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方法(马铃薯黑痣病百科)
万物土中生,作物生长都是依赖地下部分,来汲取水分,养分供应自身的生长和发育,可以说,根乃作物的大脑,支配作物向上生长和向下生长。我们的马铃薯就是这样一种,向上长个子,向下长果实的作物。
可是马铃薯在实际的生产中遇到的根部、叶片问题,也是让人头疼的一件事。
这不5月5日来自秦皇岛市的朱冬冬用户在APP平台上发来马铃薯问题图片,询问他的马铃薯这是怎么了?
马铃薯叶片萎蔫了
马铃薯根部有褐色丝条
专家根据图片显示给出不同解答:姚德常(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擅长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
马铃薯黑痣病:①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发病重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避免早播;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人生石灰等消毒。②种薯处理:3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用50%异菌脉0·4%溶液浸种5分钟。③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苯甲?丙环唑;噁霉灵,噻氟菌胺,每亩用量14~20ml对水40~60L茎叶喷雾。
冯涛(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农技部门工作,擅长植保技术)
马铃薯黑胫病或黑痣病危害导致,建议使用甲霜恶霉灵+络氨铜灌根防治。
刘锐珍(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
黑胫,重茬土传轮作关键,铜制剂灌根。
郭欣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农艺师,技术站站长)
注意防治马铃薯黑胫病,也叫黑腿病,细菌性病害,可用链霉素,春雷霉素,春雷王铜,噻菌铜,氯溴异菌脲酸,中生菌素,噻唑锌等药剂交替使用喷雾防治。
知识大课堂——带你了解马铃薯黑胫病、黑痣病两大病害黑胫病危害症状
幼苗染病一般在株高15~18cm时出现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小,生长衰弱,节间缩短,病株易从土中拔出,拨出后茎基部往往带有母薯腐烂物。发病部位茎秆常常自动开裂,横切茎可见维管束为褐色,并分泌出大量的臭味粘液;同时叶片上卷,褪绿黄化,茎部变黑,萎蔫而死。如果病害发展较慢时,植株逐渐枯萎,结果部位上移,易长气生块茎。
茎部变黑,萎蔫而死
发病规律
病菌在块茎或在田间未完全腐烂的病薯上越冬。带病种薯是主要传播源。线虫、根蛆、雨水、灌溉水等也可传播。发病适温为23~27℃,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病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在低温多湿条件下存活时间稍长。在西北马铃薯栽培地区,阴湿的山区,二阴山区发病较重,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发病较轻,山原地区发病稍轻,川区发病重。贮藏期间温度高,湿度大,通风不良发病都重。在土壤豁重,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较大,田间通透性差,管理粗放,植株生长不良,地下害虫多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播种、耕地、除草和收获期都要避免损伤种薯,及时拔除病株,减少病害扩大传播。
二、清除病株残体,避免昆虫从侵染源传播欧氏杆菌。
三、注意农具和容器的清洁,必要时用次氯酸钠和漂白粉或福尔马林消毒处理,防止传染。
四、施磷、钾肥料,提高抗病力。适时早播,促使早出苗。
五、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生产健康种薯,种薯切块时淘汰病薯。
黑痣病危害症状
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初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6cm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灰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菌核;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呈舟状,心叶节间较长,有紫红色色素出现。严重时,茎节腋芽产生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块茎,或地下茎基部产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马铃薯,表面散生许多黑褐色菌核。
茎基部常覆有灰色菌丝层
发病规律
以病薯上或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带病种薯是翌年的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载体。马铃薯生长期间病菌从土壤中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一、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
二、发病重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避免早播。
三、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人生石灰等消毒。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