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浒苔用途

2024-07-1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788 次
浒苔用途

浒苔:一种多功能农业资源

浒苔作为肥料的优势

浒苔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使用。浒苔作为有机肥料的优势在于:

  • 浒苔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和保肥能力。
  • 浒苔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 浒苔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品质。

浒苔作为饲料的优势

浒苔作为饲料的优势在于:

  • 浒苔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作为动物的蛋白质来源。
  • 浒苔中的脂肪含量较低,可以减少动物的胆固醇含量。
  • 浒苔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生产性能。

浒苔作为生物调节剂的优势

浒苔中还含有多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可以作为生物调节剂使用。浒苔作为生物调节剂的优势在于:

  • 浒苔中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 浒苔中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可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 浒苔作为生物调节剂使用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

浒苔用途的拓展问题

问题一:浒苔在农业方面都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场景?

答案:浒苔可以用作有机肥料、饲料和生物调节剂等。在具体应用中,浒苔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施用于各类作物,也可以作为饲料喂养各类畜禽,还可以作为生物调节剂喷雾于作物表面。

问题二:浒苔作为饲料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答案:浒苔作为饲料适用于各类畜禽,如猪、牛、羊、鸡、鸭、鹅等。浒苔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提供动物所需的蛋白质,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生产性能。

问题三:浒苔作为生物调节剂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案:浒苔作为生物调节剂可以喷雾于作物表面,也可以与水混合后灌溉于土壤中。喷雾时,应将浒苔煮熟,然后冷却至室温,将其过滤后得到的浒苔汁液用喷雾器均匀喷洒于作物表面。灌溉时,可以将浒苔煮熟后晾干,然后将其研磨成粉末,与水混合后灌溉于土壤中。

浒苔用途中的农药——硫酸铜

浒苔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需要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在浒苔生产中,常用的农药之一是硫酸铜。硫酸铜是一种广谱杀菌剂,能有效防治浒苔的一些病虫害,如霜霉病、褐变病、藻类污染等。硫酸铜也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应按照说明进行正确使用,不要超量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参考文献:

  • 张瑞智,张建华,王慧芳等.浒苔在农业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24(18):157-158.
  • 刘庆芳,王清林.浒苔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4(37):230-231.
  • 《浒苔栽培技术规程》(NY/T4072-2024)

相关问答拓展:


青岛第一海水浴场海里的绳子干嘛用?
海缸养高等藻还是低等藻?

海缸中应该养低等藻。虽然高等藻会给海缸带来更漂亮的颜色和更多的营养,但其生长速度较快,可能会占领更多的空间。高等藻的死亡也会导致水质变差,影响其他生物的健康。而低等藻的生长速度较慢,不会占用过多空间,也不易造成水质问题。

另外,一些低等藻如绿藻还能够吸收过多的营养物质,有助于净化水质,维持海缸的生态平衡。选择适合的低等藻,可以让海缸生态更加稳定和健康。

2024中国制造成就?

1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业运行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协同,自2024年5月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便开始了“加速跑”,并终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绩单。

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2024年1月30日拍摄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

“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由科技自立自强“打底”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华龙一号”这一地位做注脚: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余剑锋所言非虚,据悉,“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2

“海牛Ⅱ号”下钻231米

刷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纪录

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在南海超2000米的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纪录的创造者,是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

4月7日晚的这次海试,“海牛Ⅱ号”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

金永平摄

海底钻机,是开展海洋地质及环境科学研究、进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质勘查所必备的海洋高技术装备。

“海牛Ⅱ号”的研制,依托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课题,研制作业水深不少于2000米、钻进深度不低于200米、保压成功率不小于60%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大孔深保压钻探取芯装备技术与成果,为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尽管它很庞大,但它潜入海底依然是很灵活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海底钻深大于200米的深海海底钻机。”项目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说。

据了解,整个海底钻机主要攻克了大孔深遥控全孔全程保压绳索取芯、智能化与专家操作系统、大容量钻管存储与钻杆快速接卸、海底钻机安全可靠下放和回收等四大技术攻关难点。

这些全新的技术,显著提高了钻机钻探效率、取芯质量、保压成功率。与此同时,钻机重量较国外同类钻机,也实现了大幅减重,大大降低了水下收放作业难度。

3

“深海一号”海中送气

年供气量可达30亿立方米

向着更深、更远的“深蓝”挺进,永远没有终点。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24年勘探发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克服诸多挑战,高峰期在100多个工段组织5000余人、17台大型履带吊进行作业,提前18个月顺利完成陆地建造和合龙工作。

“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后,深水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3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正式投产,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我国海洋油气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预示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

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

6月28日上午,在现场沸腾的欢呼声中,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完成72小时带负荷连续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左岸1号机组、右岸14号机组两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高速转动,将金沙江的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华东地区。其中,右岸14号机组带100万千瓦负荷成功,这是全球首台并网发电,也是全球首台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的机组。

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矗立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创新,一是发电机从原来的80万千瓦跃升到现在的100万千瓦,二是水轮机采用了长短叶片转轮,同时实现了宽负荷高效稳定的运行。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624.43亿度。全部机组将于2024年7月投产发电。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据测算,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9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届时,白鹤滩水电站将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5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线

仅3分半钟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

硬朗飘逸的双侧堆叠棱线、独特的“抱轨”结构、更强大的爬坡能力……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时速600公里,这是当前可实现的“地表最快”交通工具。高速磁浮也被形象地称为“贴地飞行”。

10月27日,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实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采用的是成熟可靠的常导技术。”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列车“无接触”运行。

车辆底部的悬浮架装有电磁铁,与铺设在轨道下方的铁芯相互吸引,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克服地心引力,使车辆“悬浮”起来,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前行。

“高速磁浮运行时,通过精确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车体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0毫米的悬浮间隙。”丁叁叁说。

高速磁浮这种无接触的运行方式,取代了传统轮轨的机械接触支承,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轮轨关系的约束,因而可以达到更高的运行速度,实现时速600公里的极速“凌空飞行”。

由于不受轮轨黏着限制,高速磁浮还具备更强的加减速能力。轮轨高铁加速到时速350公里需要6分钟,而高速磁浮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只需3分半钟。快起快停,使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速度优势。

6

海洋“双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形成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

上天入地,舍我其谁。7月29日,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

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分别于2024年6月和9月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会同卫星、测控、地面、应用等各系统建设单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和气象等领域开展了行业应用测试,顺利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内容。

2024年5月19日12时03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海洋二号D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海洋一号D卫星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业务卫星星座,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大洋船舶位置的观测覆盖能力与观测时效,已经在我国绿潮、浒苔、海上养殖、海冰、台风、溢油等预报监测工作中开展应用服务。

海洋二号C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以及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

7

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

工业化条件下合成收率达85%

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学技术。

10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传来好消息。

当日,该所宣布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深具意义。

乙醇梭菌蛋白生产工艺流程。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与北京首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多年联合攻关,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收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

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蛋白,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8

中老铁路建成通车

全线采用“中国标准”

四季盛开占芭花、并以此为国花的老挝,80%为山地和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滞后的交通,曾严重制约着老挝的经济发展。

12月3日,随着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澜沧号”列车将一路奔驰,联入中国铁路网,驶向国际。中老铁路全部采用中国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是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

动车组驶过欣合楠里河特大桥。老中铁路公司供图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中老铁路是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决策和推动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

中老铁路位于横断山脉南延段,起自中国云南昆明、终到老挝万象,线路穿越三山、横跨四水,山高谷深,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900米,地形条件极为复杂。

中老铁路是一条科技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技术难题。

友谊隧道位于中老边境,是中老铁路唯一的跨境隧道。“隧道局部含盐量高达80%以上,对隧道结构腐蚀性大,国内外罕见。”中国中铁二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副潘福平说,为攻克罕见的地质难题,建设单位先后邀请隧道、地质、材料等方面的专家研讨,确定了“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圆形多层结构、强化材料防腐”的设计方案。最终研发的混凝土达到实体强度指标要求,攻克了岩盐高侵蚀性世界难题。

中老铁路沿线所有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从特种桥梁到超长铺轨车的精准铺路,再到“澜沧号”全部采用“复兴号”列车技术,以及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的全线加持,无一不体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的智慧及“中国力量”。

9

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

为患者赢得10天黄金救治期

新冠病毒依然在全球肆虐,拥有针对性的临床有效用药变得重要而迫切。值得欣喜的是,前不久传来了好消息。

12月8日,我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获批。该联合用药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

12月9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我国首款新冠特效药样品。人民视觉供图

此次获批的联合用药安巴韦单抗与罗米司韦单抗(BRII-196/BRII-198)为救治抢下了更多时间。与国际上其他新冠治疗用药相比,该联合用药给出了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三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症状出现后的1—5天(早期)前往门诊治疗,还是6—10天(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住院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

“与欧美已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抗体药相比,我们是唯一进行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数据的。”研发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说。

据介绍,美国FDA此前对这两株抗体组合方案主要变异病毒株的活性已经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BRII-196/BRII-198抗体组合方案对全部国际主要突变株阿尔法、贝塔、伽马、伊普西龙、德尔塔、兰姆达、缪保持敏感。

为了延长药效,研究团队还经过基因改造,延长药品半衰期,使其在人体体内有效作用时间长达数月。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抗体介导依赖性增强作用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腾盛博药正在全球其他成熟和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注册申请工作,以获得市场准入。

海里龙须菜高产种植技术?

一、栽培模式

  1.筏式单养龙须菜。这是主要的栽培形式,其中大多数是在秋、冬、春三季连续栽培龙须菜3茬,少数是全年筏架不上岸,连续栽培4茬。

  2.龙须菜与海带筏式轮养。9月--12月栽培龙须菜,12月--翌年4月栽培海带,4月--7月栽培龙须菜;少数是7月--9月也栽培龙须菜。

  3.龙须菜与牡蛎筏式轮养。在夏、秋、冬三季吊养褶牡蛎,在冬、春季牡蛎收获后栽培龙须菜1茬--2茬。

  二、龙须菜栽培技术

  1.海区选择。①底质:除了凹凸不平的岩礁底质外均可。②水深:冬季大干潮线下2.0m以上水深。③风浪与水流:目前,由于养殖器材坚固,抗风浪能力强,可以到潮流较急的海区养殖,风浪较小的海区要求潮流畅通。④水质:南方海区水质一般较肥沃,只要养殖季节海区海水比重在1.018以上、没有工业废水严重污染均可。

  2.海区布局。要求呈“品”字形排列。

  3.筏架设置

  (1)定位打桩。由于龙须菜在南方生产要避开高温季节的台风期,因此耕种帮建议考虑筏向的主要因素是潮流,筏向要尽可能做到顺流。筏子的位置方向确定后,要确定筏长和桩间距离。筏身长度为50m--65m,锚缆绳的纯长度为满潮时水深的2倍--3倍。一台筏子的两个桩间的水平距离为筏身长度加上锚缆绳与水深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长度的2倍。两筏之间的距离就是相邻桩间的桩距,不同的养殖模式则不一样,有的2.5m--3.0m,有的4.5m--5.5m,这样即可确定桩位。

  桩基材料视海区底质不同而异。沙泥质底的海区应选用大约直径13cm、长2m的松木为桩;泥沙底的海区选用大约直径16cm、长3m以上毛竹为桩;软泥质底的海区应抛50kg--100kg的铁锚。注意毛竹末端要打通竹节,长度约占全长的1/3。除铁锚外,各桩均要在顶端钻孔以便系桩绳。

  (2)下筏。下筏前,锚缆绳要与桩绳连接好,浮绠绳上还需每隔50cm--60cm处绑好吊绳和相应的浮子后下海,每小区台架的两侧还需加固横绳,浮绠绳、横绳与锚缆绳连接好,再将松紧不齐的筏子整理好,使间距一致,即构成单式筏架。筏架的松紧度要以潮也保持松驰为适宜。

  (3)每小区(约3亩)的用料。除了桩基外,还有2160丝--2800丝的聚乙烯浮绠绳、横绳、180丝的聚乙烯吊绳和2800丝--3600丝的聚乙烯桩绳、锚缆绳以及浮子等。

  4.取苗、夹苗、挂苗

  (1)时间。在水温下降至27℃时,约在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苗绳。180丝--360丝聚乙烯绳,有3股3花、3股6花两种形式,苗绳的捻度必须适宜,太松易掉苗,太紧易伤苗。分苗前几天要把苗绳处理一下,即新苗绳用水浸泡1天,旧苗绳用200ppm漂白粉、洗净。

  (3)取苗。由于龙须菜基部生长速度慢于顶端,因此耕种帮建议除了要选择生长良好、颜色紫红、杂藻较少的龙须菜外,还要尽可能不用基部藻体为种苗。运苗期间要防止藻体干燥和温度超过30℃。

  (4)夹苗。应采用簇夹法。夹苗量以每米苗绳用50g龙须菜,把剔除杂藻(浒苔等)后当种苗的龙须菜按5g左右为一小簇穿过苗绳,每隔5cm--10cm左右夹一簇苗,应夹在苗中部,两端露出5cm--6cm。夹苗时,防止阳光曝晒和藻体干燥,以防藻体脱水和超过温度上限。

  (5)挂苗。把夹好的苗绳两端和浮埂上的吊绳连结好。

  5.栽培管理

  (1)水层调节。栽培水层的调节,实际上是调节龙须菜的受光。龙须菜是好光性海藻,过弱的光照生长慢,但过强的光照对生长有抑制作用,甚至色素被阳光分解而褪色变黄,如不及时调整会变白脱落。

  (2)调整筏架。除适当增减浮力外,应及时补上被弄断的绳子;要经常注意检查筏架的牢固程度,每台筏子的松紧要一致,要求齐正划一,以保证生产,龙须菜受光均匀。

  (3)施肥。南方海区水质肥沃,一般不施肥;但在个别季节,局部海区营养盐不足时应考虑挂袋施肥。

  6.收获晒干

  经过2个月--3个月的生长,龙须菜增重高达100多倍,这时藻体较粗,颜色紫黑,当每米苗绳达到3kg时即可收获。除非病虫害严重而抢收,否则不宜过早收获,因为过早收获的龙须菜含胶量较低。收获应连苗绳一起上岸,不宜采取割收法而留住基部。要选择晴天早晨进行,以确保龙须菜能及时曝晒而不变质。如果天没晒干,翌日一定要晒干,以便装袋保存。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虫害严重。2000年--2024年,龙须菜小规模生产时几乎无虫害引起藻体严重脱落的现象,自2024年春季起,从内湾里区虫害先发作,并逐步向其它里区发展,甚至连外海区也时有虫害危胁。虫害发作时,藻体有虫害切口,造成严重脱落,甚至绝收。害虫主要是浪飘水蚤,其繁殖速度快,数量惊人,2024年冬季甚至危胁海带的正常生产。发生虫害的原因是龙须菜的栽培给害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特别是在夏季,海上还保留着龙须菜养殖筏架甚至龙须菜,造成浪飘水蚤全年均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和适口的饵料生物。因此耕种帮建议为了大量减少浪飘水蚤等害虫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必须考虑在高温期(又是台风期)进行海区禁养海藻的休耕方法(目前南方高温期的海区栽培海藻仅有龙须菜一种)。

  2.局部病烂。2024年春季,局部地区开始发现龙须菜病烂现象,发生病烂的藻体基部及分枝处多是白点、中空或浅***圆点,部分藻体呈黄绿色,病藻色泽不鲜艳,脱落的藻体较易腐烂。发生病烂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引起,但主要因素有:①种质退化。龙须菜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海藻,在南方海区经过多茬养殖(特别是夏季高温),影响其生理代谢,抗逆能力下降,一旦环境不适宜就容易造成病烂。②光照变化。冬季向春季过渡期间,光照强度经常突变,如果没有及时调节水层,就会引起其生理性病变。③密度过大。由于前几茬龙须菜生长效益良好,导致海区养殖密度过量,水流不畅,局部营养盐不足等不利条件,影响了龙须菜正常生长,降低了抗病能力。④夹苗不科学。目前,大多数养殖户认为增加苗量可以增加单位产量,海米苗绳用苗量是技术规程的几倍,致使苗种夹得成团过密,甚至有的养殖户不是单簇夹苗而是连簇夹苗,造成每簇龙须菜里外受光差别过大,容易病烂。

  要减少龙须菜病烂发生,必须做到:①改良种质。每年从北方引进龙须菜,建立扩种基地,于第二茬生产时改用不经南方渡夏的龙须菜,以保持龙须菜原有的种质,同时,每隔几年应再人工选育龙须菜原种1次。②合理布局。养殖布局较合理的兴化湾内,其病烂状况轻,虫害也少。③科学管理。不但夹苗要规范,而且要经常调节水层,特别是天气突变时,龙须菜宁可距离水面多些而长得慢些,不宜被强光长时间照射。同时,局部海区营养盐不足时,可施用铵肥,铵肥对害虫有一定的驱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