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条锈病防控倡议书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021 次

小麦条锈病防控,保障农业生产

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最为常见和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为了保障小麦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它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褐色条纹,叶片弯曲、卷缩、干枯,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如果不及时防治,小麦条锈病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措施

对于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病害监测

通过对小麦田间的病害监测,及时掌握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和流行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率。

3.合理施肥

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但是过量的施肥会导致小麦的病害易发和传播,因此需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合理施肥。

4.病害防治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对小麦进行病害防治,采用化学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保证小麦生长的健康和稳定。

小麦条锈病防控倡议书

为了加强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倡议:

1.积极宣传

加强小麦条锈病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广大农民对小麦条锈病防控的认识和意识。

2.联合防控

各级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和种植户之间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共同开展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

3.加强监测

加强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4.推广技术

加强小麦条锈病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小麦条锈病防控的效果和水平。

5.加强管理

各级农业部门加强小麦条锈病防控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关问题

1.小麦条锈病是如何传播的?

小麦条锈病是通过气流、雨滴和人工传播的,病原菌在传播过程中会在小麦叶片上形成孢子,随着气流或雨滴等介质传播到其他小麦植株上,从而导致小麦条锈病的扩散。

2.如何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需要根据小麦生长的环境和地区特点,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并结合病害监测数据,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3.如何进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使用化学药剂对小麦条锈病进行防治,需要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并按照药剂说明进行使用。

4.生物防治有哪些优点?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然的生物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传播,相对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经济等优点。

5.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需要注意防病治病相结合、科学施肥、科学防治、管理规范等问题,同时需要加强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广大农民对小麦条锈病防控的认识和意识。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码困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影响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严重生物灾害,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小麦减产10%-20%,特大流行年份减产可达60%以上,甚至使小麦几乎没有收成。根据菌源数量、天气条件及品种布局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2024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约3000万亩。其中,川西北、陇南、陕南、豫南、新疆大部、宁夏晚熟麦区等地将中等或偏重流行。近期在四川绵阳、湖北十堰、陕西汉中等地调查发现,小麦条锈病已出现较大的中心病团。由于条锈病流行性和传搭山染性极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害繁殖扩散速度非常快。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条锈病将陆续进入发生危害盛期。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将病害防控列入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措施,加强病情监测,采取进行分区防治策略,选用高效药剂品种,及时防治病害流行,确保小麦丰收。(1)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陕西旱地可选用M8003、长武131;旱肥地可选用陕229、陕861;水地可选用陕927、陕160、西农88—1、迟枝念水偃107、植;甘肃可选用天选40、天882、绵阳15、绵阳19、绵阳20;川育9号、川育10号;河北可选用冀麦19号、冀麦26号、冀麦5418、丰抗13号、京优626等;河南可选用豫麦17、郑8329、徐州21、郑891;长江下游可选用扬麦4号、5号。此外中国又育出了一大批抗条锈病新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京冬8号,京核3号(931),京411,冬麦1号,北农白,百农64,郑州8915、941,周麦9号一矮优688系,新宝丰;豫麦35、39,川麦24、25;绵阳25、26,川农麦1号,蜀万41号;冀审石4185,冀麦38、40、41、6021新系(9306);皖麦26、27、28号,早麦5号,滇麦18号、19号、20号,渭麦8号,秦麦12号,西农1376号。春小麦有垦九5号,临麦29、30号,陇春15号,宁春24号,陇春9号,陇春8139,定丰3号,京红8号,科春14,青春26号、533号等。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种群体抗性多样化或异质性来控制锈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和优势小种形成。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选用高效药剂品种:
大力推广以三唑类、烯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进行大田喷药防治,每亩用15%三唑酮粉剂80-100克,或亩用25%烯唑醇粉剂30-40克,或12.5%悬浮剂40毫升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
(2)农业防治
①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②清除自生麦。
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
④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基本措施是因地制宜地种植抗病品种。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能减轻小麦的发病程度。(3)药剂防治在缺少抗病品种或原有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又无接班品种的麦区,需要进行药剂防治。我国先后使用对锈病有效的杀菌剂有敌钠酸、敌锈钠、氟钡制剂、氨基磺酸钙、氟硅脲、萎锈灵、灭菌丹、代森锌等。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
②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667m^2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35g,对水50~80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加强病情监测:
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要按照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密切监测发生情况,认真做好病害的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准确掌握条锈病发生消长动态,根据病情发展变化及时发布预报和防治警报;及时向政府部门及上级业务部门通报病害发生情况,为病害防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采取分区防治策略:
重点要抓好鄂西北、四川盆地、豫南、陕南、重庆、贵州、云南等冬季繁殖区的早期药剂防治,对重点发病田块采取“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提供麦田统防统治,以控制病害的区域扩散蔓延。黄淮海等春季流行区,要加强病情监测,实行达标(病叶率达到5%)时进行喷药防治。陇东南、川西北、宁南、海东等越夏易变区(秋季菌源基地),要采取抗锈良种和药剂拌种,结合停麦改种和适期晚种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问:王焕如的技术成就

王焕如从1939年就开始研究小麦叶锈病。1945年在美留学期间,曾协助导师E.C.斯塔克曼对全美小麦秆锈生理小种进行过调查,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焕如对小麦锈病的研究集中于小麦锈菌生理分化和品种抗锈病方面。他在国内广泛介绍斯塔克曼所倡导的锈菌生理小种概念和研究方法,为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王焕如十分重视小麦锈病的应用研究,以解决生产上的问题。1950年王焕如受农业部委托对我国东北地区小麦秆锈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小麦锈病菌生理小种,小麦品种幼苗抗病性作了大量鉴定工作,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锈病菌主要生理种是21号,并从307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近20余个抗病品种,为解决东北地区春小麦锈病为害起了积极作用。1956年对东北地区小麦锈病转主寄主的调查,明确大叶小蘖在东北地区不起寄主作用,为国家节省了大量除草的人力和经费。1959年他对河北碧玛1号小麦丧失抗条锈性进行了研究,指出丧失抗性的原因是碧1锈菌生理种引起的,并提出引种和培育抗病性品种措施。1984年王焕如对张家口坝下地区夏播小麦条锈病进行了考察,认为在高山上越夏的条锈菌与平原地区秋播小麦出土的时间不相衔接,消除了有人担心条锈菌有可能波及平原冬麦锈病流行的忧虑。王焕如还为解决小麦赤霉病、腥黑穗病、黑胚病、根腐病的防治研究上做出了显著成搭搭绩。
王焕如经过20余年对小麦锈病的研究,1962年首次对E.C.斯塔克曼关于小麦锈病菌生理种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异议。指出斯塔克曼的观点是偏重于锈病分类而忽视了寄主和病知派拿原物的相互作用;在研究方法用鉴别寄主来鉴定生理种局限性,提出用生产品种,辅之以其他方法来鉴定小种。1963年再次指出用标准寄主来鉴定锈菌生理小种方法,在学术观点上有片面性,提出室内的鉴定工作,与室外调查羡瞎工作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侦察锈菌的变化。
1981年,王焕如在生物间遗传学的启迪下,根据自己的实践以及结合国外的动向,提出了今后开展小麦锈菌毒性研究应持有群体观点、生态观点和时态观点、进化观点的倡议。采用毒力频率的方法研究小麦品种与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用毒力组合与抗性组合的方法分析品种群体与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为推广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根据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不通过杂交来推导品种抗性基因和基因型,为简便和迅速地鉴定抗源和选配亲本提供遗传信息。这些观点和方法,把传统偏重研究病原物的致病性改变为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因此不仅可以了解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品种与个体菌株的关系,还可以了解在不同条件下品种群体与菌株群体的关系。近十几年王焕如基于这些观点和方法对河北、陕西、河南、新疆等地区的小麦品种与小麦叶锈菌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把我国小麦锈病菌生理和品种抗锈病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1985年他应邀去美国讲学,报告了生物间遗传学在中国小麦叶锈病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依阿华州立大学副校长克里斯顿森评价:“王教授的学术观点,不仅对研究生,对教授也有启发。”密苏里州立大学雷格林教授评价:“你们的工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好的。如能在抗病育种中应用,将可以减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堪萨斯州立大学勃劳德教授的评价:“王教授的抗性组合的构思,是独立的创新。”
近十几年来,王焕如和他主持的小麦叶锈病研究组取得瞩目成就,其中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并领导了全国小麦叶锈病研究协作组,与山东、山西、河南、内蒙等单位进行多项的协作研究。
生物间遗传学是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它是在锈菌生理分化现象和基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学科的基本观点是特定的病原物基因型和特点的寄主基因型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特定的表现型。它不仅全面地考虑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还指出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特定的寄主和特定的病原物相互作用的专化性。
王焕如鉴于生物间遗传学的发展,经他积极建议农业部于1981年和1984年分别邀请美国国际生物间遗传学权威W.Q.雷格林(Loegering)和L.E.勃劳德(Browder)两位教授来华举办了两期全国性的生物间遗传讲习班。王焕如在会前亲自译出主讲人的讲授提纲,主持组织讨论和辅导,会后亲自整理全部讲授资料。在以后的几年中,应邀到全国各地进一步介绍生物间遗传学理论,并与冯祖寿合编了我国第一本《生物间遗传学》讲义。为推动这一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84年王焕如及他的研究小组首先将这理论用于小麦叶锈病的研究上,发表了“生物间遗传学不通过杂交推导基因型的程序及其在小麦抗叶锈性研究中的应用”论文。代表了我国小麦锈病研究进入到新的水平。以后发展到小麦条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以及稻瘟病、谷瘟病等方面也充分应用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一方面,不能不说是与王焕如积极引进、应用和传播生物间遗传学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王焕如自1943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90年离休后仍继续为研究生讲授高级植物病理学和专题报告。几十年来他坚持主张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三结合。他担任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主任时,强调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尽量多做研究工作。他认为开展科研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王焕如在教学上强调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重视启发式教学。他不仅在课堂上或辅导中开展质疑和答疑,而且经常给同学们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同学去查阅资料,甚至通过田间和实验室里小型实验来解答问题。他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同学因志趣选修各种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发挥其专长。
王焕如在科研上,善于帮助同志们从具体的实验结果提高到理论上进行分析。例如在小麦锈病防治的研究上,他根据同志们对河北碧玛1号小麦丧失抗条锈性问题研究的结果,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大胆地对传统的锈菌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和生理分化观点提出对若干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编写系统作了革新。他指出“柯赫法则”在应用方面的局限性等等。正由于他以求实的精神使得他与范怀忠合编的《植物病理学》教材博得了国内和菲律宾学者的好评,1988年由农业出版社向国家教委推荐为优秀教材。
王焕如为我国植物病理事业奋斗了几十年,他亲自编写了《植物免疫学》、《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生物间遗传学》和《抗病育种的病理学基础》等教材。他主持翻译了《植物抗病育种——概念和应用》等数部专著,他和他的锈病研究组发表论文124篇,以及百余篇专题译文,为我国植病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赤子忠心、为国为民。”

问:小麦条锈病在病害循环中真正起作用的孢子有。

A,B,C

问:【多选题】小麦条锈病在病害循环中真正起作用的孢子有。

冬孢子;

夏孢子;

担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