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高温还有吗
小麦条锈病高温还有吗?——农业专家的分析与建议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害。近年来,有不少农民反映,小麦条锈病发生的时间和病情似乎与以往有所不同,这是否与高温有关呢?本文将从农业专家的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建议。
一、小麦条锈病的危害与防治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茎秆,导致小麦叶面积减少、叶片变黄、叶尖卷曲、茎秆变薄,严重时可能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死亡。及时有效地防治小麦条锈病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目前,防治小麦条锈病的主要措施包括:
1.培育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条锈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外已经培育出多个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建议农民在种植时选择这些品种。
2.合理施肥
小麦缺乏氮、磷等营养元素容易诱发条锈病,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的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方法之一。在使用农药时,农民应该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高温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气候因素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一般来说,小麦条锈病喜欢潮湿、多雨的环境,而高温、干燥的环境则不利于条锈菌的生长繁殖。有人认为,随着气候变暖,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可能会减少。
事实上,高温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并不是单纯的“减少”。一方面,高温可能会抑制条锈菌的繁殖,从而减轻病害的危害;另一方面,高温也可能会导致小麦生长发育异常,从而降低小麦的抗病性,使小麦更容易感染条锈病。
从长期来看,随着气候变暖,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趋势如何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观察。
三、建议与展望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农业专家建议:
1.多措并举,综合防治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复杂的病害,单一的防治措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建议农民采取多种措施并举,综合防治小麦条锈病。
2.加强科研,提高防治水平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建议加强科研力度,提高防治水平。
3.加强宣传,提高农民防治意识
防治小麦条锈病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防治意识。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
四、相关问题
1.小麦条锈病有哪些症状?
小麦条锈病的症状包括叶片变黄、叶尖卷曲、茎秆变薄等。
2.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小麦品种等因素有关。
3.目前有哪些有效的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法?
目前,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培育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化学防治等。
4.小麦条锈病的防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防治小麦条锈病需要注意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抗病品种的选择、合理施肥等问题。
5.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趋势如何?
随着气候变暖,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趋势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6.小麦条锈病的危害有多大?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较大,严重时可能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死亡。
7.小麦条锈病的防治需要注意哪些技术细节?
防治小麦条锈病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方法、施肥量的控制、病害监测等技术细节。
8.农民如何提高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水平?
农民可以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培训、加强交流等方式提高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水平。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因素有哪几点?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决定我国多数稿源麦区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
1.品种抗病性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条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小麦品种对条锈病菌的抗病性,根据其生理小种专化性的有无分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我国历年培育和种植的抗条锈病品种多数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品种的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常产生对抗病品种致病的稀有小种的定向选择效应,造成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引起病害流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对病菌生理小种无专化性,抗病性持久且稳定。目前发现的非小种专化性抗条锈病性有慢锈性和高温抗条锈性等。慢锈性主要表现减慢病害流行速度,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实践中难于鉴定和应用。高温抗条锈性是小麦品种在相对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表键段态现的一种抗病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易鉴定和利用。我国已发现一些高温抗条锈性的品种(系)。
2.菌源
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如果秋苗发病重,冬季又比较温暖,就有较多的带菌病叶顺利越冬。凡当地有越冬菌源的地区,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害发生早且重;如病菌在当地不能越冬,则异地越冬菌源通过远距离气流传播侵入本地区,造成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小麦条锈病菌的传播距离可达800~2400km,燃老距菌源地越近,发病越重。
3.气候条件
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春雨早,之后又多雨,则病害在早期即可普遍发生,并持续发展,造成病害早流行和大流行。
问:请问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条件是什么?
种植感病品种面积大,是条锈病流袭岁行的基本条件,但病害是否流行还决定于菌源和气象因素,特别是雨量和湿度,条锈病菌在温度14-15℃和有水滴和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病菌在麦叶组织内生长,当有效积温在150-160℃时,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
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秋苗发病重,冬季温暖越冬菌源量大,第二年春雨早而多利于条锈病流行。
当气温上升至5℃时开始产生条锈病孢子,如遇拍搏睁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极易引起春季流行,4-5月份如果雨水较勤温度适宜,将有利于条银烂锈病的发生与蔓延。
如果早春有雨而后期干旱或早春干旱后期有雨,则条锈病发生轻,或局部不流行。
供参考
问: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条锈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但夏孢子又不能脱离寄主而长期存活,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必须依赖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病害循环(图7-6)。
图7-6条锈病病害循环
1.病菌的侵染过程
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h内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在气孔下空腔处菌丝膨大成气孔下泡囊。泡囊上产生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内细胞间隙,产生球形或卵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并未刺破寄主的细胞质膜,吸器与细胞质膜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侵入后,菌丝体在细胞间隙中分支蔓延,开始很慢,4~5d后便迅速形成一个圆形或长圆形的菌落,待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产生夏孢子堆。在适温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侵入到下一代夏孢子产生需10~20d。条锈病菌的菌丝体可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蔓延,当原侵入点(即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后,菌落外缘的菌丝继续向外蔓延,陆续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而在成株期叶片中,由于受到维管束组织的阻碍,菌落只能在叶脉间向两端扩展,故孢子堆排列成虚线条状。条件适宜时,一个侵入点(即一个菌落)即可向上蔓延到叶尖,向下经叶片基部扩展到叶鞘,陆续产生20个以上的夏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可见每日出现一圈新的孢子堆;在成株叶片上则每日可见病斑两端各出现一节新的孢子堆,长度各为2.5~3.5mm。可根据病斑的长度和节数,大致推测条锈病的始发期。
2.周年循环
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4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感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旬平均温度在20~22℃的地区,病菌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所以,在我国平原麦区,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病菌不能越夏,但夏孢子可经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麦区,并在高寒麦区逐代繁殖、传染,度过炎热夏季。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有处于不同生育期的自生麦苗、晚熟冬麦和春麦(成熟期最迟可至9月以后)可供病菌寄生,因而成为病菌理想的越夏场所。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如陇东、陇南等越夏地区及邻近的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播麦田9月底10月初即可发现病叶,平原麦区黄河以北一般到10月或11月才始见病叶,而淮北、豫南等地一般要到11月以后才有零星发病。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旬平均气温低至2℃时,侵入的菌丝体仍能缓慢扩展,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
小麦条锈菌越冬期在麦叶上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有人将冬季麦叶症状变化归为正常孢子堆型、变色孢子堆型、疱状孢子堆型、花斑型和无斑型。其中无斑型病叶为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其余各型病叶大多在越冬期间被冻死。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
(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因各越冬区的生态条件和菌源的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华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形成孢子堆,若遇春雨和结露,所产孢子侵染新生叶片,病情不断向上部和周围叶片发展,进入春季流行期。春季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水条件。华北地区常年春季干旱、少雨,造成越冬病叶大量死亡,少数残存病叶要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才能蔓延扩展,此过程称“越春阶段”。一般自3月下旬越冬病叶中病菌开始产孢,整个春季可繁殖4代。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与菌源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在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到全田普发等3个阶段。但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以外来菌源为主。这些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然同时发病,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当时气候条件所允许量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旗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发病中心。
问: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因素有哪几点?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决定我国多数麦区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
1.品种抗病性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条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小麦品种对条锈病菌的抗病性,根据其生理小种专化性的有无分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我国历年培育和种植的抗条锈病品种多数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品种的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常产生对抗病品种致病的稀有小种的定向选择效应,造成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引起病害流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对病菌生理小种无专化性,抗病性持久且稳定。目前发现的非小种专化性抗条锈病性有慢锈性和高温抗条锈性等。慢锈性主要表现减慢病害流行速度,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实践中难于鉴定和应用。高温抗条锈性是小麦品种在相对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表现的一种抗病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易鉴定和利用。我国已发现一些高温抗条锈性的品种(系)。
2.菌源
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如果秋苗发病重,冬季又比较温暖,就有较多的带菌病叶顺利越冬。凡当地有越冬菌源的地区,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害发生早且重;如病菌在当地不能越冬,则异地越冬菌源通过远距离气流传播侵入本地区,造成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小麦条锈病菌的传播距离可达800~2400km,距菌源地越近,发病越重。
3.气候条件
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春雨早,之后又多雨,则病害在早期即可普遍发生,并持续发展,造成病害早流行和大流行。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