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玉米纹枯病害怎么防治

2024-07-0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453 次
玉米纹枯病害怎么防治 前言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饲作物和工业原料。随着农业经济改革和结构的调整逐步地向集约化生产模式转变。玉米尤其是高油、高淀粉、高蛋白、鲜食甜糯和爆裂等高附加值特用玉米备受青睐,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而且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使得种植玉米的面积逐年增加,加上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和密植玉米品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病害问题也逐渐严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叶片是有机物合成的主要场所,叶部病害的发生常导致玉米籽粒不饱满、秃尖等现象,整体产量显著下降。而叶部病害中,最常见的要数各类叶斑病。本文就为各位农友介绍几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叶斑病。

1、玉米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栽培中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

1.1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温度在18~22℃、高湿时发生偏重,尤以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流行发生。

1.2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苞叶和叶鞘。田间发病一般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小斑点。后沿叶脉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形成大小不等的长梭形萎蔫大斑,一般长度5-10cm,宽度1cm左右,有的长达15-20cm,宽2-3cm,灰绿色至黄褐色。发病严重时,病斑常汇合连片,引起植株过早枯死。田间湿度较大或大雨过后或有露时,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黑灰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受害玉米果穗松软,籽粒干瘪细小,穗柄紧缩干枯,严重时果穗倒挂。

1.3防治方法

①药剂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30%以上,病叶率达20%时,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25%异菌脲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20%嘧菌脂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②农业措施。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减少初侵染源;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

2、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是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的病害之一,在黄褐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普遍发生严重。

2.1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为玉蜀黍平凹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温度高于25℃和多雨天气发病重。

2.2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茎、穗、籽等,病斑椭圆形、长方形或者纺锤形,呈黄褐色或灰褐色,高温条件下病斑出现暗绿色浸润区,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点。

2.3防治方法

①药剂防治。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病害发生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预防: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25%异菌脲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20%嘧菌脂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②农业措施。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减少初侵染源;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

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病害,在美洲、欧洲、亚洲及非洲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

3.1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为新月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在残体上越冬,翌年7-8月高温高湿或多雨的季节利于该病发生流行,发生轻重与降雨多少、时空分布、温度高低、播种早晚、施肥水平关系密切。

3.2为害症状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在玉米成株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浸点状褪绿斑,病斑逐渐扩展,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心呈枯白色、黄褐色,边缘褐色或有明显褪绿、水浸状半透明晕圈,并具有黄褐相间的断续环纹。病斑直径大小一般为1mm*2mm,最大可达4-7mm。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密布全叶,每个叶片上的病斑可达几百至上千个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面均可产生抱子梗和分生孢子,以背面为多,呈灰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病斑间可联合,形成大面积组织坏死,导致叶片枯死。

3.3防治方法

①药剂防治:用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在大喇叭口期灌心或喷雾,隔15-20天再喷1-2次。②农业防治: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如沈137、799、冀53、登海3707等;轮作换茬和清除田间病残体;适当早播;提倡施用腐熟的堆肥或商品有机肥。

4、玉米褐斑病

褐斑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叶部病害,它对玉米的叶片以及茎秆有着严重的影响。

4.1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为玉蜀黍节壶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7-9月气温高、湿度大,长时间降雨易诱发。种植密度过大的田块发生重。

4.2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叶片上与叶鞘相连处易感病。叶片、叶鞘染病,病斑圆形至椭圆形,褐色或红褐色,病斑易密集成行,小病斑融合成大病斑,病斑四周的叶肉常呈粉红色,后期病斑表皮易破裂,散发褐色孢子。

4.3防治方法

①药剂防治:在玉米10-13叶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或50%福·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②农业防治:收货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及时深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三年以上轮作;提倡施用腐熟的堆肥或商品有机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栽植密度不可过大,每亩应低于3500株,提高田间通透性。

5、玉米灰斑病

又称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是今年发生为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

5.1发生规律

该病病原为玉米尾孢和高粱尾孢,均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一般7-8月多雨的年份易发病,地区、品种抗性差异大,个别品种、田块感病后可导致大量叶片干枯。

5.2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严重时在茎秆上也有症状表现。发病初期病斑为淡黄褐色,具褪色晕圈,逐渐扩展为灰褐色、灰色至黄褐色的长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央灰色,边缘具褐色坏死线,其典型症状病斑为长矩形,大小为0.5-20mm*0.5-2mm,少数可以长达30mm。病斑的宽度受叶脉限制,且病斑间的界线较为明显,只在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发生。有时病斑汇合连片使叶片枯死,通常在叶片两面产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以叶背面产生最多。气候条件适宜时,病斑可扩展至整个植株叶片,使植株枯萎死亡,最终导致病株茎秆破损和倒伏,籽粒灌浆不足,影响产量和品质。由于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表现的病斑大小、形状等特征差异较大,因此容易与玉米小斑病等其他玉米叶部病害相混淆。

5.3防治方法

①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②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大面积轮作;提倡施用腐熟的堆肥或商品有机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治湿气滞留,保持田间通透性。

总结

根据各种各种病菌分离的频率判断,条形和椭圆形病斑主要为玉米小斑病;小点状病斑主要为玉米弯孢叶斑病。病部颜色为略带粉色的主要为褐斑病;病部为长条形褐色褪绿晕圈则为灰斑病。病斑不受叶脉限制、斑块较大的主要是大斑病。不管是哪种叶斑病,其病菌都属于真菌,均在7-9月高温高湿时易发病,均可以使用真菌类药剂进行防治,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三唑酮等药剂对这些病害的防治效果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