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简介
毛南族简介
毛南族是中国瑶族群体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该族群曾经是一个以生产猪肉制品和玉米为主的农业社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养殖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社会。毛南族的历史
毛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毛南族居住在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这个时期,毛南族主要进行农业生产和手工艺制作,如织布、编织等。在唐朝时期,毛南族已经开始与汉族、苗族、瑶族等民族进行交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毛南族的文化特点
毛南族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宗教、服饰、音乐和舞蹈等方面。毛南族的语言属于壮侗语系,与壮族和瑶族的语言相似。毛南族信仰上帝,认为上帝可以保佑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毛南族的服饰以红色、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独特的刺绣和花纹让服饰更具有民族特色。毛南族的音乐和舞蹈也非常有特色,他们以唱歌、跳舞来庆祝节日和庆典活动。毛南族的经济特点
毛南族曾经以生产猪肉制品和玉米为主要经济来源,随着时代的变迁,毛南族的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了。现在,毛南族的经济以养殖业和旅游业为主,他们以养殖蚕、鸡、鹅、鸭、猪等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旅游业,积极利用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来吸引游客。毛南族的饮食文化
毛南族的饮食文化主要以玉米、土豆、鸡、鱼、猪肉等为主要食材。毛南族人喜欢吃辣椒,他们把辣椒做成酱,用来调味各种食物,口感鲜美。毛南族人还喜欢吃酸菜,他们把酸菜和猪肉一起烧,做成一道美味的菜肴。毛南族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毛南族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毛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毛南族的养殖业和旅游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参考资料来源:1.《中国少数民族通史》2.《贵州省志:民族志》3.《广西壮族自治区志:民族志》相关拓展:
问:毛南族简介
毛南族简介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其余散居在南丹、河池、都安等地。毛南族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银旦麓,溶岩遍布,青山连绵。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林木苍翠,属**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毛南族有自已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几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汉语和壮语。毛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现通用汉文。大多信仰道教,崇拜多神。
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民歌形式随编随唱,有昼夜连唱不停的才能。情歌叫“比”,祝贺歌谓“欢”,歌手称为“近比”、“近欢”。还流行“毛南戏”。
毛南族主要经营农业、雕刻、编织竹器、牧养菜牛。木工、铁工等手工业、副业也占一定比重。特产是毛南菜牛。
毛南族历史
毛南族音乐
毛难族约有三万一千八百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他们的言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多通用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毛难族崇拜自然,祖先。
毛难族的歌谣曲调主要有青年男女在野外对唱的『比』,喜庆时在室内演唱的『欢』,叙事长诗式的『排见』。乐曲的旋律曲折委婉,如同毛难人编织精细的『花竹帽』。
毛南族礼仪
毛南族庆节
毛南族的节日是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樱搏简;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过分龙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望五谷丰登。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狗屁藤等草药熬水饮浊,或用这些草药剁碎作馅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毛南族的“南瓜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透过表面看到瓜籽。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劈开“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餐同享。
我国许多民族把重阳节视为老人节,有敬老的脊裤传统习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风尚不同。对于年过花甲而又体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阳节时为之“添粮补寿”。子女们在这天置办几桌酒席于家中,请亲朋好友光临,来客都要带几斤细粮好米,或者新鲜水果。亲友送来的“百家米”要单独贮存。日后在给老人做饭时抓一些掺进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复,还得继续择日搞“添粮补寿”仪式。这种风俗实际上是出于对老人的一片爱心,很符合群众的道德及传统观念,得到当地***的支持和重视。
毛南族婚俗
毛南族服饰
毛南族妇女多穿青色或蓝色右襟上衣,配上银饰手镯,蓝白相衬。男子则穿唐装或琵琶上衣
毛南族饮食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如毛南饭,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笋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还长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为辅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欢食甜红薯,并作为入秋以后的辅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地区蔬菜较多,四时不断,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红薯叶、豆荚、芭蕉芋、青菜和萝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单独蒸食。
肉类来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猪、牛、鸡、鸭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节有杀狗食肉之习。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肴,认为一些肉和菜特别是鸡,煮得过熟会走味。唯独对鸭以煮烂熟为宜,在烹饪上有“鸡生鸭熟”之说。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说。有的人家还自己用高梁、玉米酿制。但近年来,以市场出售的瓶装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欢饮茶,暑天常以浓茶解暑。走远路时经常随身带“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伦白切香猪是毛南族的名菜,用当地产香猪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还有:甜红薯;螺蛳酸,蒜头酸水,鸭血酱,豆腐肴。
毛南族建筑
毛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群山怀抱,与山中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住的干栏楼,底层的干栏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进入楼内的台阶是石条;干栏楼的房基和山墙是整齐的石块;甚至门坎、晒台、牛栏、猪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
毛南族习俗
在节日里,毛南族喜欢用开水涮牛肉待客,即按本地的习惯,在火塘上摆置一口铁锅,进餐时大家围拢在铁锅的周围,将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后蘸配料下酒,这是毛南族民间最常见的宴请形式。
毛南族妇女多穿青色或蓝色右襟上衣,配上银饰手镯,蓝白相衬。男子则穿唐装或琵琶上衣。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骂人或说粗话;家有**时用两根棍子叉在门口,外人不得进入;不能用脚踏灶,烧柴时必须把粗的那头先送进灶内。
毛南族宗教
毛南族大多信仰道教,崇拜多神。
问:毛南族文化毛南族语言文字简介
毛南族文化毛南族语言文字简介
毛南族有纯蔽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据专家考证,毛南语约在12世纪从侗水语支分离成为独立的语种,并形成自己的结构系统及特点。因居住较集中,毛南语内部基本一致,没有方言土语差别。同时,在音节结构方面,又保留本语族一定的特征。
毛南语音结构复杂,有声母66个,其中腭化声母16个,唇化声母13个,浊塞音及鼻音声母各两套,舌面音声母、腭化声母和唇化声母各一套。此外还有送气的清塞音与清塞擦音声母,以及V、W各有不同音位之特点。有韵母86个,其中元音16个,音位关系复杂,有10个处于长短对立状态。有的则可以跟高元音与清塞音等韵尾结合成韵。但韵母Y、L受汉语的直接作用较突出。共有8个调类,包括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且跟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相当;促声调的调值因元音的长短不一而有所不同。整个调值受桂北壮语影响较深。
实用的大量固有词语中判蚂,同义词和近义词丰富;量词作计算事物数量单位外,还可以给事物区分类别。毛南语跟本语族存在不少同源词,尤其与水族语言接近,因此它表达的空间辽阔,具备语言趋同因素。
毛南语构词的手法多且有特色。如表达概念的方式有比拟、联想和转义等。单纯词的结构有声有双声和叠韵关系;汉语借词为整体吸收,其音节在毛南语中大都没有意义。
合成词有三种九类方式,即掘裤埋有带词头、带词尾及附加音节于后等类型。另有相当数量词语的序列与汉语相反,如称牛肉为肉牛,称菜园为园菜等等。在语法中的词类(较汉语多一个语气词及象声词)、词组、句子成分和语序跟汉语基本一致,特别是同本语族更接近,其语序亦为主语—谓语—宾语。
受汉族,壮族等兄弟民族影响,会讲汉语的人增多,有些混居和散居于城镇的毛南族,他们的母语音调已不纯正,壮语词汇增多,采用汉语重叠形式、部分修饰成份移在中心词前面的现象普遍化了。
问:毛南族在哪个省?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和汉族、壮族人交往,所以绝大多数毛南族人都通汉语和壮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