐渐扩大,导致叶片枯萎和脱落。小豆锈病不仅会影响小豆的生长和产量,还会对土壤产生负面影响。预防和控制小豆锈病非常重要。
小豆锈病的病症类型
小豆锈病的病症类型主要包括:
1.黄锈病
黄锈病是小豆锈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症状是小豆叶片上出现***的锈斑,锈斑逐渐扩大,叶片变黄、枯萎和脱落。黄锈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因此在防治时需要注意隔离和消毒。
2.棕锈病
棕锈病是小豆锈病的另一种类型。其症状是小豆叶片上出现棕色的锈斑,锈斑逐渐扩大,叶片变黄、枯萎和脱落。棕锈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因此在防治时需要注意土壤消毒和合理施肥。
3.白粉病
白粉病是小豆锈病的一种较为罕见的类型。其症状是小豆叶片上出现白色的粉状物,逐渐扩散并导致叶片变形、枯萎和脱落。白粉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因此在防治时需要注意隔离和消毒。
4.灰霉病
灰霉病是小豆锈病的一种次要类型。其症状是小豆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灰色的霉斑,逐渐扩散并导致叶片变形、枯萎和脱落。灰霉病主要通过空气和水传播,因此在防治时需要注意通风和排水。
小豆锈病的防治方法
小豆锈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
1.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具有抗小豆锈病能力的小豆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坚持病害监测
及时发现小豆锈病的发生和扩散,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3.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小豆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小豆锈病的发生。
4.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小豆锈病的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5.使用化学农药
在小豆锈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相关问题
1.小豆锈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小豆锈病的病原体是锈菌。
2.小豆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豆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小豆品种等因素有关。
3.预防小豆锈病应该注意哪些措施?
预防小豆锈病应该注意选择抗病品种、坚持病害监测、合理施肥、土壤消毒等措施。
4.化学农药对小豆锈病的防治是否有效?
化学农药可以对小豆锈病进行有效防治,但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5.小豆锈病会对土壤产生什么影响?
小豆锈病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减少,从而对土壤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问答拓展:大豆锈病有哪些症状表现?种植户该怎么预防和治理?
大豆锈病有哪些症状表现?农户们该怎么防治大豆锈病?对于种植大豆的农户来说,搞懂这些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的应改蔽世对大豆锈病。发病症状:
初期出现黄褐色病斑,随后逐步扩展叶片背面稍隆起,出现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导致叶片早枯。生长发育后期,在孢子堆周围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
流行因素:
1、温度温度是限制病害发展的条件。大豆锈病的适宜萌发温度为15~26℃。24℃萌发率高,在15℃以下,27℃以上,不利于病菌的萌发与入侵。
2、降雨量、雨日数和雾、露在适宜于发病的温度条件,病菌孢子的萌发及侵入需要在水滴中才能完成,每天叶面保持饱和湿度约7~10h,能造成最严重流行,所以雨水、雾、露是影响流行的重要条件,在内陆,平原地区决定病害消长的主要是降雨量和雨日数,而在沿海和高原、山区、除雨水外,雾和露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风大风有利于病菌的传播。据在我国丘陵地区观察,发病初期所见丘之并缺间的凹地,发病地带呈喇叭形扩散至全田。
4、日照在每天14h光照与自然日照(11.2h每天)对比条件下,比较大豆锈病的发速率。前者长日照延迟了植株的生长核肢,在每天14h光照下,由于生理发育的推迟,锈病发生推迟,降低了锈病发病速率。比较相对时间(播种天数与成熟期之比),大豆锈病发病速率保持不变。大豆锈病与发展速率与播种后的天数,相对生长期呈高度正相关。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开沟排水,采用高畦或垄作,防止湿气滞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植株抗病力。
2、发病初期喷洒药剂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2~3次。可选用:43%戊唑醇悬浮剂16~20ml/亩;25%嘧菌酯悬浮剂40~60ml/亩;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
问答拓展:菜豆的锈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菜豆锈病的症状:主要侵染叶片,发敬拦病严重时也侵染茎蔓和荚,叶片染病产生褪绿的小黄斑,中央稍凸老凳起成小疱斑,逐渐变成圆形锈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红锈色粉末(即夏孢子)。
生长后期在夏孢子堆或四周产生紫黑色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侍稿旅冬孢子)。豆荚染病,产生突出表皮疱斑,散出褐色冬孢子,发病严重时茎叶提早枯死。
问答拓展:小豆锈病是什么?
小豆锈病在我国分布于天津、河北、北京、吉林、山西、陕西和广西等地。病菌侵染幼嫩叶片及幼茎。由于充满大量锈粉的病斑破坏叶片正常组织,影响植株光合作用与生长。严重发病地块,产量损失较大。
症状
病斑可发生在小豆叶片、茎秆甚至豆荚上。在叶片上,初期产生苍白色褪绿斑点,渐变为红褐色,小型斑点(夏孢子堆)逐渐扩展,常突破叶片表皮,从中散出大量黄褐色或锈褐色的粉状夏孢子。孢子堆周围有时有褪绿晕圈。在后期,夏孢子堆由黄褐色转为深褐色(彩版八,45),从中产生黑褐色的粉状冬孢子。若叶片为大量夏孢子堆所覆盖,易造成叶片早落。
病原
Uromycesappendiculatus(Pers.)Ung.疣顶单胞锈菌,属担子菌亚门单胞锈菌属真菌。夏孢子浅褐色,单胞,具刺状物,球状至椭圆状,24~30微米×20~27微米;冬孢子具无色尾丝,孢子黑褐色,单胞,具刺状物,壁厚,近球状或宽椭圆状,30微米×24微米。寄主有小豆、绿豆、黑吉豆、小豇豆、长叶豇豆、饭豆、大豆、菜豆、多花菜豆、利马豆、乌头叶菜豆、两型豆和紫花大翼豆。
发病特点
病害可以早发于幼苗期,主要发生在开花、结荚期。病菌以冬孢子方式在病组织中越冬。幼苗期形成初侵染,条件适宜时很快产生夏孢子,形成田间发病中心。夏孢早碰子随风在田间传播而使病害流行。夏季多雨、土壤湿度大时,病害发生严逗厅重。
防治方法
(1)抗病品种。已知抗锈病品种有天津红小豆82-02、82-14、82-15、85-6及免疫品种红小豆(B0766,吉林)陆指谈、红小豆(B0767,吉林)、红小豆(B0774,吉林)、红小豆(B1482,云南)、巴山豆(B1483,云南)、红小豆(B1502,云南)、红小豆(B3409,湖北)、红小豆(B3413,湖北)、大红小豆(B3417,湖北)、小豆(B3419,湖北)和红小豆(B3435,湖北)。
(2)栽培措施。与玉米间作或与禾本科作物实行4~5年轮作;秋季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
(3)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初期,用20%粉锈宁乳油1000~1500倍液,或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叶面喷施,连施2~3次,间隔7~10天。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