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的优点 生物防治的优点高中生物
传统农业中,农民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害虫、杂草和病害,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量,但是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化学农药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水体和土壤污染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而生物防治则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农业技术,它通过利用天敌、生物病原体、生物拮抗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化学农药的使用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对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造成影响。因为化学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会对农作物本身造成损害,比如促进老化、减少蛋白质含量等。而生物防治则不会对农作物造成直接的损害,反而能够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让消费者放心食用。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它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还能够促进农民的经济收益。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农业技术,有望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
拓展百科知识- 生物防治:是以生物为基础的一种农业技术,通过利用天敌、生物病原体、生物拮抗等手段,控制害虫、病害和杂草的发生和传播,从而达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目的。
- 化学农药:是指人工合成的用于控制害虫、杂草和病害的农业化学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杀虫杀菌作用,但是也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
- 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基础上,不危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王大钧.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24(20):41-42.
- 张明,张三,李四.生物防治技术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观察,2024(2):36-37.
相关问答拓展:
1、如何预防生态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及其法律防治对策随着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密切,随着全球环境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多,一切没有硝烟的生态战争——“外来物种入侵”正在全世界范围悄悄打响,其造成的生态灾难正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及全球的生态安全。
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Bichhorniacrassipes即中国人俗称的“水葫芦”)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来物种入侵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风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
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而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而我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
澳大利亚的“免灾”,地中海的“毒藻”,美国五大湖的“斑马贻贝”,夏威夷的“蛙声”以及入侵我国的“紫茎泽兰”、“大米草”、“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克氏螯虾”、“美国白蛾”等等外来物种入侵的事例举不胜举。
由于缺少自然天敌的制约,这些外来入侵者不仅破坏食物链,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还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先后建立了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各种技术准则及指南,并进行了相应的立法,努力加强本国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御能力及综合治理能力。
我国加入WTO后,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涉及国际贸易及其他交往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势必将日益突出,但遗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并没有对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措施和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立法也十分有限,几乎是一片空白。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规则,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治理工作,已是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正是以此为己任,力图从立法完善的角度,就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谈谈粗浅看法。一、外来物种入侵与外来物种引进外来物种引进是与外来物种入侵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
任何生物物种,总是先形成于某一特定地点,随后通过迁移或引入,逐渐适应迁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环境并逐渐扩大其生存范围,这一过程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引进(简称引种)。
毋庸置疑,正确的行种会增加引种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如美国于20世纪初从我国引种大豆,其种植面积从600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亿多亩,目前,美国已成为大豆的最大生产国、出口国。
就我国而言,早在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后,我国历史便揭开了引进外来物种的一页,苜蓿、葡萄、蚕豆、胡萝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种便开始源源不断地沿着丝蚕之路被引进到了中原地区,而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芒果、槟榔、无花果、番木瓜、夹竹桃、油棕、桉树等物种也非我国原产,也是历经好几百年陆续被引入我国的重要物种。
2、健康服务与管理的优势?
**预防,养生保健,大病防治。
3、在农业生产中,用生物防执法防治害虫的好处是什么?
生物防治法的优点是对于环境污染很小,初期投资不大.生物防治是根据食物链,利用农林害虫的天敌去消灭害虫,该方法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4、生物农药的优缺点有哪些?
使用生物农药的主要优点:一是对人畜安全。绝大多数生物农药毒性低或毒性小,不易毒害用户;第二,更有利于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生物农药易分解,不易污染农产品,保证农产品持量安全。第三,污染小,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大多数生物农药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只对害虫有效防治,不伤害蜜蜂、鸟类、鱼类和青蛙,易于分解,使用后回归自然;第四,不易产生耐药性。
生物农药使用的主要缺点:一是专一性强,一般只对害虫作用,对其他害虫无影响;二是温湿度要求高,微生物源农药适宜温度15-30℃,超过此范围,害虫生殖速度慢,湿度高,农田环境湿度越大,效果越明显;三是对紫外线敏感,紫外线对微生物源农药有致命的杀伤作用。
5、以菌治虫的优点是什么?
以菌治虫具有繁殖快,用量少,无残留,无公害,可与少量化学农药混合使用可以增效等优点。
以菌治虫又称微生物治虫,主要是利用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自然生态系统中,昆虫的**是抑制害虫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主要指微生物侵染的虫病。
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立克次体、线虫等。尤以前三类居多,后两类极少,细菌的应用最广。
拓展好文:生物防治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国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提高至40%以上
——生物防治没有硝烟的“战争”
福建三明市果农利用生物防治技术种植出的草莓,果形、口感俱佳。(资料图片)
随着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健康生活等理念深入人心,人类与害虫斗争的“武器”早已由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转向绿色无污染的生物防治手段——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悄然打响
生物防治究竟有怎样的好处?它是否代表了未来农业发展的需求?5月14日至16日,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召开,主题是“生物防治与人类健康”,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00余位科学家出席大会,共同为全球生物防治以及农业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生物防治作为绿色防控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保障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邱德文从事生物防治事业10多年,他认为,化学农药是人工合成的,自然界没有酶去降解它,因此形成了残留。而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生命活体,或者是活体的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其所运用的原材料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具备的活性生物,如天敌昆虫、菌类等,它们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完成降解。
“我们通常讲的大虫吃小虫,小虫吃弱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就是这个意思。如今,我们又有了更高超的技术手段,如干扰剂、信息素等,使生物防治技术进化到了分子层面,给害虫以致命一击。”邱德文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2024年,原农业部通过了《到2024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力争2024年农作物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
“实现这些目标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新型绿色防控产品。生物防治作为绿色防控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保障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邱德文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强调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重点,调整和优化科研创新方向和布局,“十三五”期间,力争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提高至40%以上。
国际生物防治组织(IOBC)主席海姆佩尔·乔治认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人类共同的需求。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生物防治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推广,能够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保障人类健康。
发力生物农药产业
生物农药产业在全球范围快速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值达到33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实现95亿美元市值
邱德文认为,当前,全球范围内有关生物防治方面的技术五花八门。其中,很多技术难以落地和大面积推广,而那些成功转化为商品并获得农药登记证的产品被称为“生物农药”。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农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增长速度远超传统的化学农药。行业智库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值达到33亿美元,并将以13.9%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持续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实现95亿美元市值。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现已掌握了许多生物农药的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制的技术路线,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农药产品剂型已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由剂型单一向剂型多样化方向发展,由短效向缓释高效性发展。
伴随着生物防治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一大批具有实力的生物农药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为农业生产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生物农药。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60多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约占全国农药生产企业的10%,生物农药制剂年产量近13万吨,年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面积约4亿至5亿亩次。
撑起生物防治“保护伞”
我国已构建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解决了重大农业病虫害的持续、安全防控
京津冀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降雨量偏低,设施农业比较普遍。而设施农业中普遍存在高肥、缺水、资源利用低、虫害严重等问题。
2024年以来,由农科院植保所牵头,以天津众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基地,对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增产增效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了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生态调控为辅助、多种环境友好型措施组合为支撑的设施蔬菜病虫害全程解决方案。在示范区,可以实现不使用化学农药,持续有效控制病虫害。
据悉,我国目前已构建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包含适用于大区域农业生产的6套病虫害技术解决方案,解决了重大农业病虫害的持续、安全防控。
在华南蔬菜、甘蔗、柑橘、荔枝主产区,科研人员针对本区重大害虫小菜蛾、粉虱等推广应用“寄生蜂组合的生防技术”,通过生产应用生防产品赤眼蜂、平腹小蜂等,提高防治效率60%,年应用面积达3万公顷;在东北玉米、大豆、向日葵主产区,科研人员针对害虫玉米螟、大豆食心虫、向日葵螟等,推广应用了“赤眼蜂、白僵菌生物防治害虫技术”,年应用面积达67万公顷以上。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